APP下载

杭州西湖茶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探究

2022-02-23靓,霍奕,应君*

福建茶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茶事龙井茶龙井

戴 靓,霍 奕,应 君*

(1.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2.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1300)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南、西、北围成湖面,东部邻近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狮峰、龙井、云栖、虎跑作为西湖产茶四大圣地,出产“狮”字号、“龙”牌、“云”字和 “虎”字龙井茶,龙井茶园和茶文化史迹为世界遗产申遗提供了自然文化的支撑。承载着中国茶禅文化传统的龙井茶园,是茶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研究西湖茶文化景观,可以对公众认知、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及西湖人文景观建设提供多条有益路径。

1 西湖茶文化景观演变过程

西湖茶文化景观以自然茶园为主,兼具衍生的人文景观。茶园景观以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为基础,以茶树为主要植被,以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兼容型的,兼具丰厚茶文化底蕴的多重景观集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处于萌芽阶段。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一只完整的青瓷瓮,肩部刻有形似“茶”样的文字,由此可知,茶文化在此时已有出现。到宋代,西湖龙井茶园规模,逐渐初具雏形。据《西湖志》中记载,“龙井有二,风篁岭前称里龙井,俗称下龙井;过岭为外龙井,俗称老龙井”。到元代时期,西湖龙井的名声逐渐扩散开来,“烹茶芽”的煎茶方式盛行,在《游龙井》中有这样的记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龙井村的秀色与茶味相辅相成,正是饮茶游山踏青的好时节。到了明代时期,老龙井口挖出龙头石头雕塑,便是龙井传说的隐形印证。清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段,乾隆皇帝曾四次到访龙井村,并手植茶树,留下“十八棵御茶”的故事。在清朝中后期,龙井茶园所代表的西湖茶区已经成为文人品诗做赋的重要场所,由此加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象征。

近现代,狮峰山上的茶园增多,周边的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今存老龙井御茶园、宋广福院、胡公亭等遗迹。2009年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茶文化景观日益丰富,茶叶产业及文旅产业兼具生态及人文效应。

西湖龙井茶园是西湖景观茶文化传承的原生地,常年“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的自然条件,给予了龙井茶最适宜的生态环境。茶园的景观改变较小,保持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但茶园所承载的功能及文化价值持续增进。西湖现有的茶园自然景观以茶田、茶坡、茶山为主,泉水溪流交错而行,远山村庄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以茶文化史迹、茶楼、茶古道、茶博物馆为主,特色建筑与景观小品为辅。非物质景观以茶食活动为主,风俗及民间故事为辅。从早期的采茶生产生活方式,到如今茶园“网红”旅游线路的诞生,西湖茶文化景观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演变路径,并在特色路径上不断丰富着“茶文化”的内涵,充分做到了尊重西湖自然山水,彰显古朴典雅风格。

2 西湖茶文化景观重要因子

自最早记载西湖茶文化的茶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提及钱塘天竺、灵隐二寺,迄今为止种植茶叶的传统仍有沿袭。新西湖十景,由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等单位联合评选。作为茶文化景观,西湖“龙井问茶”和九溪烟树被列为新西湖十景。其中包含的茶文化景观因子分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自然因子又分为茶田布局、自然资源及道路结构三方面,人文因子具体表现为历史遗存、民俗文脉、茶事活动三方面。

2.1 自然因子之茶田布局

茶田的景观效果不局限于地形多变,更表现了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感。就类型而言,茶田主要地形有平地型和缓坡山地两种类型。茶田所在地势地形的起伏,不同的地貌特征能够形成不同的茶林景观,茶林景观由地形而丰富,不同地形地质特征,带来不同的地方文化,产生不同文化特质的茶林景观。而在众多地形中,平地型和山地型景观尤为典型。

平地型茶园的布局多与住宅、水源邻近,便于茶农的休憩、浇灌及劳作。坡度大于15度的为缓坡性茶园,缓坡及山地型茶园呈现水平梯度,根据地势逐步形成台地。由于西湖景区茶文化景观多分布在中部山区及西南部,故茶园中茶田的分布更多以台地式为主。其中,属梅家坞村茶园、龙井村茶园、满觉陇村茶园最为著名。

2.2 自然因子之自然资源

茶树种植是茶园景观营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毛尖、白茶、黄叶水仙、紫娟茶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颜色,茶树可以和不同的景观树种相结合产生不一样的景观风貌。但在西湖的茶田中植物以茶梅为主,混种樱花、腊梅等小乔木及部分草本地被的形式最为常见。冬季茶园内,梅树枝头花苞与绽开娇艳欲滴的茶梅,“双梅”相映的盛景正在上演。茶园以茶树为骨干树种,辅以“四季”植物,丰富茶田植物景观。茶树与茶园中的建筑组合,也能诞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茶室的厅前堂后,茶香四溢,沁人心脾;亭周石旁,清雅娴静,意趣盎然;墙隅水畔,婉转悠扬,意蕴无穷。茶树与茶园内亭台楼阁等风景建筑相映成趣,辅以“春花秋叶”四时之景,园中游人信步而游,景随步移,皆有不同。

水源和山景也是茶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龙井村而言,山野清泉是最著名的茶之源,一口古井,一味山泉,便形成一幅图景。梅家坞村茶园旁的小溪,同样也是茶事的主要聚集地。水源最大的要属双峰村茶园旁的湖面,水源的加入使得西湖群山与之呼应,包围茶园于其间。九溪十八涧起源于杨家坞与龙井村,一路滋养了众多茶园生生不息。登上龙井馆山头,可以远眺北面茶田、西湖小瀛洲,与茶农形成远山图画。

2.3 自然因子之道路结构

西湖现有茶园道路铺设材料以砖、瓦和石头为主,部分茶园以木质为底。因茶树种植多以行列方式种植,故道路随着地势及种植层层递进。早期茶园道路以单人行走的宽度设置,随着茶园旅游产业的推广,道路宽度略有拓宽,便于导览及参观。铺装形式分为游览型和原始型,游览型铺装形式及花色多样,砖石材料可混搭。原始型铺装形式多为生产生活所需,铺装形式和花色简单,便于茶农采茶运茶。

现代茶园中部分铺装运用茶文化元素,用青灰色、深米色石子等材料砌成“茗”的字样,点出茶文化的品茗深意。

2.4 人文因子之历史遗存

悠久的历史遗存,为茶园奠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湖茶文化景观遗存中最为密切的建筑是茶馆和茶亭。茶馆善于用“楹联匾额”提升茶文化及意境。例如陈继儒诗句、刘炳森书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在龙井茶室秀萃堂。上联写泉,下联写茶,泉冽而茶醇,相得益彰,概括了龙井的特色。茶亭亦然,王翼奇撰书联:问是谁人,曾以一经传妙道;茶为何物,直从七碗溯灵源。此联在茶博馆龙井馆问茶亭。上联是指唐代陆羽著述《茶经》之事。下联是指唐代诗人卢仝写一诗之事,被后世称为“七碗茶诗”,灵源指心灵。

景观小品相比亭廊构筑,有更多趣味性的体现。牌坊、景墙、雕塑、景石,都可以化为茶叶形状。现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山顶所建茶坛、茶叶状地灯,都是茶文化景观历史遗存与现代融合的印记。

2.5 人文因子之民俗文脉

西湖龙井村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西湖片区古老村落之一。正是在此,《茶经》成为从龙井村原型创作出的世界上第一本茶叶著作,为茶叶历史的绵延与薪火相传提供了书本依据。同时,画本依据也呈现层出不穷的形势,刘松年在传世画作极少的情况下却持有三幅茶画,分别为《撵茶图》、《茗园赌市图》、《卢全煮茶图》,皆为西湖茶文化相关。

传说故事在民间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景观的意象表现,传说中乾隆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还有虎跑泉水是从南岳衡山由仙童化虎搬运而来这样的民间故事,在西湖片区广为流传。古籍文献、诗词书画、神话传说,与住在西湖的人们一起共同延续着一方文脉。

2.6 人文因子之茶事活动

茶事活动分为茶道和茶礼,茶道是以修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文人雅士集会中的各种茶事活动展示了主人的茶道修养,并从中体现了主人的个人文化修养。茶礼是茶事活动中的礼仪,包括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的一套技艺。

西湖龙井茶园的民风民俗集中在茶道、茶礼俗、茶节庆、茶仪、茶歌、茶舞、采茶戏上。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受到茶的自然特性的影响,并由茶艺茶事参与者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概括起来,茶文化活动的主要社会功能有联谊会友、示礼表德、修生养性和宣传交流等。早在宋朝,杭州就出现“斗茶”这一茶事活动,用的器具便是杭州“修内司”及郊坛外官窑的青瓷茶碗,体现出当时茶事活动在民众心中的重要程度。

在茶园、茶室、茶亭中装饰有名人字画,中国古典弦乐,烘托特有的市井茶文化。在茶文化相关的建筑中从事茶事活动,既是对彼此深厚情谊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优秀礼数的“维系”,也对茶文化起到相关宣传效应。

3 保护与传承具体策略

综上,西湖茶文化景观是“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完美融合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西湖历史文化,体现杭州西湖特有的文化习俗,承载着西湖地域文化。如何做好西湖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深化茶文化内涵认知和茶景观审美意趣体验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更新宣传方式

自2011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的文化宣传便成为向世人展示西湖文化的教科书。

首先,增加国家级宣传机构。杭州西湖目前有7家国字号茶机构,包括一座国家级专题博物馆、2家国字号茶文化社团、2家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1家国家级茶叶检验中心、1个部级茶叶监测中心。从不同的维度展示了茶的重要性,如坐落于双峰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茶园的茶田中,景观小品例如地灯、音响,勾勒出茶叶的形状。在茶园景观中,茶诗与茶香之类的文化要素,需充分与茶高雅、恬淡的气质自然融合,潜移默化熏陶茶文化知识。

其次,结合数字技术提供线上及线下宣传渠道。“两微一端”指的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西湖茶文化景观可以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线上投放进大型公众平台,滚动播放增强宣传效果。各企业、党群组织应定期组织线下参观定制游览路线活动,以活动日、文化周的形式传播西湖茶文化景观。

3.2 增强全民参与性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就有12个产茶村:龙井、梅家坞、翁家山、满觉陇、杨梅岭、双峰、茅家埠、灵隐、梵村、九溪、南山、金沙。遗产区内的茶村逐步形成以龙井茶文化为特色,以农家饭馆、茶楼、民宿等业态为主的“景中村”。村民集体收入获得增长,生活劳作模式除了产茶村村民的参与,更多的是公众积极的参与。近期中国茶叶文化博物馆双峰馆区举办的点茶活动获得好评,关键在于互动性参与度高。先沿着杯壁在茶碗内注入热水,温碗和茶筅,又架好茶粉筛,加入抹茶,将其调制成膏状。最后一遍遍地击打茶汤形成白色茶沫,画上图案,给游览体验者带来“沉浸式”的茶事体验。

对于不方便来馆体验的游客,应在主城区大型公共场所提供茶事活动体验区。同时,体验馆可以与中小学及社区合作,以家庭为单位认养茶园部分区域,体验采茶农作的实际乐趣。

3.3 打造专属园区

西湖龙井茶产区有“狮、龙、云、虎、梅”五大产区,同时还有9大示范园区。各区茶叶特色鲜明,植物营造遵循以各自茶种茶树为主,辅植园林景观树种。同时,茶园内部需实行分区域差异化管理,首先注重考虑前来观览游客的感受,保留原始景观的纯粹性,注重植物氛围的营造和定期的管理养护,保证景观品质。其次注重茶叶采摘的便捷性,保证本土化茶叶的生产模式。

不同的专属园区,打造不同的“茶”主题。塑造“茶优势种”,突出优良茶种的景观优势,并对优良品种,实行“种质创新”,拓深种子资源库。

3.4 颁布相关条例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号召,2003年制定了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总体规划图。2008年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保护西湖龙井茶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基地规模的完整性,大力宣传龙井茶文化。2013年建设以“农家茶楼”为主体的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进一步加强西湖茶文化的保护力度,在茶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稳定基础。2017年,农业部专门发布了《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意见书中强调要弘扬中国茶文化、创响中国茶品牌,强调发展新型业态,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在茶田环境保护和“资源”创新方面,要依靠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证茶种优良的生长环境。制定一系列“激励式”的茶品种创新机制,鼓励茶农及其相关学者的创新积极性,为茶叶的长期优良发展及茶文化传承,提供现实保障。

3.5 扩充文化内涵

既往研究里民众对西湖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对西湖茶文化的了解处于基础认知阶段。景区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应对茶文化景观建立起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现状情况、历史沿革、相关茶事活动、旅游线路建议、最佳观赏期预告等信息咨询门户。景区导览人员应着重文化内涵的介绍,有意识地穿插通俗易懂的神话传说完成讲解。举办茶文化研究者交流学堂,不断更新数据库内容。

3.6 形成长效体系

历史古迹、特色建筑在自然环境中需要定期修缮,茶园同样也需要定期监测生长状况。游客参与的茶事活动要持续跟进,及时修缮;茶园变化的记录要持续更新,保持原真性;茶道游线要持续增设,挖掘深度文化。长效的保护体系是文化延续的基础,是为了茶文化及禅茶精神得以广泛得到重视。

4 结语

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西湖茶文化景观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它以自然与人文共进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虎跑的泉水,缱绻的茶叶,清新的茶园与悠久的历史。

在茶文化景观的保护方面,我们要注重原场地的历史性,在不破坏原始景观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活动。无序的扩张旅游资源,无法留下传承价值。因地而变,顺势而为,正是西湖茶文化景观独特的魅力所在。传承方面,新时代要抓住新机遇,互联网和大数据应持续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赋能,把西湖龙井品牌保护好,把西湖龙井产业发展好,把西湖茶文化发扬好,更接地气、更多维度地为传播文化景观价值插上更广阔的翅膀。

猜你喜欢

茶事龙井茶龙井
崔水良《龙井方向》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杭州龙井茶园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虾仁
崂山茶事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
西湖龙井茶地现状分布图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