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游湖北窑址群陶瓷工艺演变研究

2022-02-23向瑾武汉轻工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5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窑址瓷碗

向瑾(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窑址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陆续发现,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陶瓷工艺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窑址群总数惊人且跨越多个朝代,所烧制陶器、粗瓷、青瓷、青白瓷,以及少量黑瓷,集中展示了长江中游瓷器制造工艺发展的历程。本文即是对长江中游湖北窑址群的陶瓷工艺演变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长江中游地区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上极为优越,自古以来即是陶瓷制造的重要地区。本文研究的是湖北从三国至宋元时期窑址群,包括了瓦窑咀、瓦窑澥、王仓屋、南窑咀、熊泗林、螃蟹山、湖泗窑、杨家山、斧头湖、磨山半岛等窑址。在结合出土文物考证之后,证实在东汉末年即有陶瓷烧制,但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在烧制工艺上并不完善,使得这一时期的陶瓷仅以青瓷和低温釉陶为主,制造工艺较为简单。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陶瓷烧制工艺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工艺上更为复杂,所生产的陶瓷也更为精美,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长江中游湖北窑址群的陶瓷种类

(一)东汉末至三国

东汉末至三国的湖北窑址群陶瓷器,最初在古墓的随葬品中被发现,同时,长江中游地区也遗留下较多的陶器、青瓷、青白瓷、黑瓷窑址,均可为开展长江中游的陶瓷种类研究提供参考。据考证,在东汉时期,长江中游即有陶瓷的烧制,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较为简单,在器物类型上也较少,这一时期的陶瓷青瓷数量较少,低温陶釉较多,青瓷的物品一般为瓷碗以及瓷罐,而低温陶釉以陶罐为主,以上这些瓷器均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与东汉晚期时的代表陶器红胎绿釉陶楼处于同一时期。在东汉末年,青瓷的制造工艺有着较大的提升,墓葬随葬品的瓷器类型更多,青瓷的占比不断增加,如瓷碗、瓷壶以及瓷罐等,在生活用品上瓷器的数量也增加,制造工艺极为精美,如瓷灯、瓷勺以及瓷炉等,一些明器也开始利用陶瓷进行烧制,如房屋、牛车等,但在这一时期,陶瓷的形制还含有较多的汉代风貌,而瓷质的带盖壶和盘口壶属于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陶瓷种类。

(二)两晋时期

在两晋时期,在长江中游湖北窑址群的陶瓷种类上,仍旧有着明显的提升,在西晋时期到东晋初年,墓葬的随葬品青瓷种类仍旧沿袭前朝,以瓷质的瓷壶、瓷罐以及瓷碗为主,一些规模较大且等级较高的墓葬中,瓷质的生活用品数量增加,唾壶、三足观、耳杯盘以及鸡首壶较多,并且青瓷的人俑、家禽等也较多,相较于过去利用土进行烧制,在工艺水平有着较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东晋时期,青瓷依旧是随葬品中占比较大的存在,在风格上与西晋差异性并不明显,如鸡首壶、虎子、碗盏、灯台等,但在种类上与西晋相比有所减少,钵以及蛙形水盂很少出现在墓葬中。在东晋后期,青瓷的数量整体也在减少,仅有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等,虎子和香薰炉较少,瓷罐在墓葬中的占比也下降,但盘口壶的数量增加,一些以前利用陶瓷来烧制的盘、灯台和砚等,这一时期改成利用陶土来进行烧制。

(三)隋朝

隋朝时期湖北窑址群的瓷器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品之外,一些专门随葬的明器也开始利用青瓷进行烧制,如青瓷俑等。在造型上,鸡首壶和盘口壶在造型上有所变化,整体更为瘦削。在瓷杯和瓷碗上一般还配有较小的圈足。瓷质香炉不再配有平底盘,而是配有高圈足碗或者高足盘。砚台的类型在隋朝时期增加,原来的砚台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数量明显增加,镂空足砚在这一时期出现,并且砚面的中心位置抬高,高足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时期的青瓷物品胎壁还较厚,颜色也分为青灰色和灰白色等。而釉的颜色也有所增加,如青色、黄色以及褐色等,青瓷一般利用半釉来进行烧制,釉层不厚。在装饰上印花较多,在高足盘的内部、盘口壶和唾壶的腹壁中分布较多。

(四)唐朝

唐朝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湖北窑址群的陶瓷器物类型上更多,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沿用前朝,但在随葬品的数量上增加,尤其是青瓷俑,在种类和造型上均有着明显的提升,平巾俑、仆头俑、胡人装束俑等均被广泛运用在随葬品中,在造型上均极为生动,在唐朝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墓葬群中均有所发现。在器物造型上,唐朝时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盘口壶的颈更为细长,但身部位变短,小口长腹罐较多,口较大的瓷碗也被广泛运用。

(五)宋朝

宋朝时期是长江中游湖北陶瓷制造工艺的巅峰,青瓷、白瓷、青白瓷以及酱釉类瓷器均已出现,影青瓷也较多,在随葬品中经常被发现。同时,武汉地区宋墓也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大多青釉瓷器出自青瓷窑,而武汉北宋墓葬出土的青白瓷壶和瓷碗与湖泗窑的生产工艺也较为相似。而在湖北其他地区,所出土的青瓷随葬品也与湖泗窑的陶瓷器物较为类似。

二、长江中游湖北窑址群的陶瓷工艺演变

(一)三国两晋时期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窑址群陶瓷工艺中,这一时期的陶瓷以鄂州的瓦窑咀较多,陶器在这一时期被大量的制造,利用泥土来进行烧制。在器物类型上,一般陶罐和陶盆较多,尤其是宽折沿弦纹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陶灯、陶盘等也较多,并出现了较多的动物造型的明器。在烧制上,一般存在轮制的痕迹,拍印纹饰也较多,部分纹饰较多的器物大多存在按压痕迹,一些具有堆塑装饰的器物也存在较多的按压痕迹。

为了满足吴王城的建筑需求,还烧制筒瓦或者板瓦等建筑材料,这种瓦在胎体上较为厚重,且胎质较为粗糙。板瓦的胎质较软,颜色一般为红色、黄灰色等,在凸面上一般装饰有篮纹以及布纹。筒瓦的胎质较硬,颜色呈现出灰色,在凸面装饰有斜线纹和深蓝纹。筒瓦和板瓦在凹面上还印有布印,可能是在利用布作为间隔后而留下的痕迹。

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中,除没有上釉的陶瓦和陶砖之外,还有一些青瓷和釉陶。但这一时期的陶器气泡较多,且胎质较软,而瓷器和釉陶在胎体和釉质上的结合也较差,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温度上较低,淘洗质量不高。并且陶、青瓷和釉陶之间没有较大的差异性,许多釉陶还有最初瓷器的风格。但部分釉陶在胎质上较好,温度较高,与瓷器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釉的颜色为墨绿色,与青瓷存在一定的差别。但瓷碗和瓷盏等一些较小的器物在制作工艺上较高,已经属于瓷器的范围。

进入到两晋时期,青瓷的数量较多且品种较多,在胎质、制造工艺以及釉色上均较为复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制造工艺。以浅灰色胎为例,其在上釉上以青色釉为主,釉质层较为细密,呈现出较好的光亮。但这种器物在当下的数量较少,考古文物中不多,在器物类型上也较少,仅有蛙形水盂、小底罐、盘口壶等。在造型上,长江中游与下游在同时期内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弦纹来进行装饰,制造工艺较高。而在深灰色胎中,其胎质极为细腻,上青绿色的釉,胎釉结合程度较高,在底部露出一部分胎,这部分的颜色为紫红色。在瓷碗、磁盘等利用叠烧的方式进行烧制,这一类型的器物出土数量较多。在器物种类上,有鸡首壶、插座、虎子、唾壶等。在东晋时期,盘口壶和鸡首壶较多,与同期长江下游的器物类型一致,凹底器物较多。在装饰上,纹样的复杂程度不同,菱格纹和花纹较多,在坐佛、朱雀上运用较多。在东晋后期,器物的装饰较少,素面器物较多,或者利用简单的弦纹来进行装饰,这种器物在胎质和釉质上均较为精细,证明在陶瓷制造工艺上有着明显进步。有的为灰白色的胎,胎质较厚,釉色的颜色较多,如青绿色、青黄色以及黄色等。青绿色的釉质一般较薄,没有明显的光亮,但胎釉结合度较高。其余器物釉质较厚,冰裂纹较多,流釉和缩釉较多,胎釉结合度不高。许多大型的器物利用半釉,但小型的器物利用全釉,露出的部分颜色为灰白色。由于所使用的窑具与器物之间粘接较好,导致器物的底部经常出现窑具痕迹。这类器物出土最多,但制作质量不高,整体较为粗糙,与长江下游的器物相比造型和美观度均不高,证明制造工艺并不成熟。

(二)唐朝时期

湖北湖泗窑发展到晚唐时期和五代时期,青瓷器生产的窑炉数量更多,也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在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上,除利用垫柱进行烧制之外,垫圈和匣钵也开始运用在烧制中,在瓷碗和瓷壶烧制上较为常用。在这一时期的窑址上,均以烧制青瓷器为主,尤其是瓷碗烧制最多,还有瓷壶、瓷罐等,但总体器物类型较少。而在产品的造型上也较为古朴,装饰运用较少,且质量并不高,胎质较为粗糙,但唐朝时期的陶瓷在胎釉结合上已经较好,并利用蘸釉法来上釉,工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而在陶瓷器物风格上,这一时期长江中游的湖泗窑在风格上尽管有着一定相似性,但在差异性上也极为明显。在窑具上,不同窑址所使用的窑具并不相同,王仓屋仅利用垫柱进行烧制,而磨山窑址群有的利用垫圈和垫柱进行,有的利用垫圈和匣钵来进行烧制。以瓷碗烧制为例,有的瓷碗颜色为翠绿色,圈足较矮。有的呈现饼形,足向内凹。在装饰上,以竖线纹装饰为主,瓦窑澥装饰较多,不仅有几何图案的装饰,花瓣装饰也被广泛运用。

(三)北宋时期

湖北湖泗窑在北宋时期以青白瓷的制造为主,五代末期青白瓷制造已经出现了雏形,而青白瓷也被叫作湖泗窑,在特征上,青白瓷的器物在颜色上呈现出明显的青白色。在青白瓷器物的类型上,北宋时期的青白瓷一般以日用品为主,如瓷碗、瓷盘以及瓷盏等,瓷碟和瓷钵也较多。瓷碗圈足较多,在生产工艺上,其内壁利用满釉进行,在外壁上露足,部分制造水平较高的器物利用满釉来进行烧制。在瓷碗的造型上,其类型较多,装饰类型较多。在饮具上,瓷杯以瓷壶较多,执壶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执壶的造型较为细长,圈足较矮,在腹部和口部的造型较多。瓷枕、瓷盒在这一时期也出现,制作工艺较高。在产品生产工艺上,依照精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粗制以及精制两种,粗制产品较多,在装饰上较为简单,部分器物在釉色和胎质上纯度较低,釉面存在气泡。而精制的器物在胎质上较为细腻,釉色没有杂色,装饰类型较多,花草纹、水波纹等均被运用在装饰中。在纹饰的表达方法上,利用半刀泥的方法较多。从整体来看,青白瓷的烧制胎质较好,温度较高。瓷碗、磁盘和瓷碟等的烧制利用漏斗形的匣钵来进行烧制,每个匣钵烧制一个器物,利用垫圈或者垫饼来进行,并利用窑撑或者垫柱来进行支撑。窑撑一般为实心的泥柱,在制作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瓷质执壶、瓷罐以及瓷炉的烧制上利用筒形匣钵进行烧制,每个匣钵烧制一个器物,并利用盖子来进行封顶。测温工具利用梯形或者长方形的火照进行。

(四)宋末元初

宋末元初,湖北湖泗窑的青瓷生产在沿袭前朝风格的基础之上又有着一定的变化,器物的种类较多,除瓷碗、瓷杯以及瓷灯之外,双系壶、四系壶等也较多。在器物的装饰上,这一时期的装饰仍旧以简单装饰为主,许多器物甚至并没有装饰。部分有装饰的器物,其纹样也以弦纹较多,花瓣纹较少。执壶一般存在纵向的凹槽,菱格纹也常用作装饰。部分出土瓷器还装饰有符号或者文字。在瓷缸等器物的腹部内壁上还有连续的同心圆痕迹,可能是在生产中利用陶拍所留下的痕迹。由于瓷缸的体积较大,在胎体制造上很难一次成型,可能是将上下部利用分别制造的方式进行塑造,然后将其进行拼接。

在瓷质器物形制上,尤其是注壶以及执壶,在形制上逐渐简化,从折沿转变为三角形唇再到后期的厚圆唇,北宋时期的三角形唇较多,南宋和元朝时期厚圆唇较多。在湖泗窑的烧制窑炉上,通常利用龙窑来进行烧制,在形制上与青白瓷类似,但并不带隔墙,可能说明同一个窑炉也可生产两种不同的器物。

在进行装烧时,青白瓷和青瓷的差异性较大。在晚唐以及五代时期,利用垫圈和筒形匣钵进行叠烧,不再进行裸烧。而在这一时期,垫柱仍旧被使用,但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垫柱胎质较厚,且较为粗糙,表面上没有上釉。但晚唐五代时期的垫柱在胎质上较为细腻且较薄,颜色呈现出青黄色和黄白色。在使用垫柱时,一般在表面上覆盖一层细沙,避免器物在烧制中出现粘连,其利用泥块来将器物进行隔开,部分地区烧制器物上并不使用间隔。烧制时一般利用叠烧的方式进行,利用擂钵以及盆进行对口扣烧也较多。尽管不利用匣钵进行,但套烧法也被运用,只是没有普及。

三、结语

长江中游湖北地区在陶瓷烧制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进步,陶瓷工艺水平也有着明显的提高,所烧制出的类型更多,在工艺上也更为复杂。在当下的研究中,尽管对于湖北窑址群的相关研究力度在不断增加,但在工艺演变的研究上仍旧存在不足之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为长江中游湖北陶瓷窑址群的历史发展传承留下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窑址瓷碗
数字媒体运用于陶瓷工艺的研究
小瓷碗,碰碰车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Chinese Ceramics
碎碗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学会放下
钵传瓷艺文化、创新陶瓷工艺、焠炼卓越品牌
小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