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建教研共同体,助力校本教研高质量开展

2022-02-23罗宗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研组教研

罗宗勇 _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的关键。教育学研究生与校际教研组各具特点,能够优势互补组成“P+T”的教研共同体,助力教育改革新方向的落实和教育人才的培养。

1.“P”与“T”的优势互补

“P”代表高校教育学研究生(Postgraduate),“T”代表学校教研组(Teacher)。学校教研组与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在教学研究方面各有优势与短板。

学校教研组的优势与短板。教研组中的中年、资深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于学生有着丰富的认知。新一代青年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在学科知识的深度上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教研组中,一般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碰撞。但是,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在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外,教师很难集中时间搜索与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了解特定话题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入学习特定概念或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将之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教育学研究生的优势与短板。在教育学研究生书写学位论文前,需要对本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明确某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后,结合实践需求,寻找研究问题。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教学实践部分能够证明理论构建的有效性,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全日制教育学研究生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并且仅由教育学研究生通过授课取得教学实验推广性不足。

“P”与“T”的优势互补。双方在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发展两个层面各具优势,能够进行优势互补。在教学理论发展方面,“P+T”的模式发挥教育学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进行文献梳理的优势,帮助教师迅速把握对教育史、教育理论的前沿发展、教育改革新理念或概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将教育学研究生身份由学习者变为合作者,也能助推教育学研究生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在教学实践经验方面,教育学研究生与教研组进行深度合作、协同教研,能够为教研组带来新鲜血液,对“跨学科实践”等教育研究新动向的教学进行深度研讨,有助于教研组产出高质量的教研成果。同时,教研活动也为教育学研究生提供了教育实践的肥沃土壤。

2.“P+T”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路径

第一,以教育改革新方向为引领,创建“P+T”的教研共同体。

在组建教研共同体时,就需要思考:当前校本教研中,哪些领域的研究生与本校教研发展需求最为匹配、研究进行至何种程度的研究生能够最大程度与学校教研组互利共赢。从教育改革新方向出发,选择相关领域的教育学研究生能够最大程度上契合教研组的需求,帮助教研组加强对新方向的认识。因此,在创建“P+T”的教研共同体时,学校教研组可在“中国知网”等文献库进行检索,选择相关主题的研究团队,与其建立联系,寻求合作。在研究生的遴选方面,应结合双方需求,选择已完成部分研究方向选择和进行文献综述、对本领域有一定理解且有实践需求的研究生。

第二,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规划教研内容。

在创建教研共同体后,规划教研内容,明确P与T各方职责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学实践中,学校教研组需要首先明确需求,从教育实践的议题出发,首先了解国家文件中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整体布局,然后结合本校情况进行实践。因此,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教育学研究生应承担解读国家文件的任务,对国家文件中提出的教育改革新方向进行具体化,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积淀解释陌生词汇,在理论上提出对教育政策如何落地的建议。对于有教学实践设计的研究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具体内容设计的初步设想,用于后续研讨。教研组则应根据研究生的汇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应主题的教学,用于教研活动的进一步讨论。

在教研内容的规划方面,要避免形式化,扎实教研活动的产出。教研活动中,首先,教师聆听研究生的报告,进而结合自身实践,建立对教育改革新方向的认识。其次,进行深入思考,探讨新方向在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结合研究生提出的建议改进或重构教学内容和活动等,产出初步的教研成果。最后,双方对教研成果进行打磨与修改,用于教学实践。整个过程经历构思、生成和修改的多轮循环,确保教研成果的质量。

第三,“P+T”各司其职的教研成果实践。

在教研成果生成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研究生和教研组也应共同协作。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研组的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践者,研究生应协助教师完成记录工作,尽量能够作为听课人亲身感受课堂,以视频、音频或文字的形式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将之作为后续分析的对象。

这样的实践过程,教研组的教师仅需专注于课堂,专注于与学生进行交互,不需额外花费精力关注录像设备的运行情况。教育学研究生获得了宝贵的听课机会,不但能够记录课堂的教学行为,还能体会课堂氛围,学习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在教姿、教态等方面受到熏陶。这样的角色设置在理论上能够确保教学效果,尽量少地影响课堂,还能为教育学研究生带来实践机会,再次体现了“P+T”的互利共赢。

第四,“P+T”深度合作的教研成果反思。

在“P+T”教学模式中,教育学研究生应发挥教育研究的优势,对教学实践的影像、音频或文本进行定量分析,给出教研成果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优势与不足。例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形式有哪些、教师的提问有多大占比是有效问题等。教师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体会,给出改进的具体方案,对教研成果进行直接修改,力求继续发扬优势,精准改进不足。例如,将教学中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问题,改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通过这些数据得到什么结论”等有效问题。在这样的教研成果反思中,不但训练了教育学研究生的研究技能,搭建了实践平台,还最大限度节约了教研组的准备时间,帮助教研组精准改进教研成果,能够以最高效率完成教研成果的再修改,确保产出有效的教研成果。

“P+T”教研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中小学一线教学的深度合作,为双方的教学与研究赋能,对教育改革的落地和教育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P+T”教研模式还应进一步探究双方合作的细节机制,力求帮助校本教研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研组教研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