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孩子的自然起跑线
2022-02-23陈凤伟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
陈凤伟 _ 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
最近,遇到几位准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他们纷纷提出:“孩子上学前要不要上衔接班?”“要不要把一年级的知识都学了?”“孩子上学后能坐得住、听得懂、学得会吗?”……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把握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的学段衔接。学校如何破解幼小衔接的误区?幼小衔接究竟衔接的是什么?如何协同家长开启自然的衔接?
首先要明确,在孩子的成长中,开启比开发重要,发现比灌输重要,激发比给予重要。然后要确认幼小衔接的定位在于满足孩子开启正式学习的需求。学生需求什么?学校如何开启?苏霍姆林斯基将影响儿童教育的六个方面排序为:家庭、教师、集体、自我教育、书籍、社会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第一篇章。由此,学校可以从家长教育开启幼小衔接的系列课程。
第一阶段:在孩子办完入学手续后,首先开启“家长入学”课程。因为孩子的身份变了,家长的视角也必须发生变化,目光所及看到的是有着学生身份的孩子,还要看到孩子即将走进的学校,要从认识学校到认同学校,这是教育的一致性原则所必须的。“家长入学”课程里有一份孩子上学的物品清单,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给这些物品分类,分辨物品用途,学会管理。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起来,用中学、学中想,想象学校里会有怎样的场景用到这些物品。这种憧憬、懵懂的感觉是孩子走向学校的情感衔接。
第二阶段:开学前的“自适应”阶段。课程内容之一是一份习惯养成清单,有详细的养成方法,适度的养成进程。其中包括对孩子生物钟的调节,让孩子的身体状态和学校的学习节奏吻合,状态好、情绪好,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同时附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测评标准,培养孩子终身锻炼的习惯。让孩子动起来,锻炼骨骼、增长力量、提高灵敏性。能在任何情形下控制好身体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勇敢,更积极向上,因为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这是意识、习惯、行动上的衔接。
第三阶段:开学后的“童蒙养正”阶段,要做交往上的衔接。孩子走进班集体,向伙伴、老师介绍自己,让大家认识“我”,确立存在感,再来认识大家,建立集体感。第一学期每个月都有养成展示,通过体育比赛、艺术表演、劳动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课程,开启学生们的浪漫学习之旅。这里的“浪漫”指的是广泛的开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他们需要在广泛的开启中,焕发天性、激发潜能,让优势更优,弱势不弱,这是品性的衔接。
幼小衔接的密码是读懂,衔接是对规律的尊重。教育不应该是制造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感谢孩子们,让我们有机会和他们一起走进一年级,守护好每个孩子的自然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