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2022-02-23栏目主持李刚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北京市育人

栏目主持李刚刚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论断,明确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那么,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基础教育应该如何作为呢?

以创新之路育创新之才

李志伟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引领着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于学校而言,要全要素建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服务人才成长需要。在这项系统工程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升级迭代尤为关键。

第一,优化内部组织框架,更新资源意识,强化校内外培优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学校课程部门应突出适合各级各类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研发、实施与评价;学生部门应建立德育育人体系,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在活动中育人;资源部门应在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实现资源的可视性、延展性、育人性……

第二,依托项目式管理机制,借助相关外部政策支持和外部优势资源,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支持体系。多年来,全国特别是北京市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极为广阔的平台:2007年,北京市确立了少年科学院项目建设方案,率先在高中阶段酝酿并推进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翱翔计划”;2008年,北京市教委牵头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等。在诸多政策推动下,伴随而生的是北京市学生科技金鹏社团、科技示范校、翱翔计划基地校、英才计划基地校等项目落户各中小学。此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北京市中小学金鹏科技论坛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创造、提升、展示的平台。有志于此的学校借助这些项目乘势而为,形成了强大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场域,为其成长提供了强大推力,也开辟了学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三,革新师资配备模式,以学业导师、生涯导师、朋辈导师制驱动创新人才全面综合、个性化卓越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发现到创造,不断自我升级、自我革命的艰难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培养师资架构也应有所不同。我们认为,至少应包含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和需求定制课程,为学生的卓越发展奠基的学业导师;也应包含为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助力,不仅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精神培育,还给予学生精神引领的生涯导师;更为理想的是,能够为其配备志同道合并有所建树的朋辈导师。多导师驱动引领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推进带来身心、精神、学业发展的多重保证。

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治理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等多领域、多视角全盘把握,需要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应立足改革,更新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学情的创新之路。

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基

吴建民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看到高等教育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着眼点下移到基础教育。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还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可见,基础教育在个体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呢?

一是必须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是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应从小就呵护、鼓励孩子们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疑问、质疑,接纳、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提问等探究行为,避免简单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是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小抓起,只有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幼儿园、中小学,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学生有浓厚兴趣的问题作为集体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支持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和行动。

二是创造条件激发、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产生新的想象或新的设想的能力。大胆想象是创新的生命之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已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把想象的内容变成现实的探究欲望。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产生的,而“大胆假设”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学校中的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创新的空间还给学生。

三是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改的契机,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创造性地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打通,设计好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能力。

四是从更新管理理念开始,营造宽松自主的学校教育环境。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者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因此,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更新观念,为教师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环境,包括在物质准备、团队协作、评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空间,发挥好教师“自下而上”改革的主动性。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标准答案式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分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获得的发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丰富的材料支持学生持续、深入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系统各学段统一发力,树立正确的观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播好探究质疑的种子,为他们的成才打好坚实的创新基础。

猜你喜欢

导师北京市育人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