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表达:让思维可见
2022-02-23刘美娟
■文/刘美娟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结果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思维活动,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在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从属于识字、阅读、写作,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不够灵活,从而导致接受、处理数学知识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在小组活动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个别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木头人”,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什么也不说,这是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过多,导致学生表达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从而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困难重重。所以,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的。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掌握数学交流的工具,使学生在数学交流时说得准确、完整、简练、有条理、合乎逻辑。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还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正向的影响,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简练、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
(一)强化理解能力,把握接收环节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只有掌握相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地根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看、听、读是数学语言的起始环节,可以视为理解、转译、表达等的前提。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时,教师可借助动手操作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分成几份”两种不同的分法,再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同时,数学具有较强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相应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指向明确。因此,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就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会用、会说数学语言。
(二)重视数学语言互译,优化运行环节
1.教师和教材的示范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载体。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问题: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分析算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突出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使用“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等语言,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好”“不好”“是”“不是”等作答的过于简单的语言环境。
此外,教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编写较为简洁,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对学生加以指导。以一年级“长方形、正方形”一课为例,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让学生边读边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认知。
2.数学课堂是学生建构数学语言的训练场。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把握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图意、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看图说话训练。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全面观察,看清图中的内容,然后认真思考,弄懂图意。在看图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图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厘清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串联起来,开口表达,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并且做到中心明确、有条理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小组讨论是学生展示数学语言的最佳方式。小组讨论是课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表达的机会。同时,学生为了准确地表达本组的意见,会主动地思考、倾听,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但是,小组讨论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小组讨论组织得不好,就会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环节,而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变成听众或者局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两极分化。因此,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人员的搭配和组织的方式,最好是让每一位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让那些不爱表达的学生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
4.同桌交流是学困生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小组讨论虽然是展示数学语言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小组讨论时参与人数相对较多,一些学困生没有机会表达或者因害怕被大家嘲笑而不敢表达,而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及时地总结。同桌之间相互比较熟悉,交流起来也没有陌生感,因而学困生不会产生恐惧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同桌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确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此外,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大胆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同桌交流只有两个人参与,如果两个人都是学困生,那么同桌交流的效果就不会太好。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促使同桌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取长补短。
5.学生小结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合理地应用该环节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其巩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教师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通过回忆、整理,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习能力。而且,教师经常开展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分类的能力,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6.动手操作是强化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协同的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讲解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自身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感知有效地转化为能力,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三)创设语言交流平台,凸显表达环节
1.让课堂更和谐,让学生敢说。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是有的学生因为准备不足而无话可说,有的学生是因为怕回答不好或回答不完整被教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健康交际心理的形成。有心理学家指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创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元素注入课堂,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愉悦感。实践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能够得到激活。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表达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练。有的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说法都不准确,虽然学生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时候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因此,对于以上这些不严谨的表达,教师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表达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针对“19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因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又因为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所以19是质数。”在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不去追问为什么得出这个结果。有些学生的答案是听别人说的,有些学生知道结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的学生是瞎猜的。所以,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还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开展表达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