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的探索
——以“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为例

2022-02-23刘泉王梅安徽省阜阳市育红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22年36期
关键词:园本节气绘本

◆刘泉 王梅 安徽省阜阳市育红幼儿园

“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教育建议之一,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它在讲述节气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有科学、健康、艺术、文学、社会活动等各领域,它提倡的“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因此把二十四节气以幼儿喜爱的形式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去,遵循契合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和生活化原则,并把它作为幼儿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的切入点显得十分重要。

一、抓住教育契机,尊重幼儿主体性,以问题为线索生成课程

2022年2月4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节气,第24届北京冬奥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选择在立春之日,寓意着全球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美、人文美、科学美。倒计时的每一分钟都写满着中国文化,更深层次地彰显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春季开学后,幼儿纷纷谈论起自己所知道的节气,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节气已有了一些浅显认识。阜阳市地处于颍淮地区,这里四季分明,又是农业大市,和农耕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比如立春时节,阜阳人一向称之为“打春”,这与立春习俗“鞭打春牛”有直接关系,阜阳立春同样也有立春日吃春饼和春盘的习俗;在清明前后也素有“清明清明,种瓜点豆”的说法;再比如在冬至前夕,阜阳人会包饺子,期望吃了饺子,就能在冬季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还会给家中的长辈送去老母鸡,这样在冬至这天大家就可以喝一碗暖和的鸡汤,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通过“你知道哪些有关节气的小知识”这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展开对家乡节气文化的讨论,获得了尊重、亲近、了解本土文化的机会,从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自然沁润于心。

那么,二十四节气教育资源该如何本土化和生活化?如何在转化为园本课程的同时渗透着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我们在每个节气开始之初会和幼儿共同设计并完成调查表,鼓励幼儿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探寻相关节气:这个节气有什么样气候和物候变化?我们能在身边观察到哪些变化?不同的节气我们和其他地方的民俗习惯有哪些不一样?哪些活动我们可以和家长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开展?在每个节气中有哪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欣赏?我们还根据节气的变化,在教室里投放了绘本《跟着节气去旅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这些绘本会对幼儿关于节气的有关问题给予一定的回答。

如惊蛰时节投放绘本《惊蛰——挖雷笋》《认识昆虫》《世界上最温馨的家》《花儿和蜜蜂》;春分时节投放绘本《春分——采春茶》《遇见春天》《十四只老鼠去春游》《春天什么时候来》;清明时节投放绘本《清明——游宏村》《奶奶的青团》《爷爷的幸福口令》《我永远爱你》;夏至时节投放绘本《夏至——要吃面》《妈妈买绿豆》《夏天的天空》……时光流转,投放的绘本也在随之变换。幼儿通过持续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对本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跟随儿童视角,挖掘生活化、趣味化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对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会充满兴趣和疑问。“惊蛰的蛰是什么意思呀?”“谷雨是说稻谷像下雨一样多吗?”“到了夏至我可以吃冰激凌吗?”“大暑是不是比小暑热?”“寒露是说天气要变寒冷了吗?”“小雪会不会下小雪?大雪会不会下大雪?”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提议幼儿回家先和家长进行探讨交流,然后将结果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调查结果的共性和特别的地方。幼儿的探究热情持续升温,他们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有小寒就有大寒,唯独有小满却没有大满。于是,教师引导幼儿理解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生存之道,就像下雨一样,江河湖泊中的小满状态是最好的,大满过于贪心,就会溢出来。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体会到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观念和对待他人“谦受益、满招损”的态度。

生活化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传统习俗,且大多能以游戏的方式体现出来,如二十四节气的美食。教师能引导幼儿亲手去制作,过程也充满了趣味性。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美食制作和民俗活动中去,通过生活实践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立春的春卷、惊蛰的炒黄豆、春分的竖蛋、清明的青团、夏至的染彩蛋,还是立秋的贴秋膘、冬至的饺子、小寒的腊八粥、大寒的年糕……在这些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实践中,在最真实的生活活动中,孩子们用眼、手、心、身去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不知不觉中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真正沉淀于幼儿的内心,同时也构建了富有人文精神的幼儿园园本课程。

三、重视体验与表征,加强二十四节气与幼儿生活的联结

清明节气到来之时,风清景明,正是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时节。清明也是中华民族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传统节日。我们通过踏青、放风筝、植树等活动和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春天万物复苏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引导幼儿学习清明童谣、儿歌,知晓清明来历故事、清明习俗,学习制作菊花来悼念牺牲的英雄烈士,向抗疫逆行者们致敬,表达自己对先烈、家庭先人的怀念之情。文化的根在于传承,只有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引导幼儿从中感受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中,相关的故事和古诗词不胜枚举。这些故事大多生动有趣,具有神话色彩或童话色彩,通过适当地选择和改编,就是幼儿表演和续编的很好素材。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古诗词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常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学习,幼儿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凝聚的语言之美。幼儿在欣赏到与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之后,制作出“古诗连环画”,把古诗中的场景画出来,他们对完成的连环画爱不释手,一有空就会摸一摸、翻一翻,而且保护得特别精心。

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教师积极营造氛围,通过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持续探索。随着“二十四节气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持续推进,孩子们还在主题墙、楼梯、走廊位置挂上了自己创作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作品,如雨水节气水彩添画的油纸伞,惊蛰节气用纸黏土制作的蝴蝶、蜗牛等昆虫,清明节气的风筝,夏至节气的干花团扇……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材料支持,引导幼儿在渗透式的教育情境中,在人、物、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经验,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发生在每一次的幼儿实际操作和表达之中。

猜你喜欢

园本节气绘本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绘本
绘本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绘本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