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落地生根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2-02-23

考试周刊 2022年48期
关键词:劳动活动学校

陈 莉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并指出,针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教师必须重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且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意见指导下,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后,由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的,最权威的关于劳动教育如何实施及实施要求的文件。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赫然在列,由此可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里的劳动与以往我们认识中的劳动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更多地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形成劳动精神。作为一所地处城市中心的小学,我们又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呢?笔者结合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个任务群的相关内容提出,将学校的文化特色进行挖掘,从已有资源角度展开思考,寻找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并开展实践探索。

一、 围绕学校城市中心特点,更新理念,梳理已有资源

江苏省一直很重视劳动学科,也有地方组织编写的《劳动与技术》教材。开设了劳动与技术课就等于开展了劳动教育吗?深入研读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就会发现,两者虽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做手工、学技术,它涵盖的内容应该更广。如何在城市中心学校更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我们更新理念,明白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如何定义,《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里的劳动教育,就是一种育人的活动,而不是以往所理解的,做个手工制品,打扫打扫卫生,学做一道菜,学种一棵植物……而是要将原有的这些劳动项目的作用扩大,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劳动有强度,动手又动脑,遇难能坚持。

认清定义,对照之前的劳动与技术课,不难发现,之前的眼光狭隘了些,劳动教育应该包含更大的范畴。对照学校的地域特点,深入挖掘思考,才能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一)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出发,探寻切口

学校的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发展学生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个性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冠名单位。时光荏苒,百年已过。我们一直在积极考量教育思想的嬗变和办学实践的走向,将这座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学校,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找到创新发展的路径,走出一条“红十字精神引领下的尽责教育”创新之路。“红十字少年”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创新之路上的重要举措,学校努力创设“红十字少年”教育场域,意图通过环境、场馆、文化平台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讲人道、懂博爱、乐奉献的品质。

作为一所红十字会冠名单位,学校的“红十字少年”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这其中就蕴含着劳动教育的生长空间。由此深入,从学校特色化的建设中寻找切口,会成为我们这所地处城市中心的学校一个很好的劳动教育切入点。

(二)从学校地域特点出发,寻找契机

劳动教育的开展,常常需要借力,乡村学校有乡村学校的资源,城镇学校有城镇学校的特色,有效地利用好身边的地域资源,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乡村学校开展种植类的劳动活动,除了有种植地的保障,还有附近的农民可以给予种植知识方面的指导,处在水乡的孩子,对养殖类的劳动,也有相应资源的保障。

我校在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北面,珠江路商业街南面,比邻红庙美食一条街,可以说是地处南京主城的中心位置,校园周围大型商贸聚集,文化气息浓郁。校园周边虽没有可以供给学生参与种植、养殖类活动的场域,但有丰富的生活类资源、职业体验类资源及参观学习类的资源。除此之外,学生家长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资源。这都可以是开展劳动教育很好的契机。

(三)从教材教师资源出发,挖掘素材

劳动教育之前不被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更重视学科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劳动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局限劳动技能的教学,简单来说,有的老师就认为劳动与技术即劳动教育。虽然课表里有劳技课,但大多学校并没有专职或专任的教师,兼职的多,被挤占的可能性较大;从劳动课内容安排上看,与美术中的手工部分重合较多,没有经过培训的老师也对技术的要领并不了解,所以之前对劳技课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注重手脑并用”。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并不仅仅是任教劳技课教师的事,更应该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才更有生长空间。

二、 从学校已有资源入手,全员参与,寻找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如果受教育者只会学知识而不会劳动,就无法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使命,可以说劳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劳动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对学校现有资源的深入剖析与梳理,将劳动教育与学校已有资源相融合,有机渗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与能力,才是可行之道;在劳动学科的学习上,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技能方面知识的学习,要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的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注重手脑结合、学以致用;在意志层面,通过劳动的参与,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美育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审美观,在劳动活动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这样的劳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从学校文化建设相匹配的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

多年来,学校努力创设“红十字少年”环境文化,进行“场、馆、站、中心”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红十字少年的活动开展,也在我校是有一些传统项目的,特别是“红十字少年”社会服务角色体验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亲历、感悟、行动的社会服务机会。

学校的《小鬼当家课程》,通过《尽责体验60件事》让学生在社会服务角色体验中尽己之能,学会关怀他人的幸福。其中有一些版块就可以是劳动教育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颁布之前,许多学校以保障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离“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

以家政类的课程为例,以往的学习,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如指导学生做菜,老师讲了制作步骤方法。但在大多数学校,课堂上难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即便是一些配备了专用教室的学校,也不一定能让所有的学生课堂操作。所以很多时候,家政类的课程只是说说而已,以课代劳的现象很普遍。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这类家政服务课的内容是要具体落实的,而非纸上谈兵,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学前的教学实际,可以将劳动的活动与学校的红十字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尽责体验60事”结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劳动的具体方法,在校内学习如何安全操作,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家用电器,家电的保养知识……体验活动课后进行,并充分发挥家庭的评价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

居家学习期间,我们就给中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家政制作,如制作水果拼盘,让学生利用自家的水果,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水果的切与拼,家长可以指导保障安全,不参与具体的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并传图进行评比。在评价中,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很多孩子在交流中,就谈到了切水果时遇到的困难较大,其实也不太能解决,最多的是将原先规划的切片或切块变大一些,方便切割,这就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菜刀难度大,切工的精确性难以把控,切出来的水果大小难以控制,但只有在这样的练习中,技能才能掌握,如果家政让家长代劳,那就起不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的实际作用了。

我校尽责体验的60事中,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并磨炼学生意志的。如担任小特警、护旗手、救护员、班级食品安全监督员、环境保护员等社会服务类志愿者,成为践行红十字精神的小主人的同时,完全可以借由这些项目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高年级学生要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这类劳动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开展,才能得以落实,且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家长做家务的辛苦,体会到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劳动教育的意义就在这里突显。将校内学习与家庭实践充分结合,创造性地将学生的生活与具体的劳动内容结合,通过亲身的参与活动,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才能真正实现。

(二)从学校地域特点出发,扩展劳动教育

《课程标准》中对劳动周的设置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以集体劳动为主、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内容设计可以是劳动项目实践,主题演讲或辩论、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小学以校内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一些学校有类似的实践周活动,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就可以将这类实践周与职业体验相联系。

1. 充分开发周边资源,进行劳动教育

我校地处市中心,周边商场林立,比邻长江路文化一条街,这里有很多文化场馆,是我们独有的教育资源。将对周边场馆的参观,变成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解,可以放大场馆价值。从周边的展馆中,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如江宁织造府的云锦工艺,六朝博物馆的砖石文化;也能体会到美可以改变生活,而创造美需要勤劳的双手,如江苏省美术馆的各种展览,借助周边的资源,劳动教育可以润物细无声。

针对场馆的参与,结合学校的责任课堂研究,以任务单的形式展开研学,在场馆中自主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劳动最质朴的情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2.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附近,是有名的网红美食街,很多的家长在这附近工作,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些也都成为处于市中心的我们独有的劳动教育资源。

我校结合当前课后延时服务的新形式,利用家长在自己工作领域的专长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之整合。家长结合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工作,给学生开设小讲座,讲解花卉养护、讲解水果的挑选与保存、教学生制作烘焙……这样的劳动范围更广,学生感兴趣,有参与的意愿,且对劳动者也更加尊重。类似这样的校园活动,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深入挖掘这些劳动教育资源,让劳动教育更加丰富,借助活动,将其由校内延伸至校外,从课堂拓展到课外。

3. 借力周边资源,深化劳动教育

在家长讲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策划开展小范围的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对劳动就不仅仅停留在感兴趣的层面,还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或艰辛,体会到不同行业看似简单,其实却不简单的内涵。

职业体验其实是劳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学生要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就不能停留在说教上,小学生就应该从实际的体验中才能懂得。

将职业体验作为课程安排,可以是家长进校园的方式,进行职业的介绍,也可以创设机会让学生亲历体验。以高年级的体验为例,学校利用劳动周,事先进行项目策划,开设职业选择的通识课,让学生对职业选择有初步的了解,再带领学生走进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劳动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在真实的体验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每个职业的辛苦与不易,更体会到很多职业是需要有专业知识引领,有责任心,有强体力保障,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还需要不断学习,任何一个职业都值得尊敬。劳动周的体验,打破了以往认知上的壁垒,这就是《纲要》中说的: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

未来,学生可能走上不同的劳动岗位,职业意识其实很重要,通过活动深挖,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有积极意义的劳动价值体验。这也是身处城市的学校可以带给学生的很好的劳动教育。

(三)从学科教学出发,全员参与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要与学校原有的工作进行融合,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德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如果所有的教育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完全成了“多张皮”,教师只会疲于应付。如果能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的活动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会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发动学科教师挖掘本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也是学科教学目标提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语文的课文中、诗歌中有许多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内容,深入研读体会,会让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最质朴的情感。数学学科中很多测量、计算,在劳动中也需要用到,工厂生产产品就需要核算成本,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长方形周长”教学为例,有一道例题:“张华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学生从数学课上学习的公式出发,可能回答“长方形周长=(长+宽)×2,围栏的长度就是(6+4)×2=20。”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如果给你的材料不够围20米的菜园,差一点怎么办?学生思考后答:“可以借助墙围三边,节省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从实际的角度去思考会发现,最少只需要用14米的材料就能解决问题。既让学生习得了数学学科素养,也体会到了数学在真实劳动体验中的重要。美术学科安排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制作时就有劳动的规范与安全问题的体现,通过将学生的制作进行展示,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又可以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一举两得。科学学科有种植、养殖项目,可以与劳动教育中的种植与养殖体验项目结合,在坚持中探究就是一种劳动品质的体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发动全学科的资源,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只要找准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点,将学科的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整合,便能在学科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不仅如此,还会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劳动情怀的同时,对学以致用有更深的理解。

(四)结合项目化活动,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

校园生活中除了学科的学习,学校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阵地,当然,在这些活动中,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更利于进行劳动教育。

我校一直以尽责为校训,开展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责任有对自己的,有对他人的,有对社会的。但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太大,如何让他们懂得尽责,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社会及他人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就需要依托项目化的活动开展。责任岗的项目体验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自己的岗位,参与学校的管理,其中不乏劳动教育。

在一些国家,就一直主张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劳作,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学校环境需要每个人共同保护,懂得尊重校内的劳动者……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在学校里就餐,我们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就餐管理,每天一个组的学生参与,协助进行饭盒发放回收,分享食物的营养价值,就餐打扫,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厉行节约,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在具体的校内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在做事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隐含的劳动元素展开教育,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可或缺,学校一方面要重视这个教育形式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另一方面,要给劳动教育的开展寻找适合学校特色的路径,让劳动教育与学校的原有校园特色文化、已有资源、学科学习、项目活动相结合,才会更具有生长力。

猜你喜欢

劳动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