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成果推介
2022-02-23缪朝东胥徐蒋东敏孙林褚银菲刘松辰吴志群凌国军刘刃陶盛俊飞
缪朝东 胥徐 蒋东敏 孙林 褚银菲 刘松辰 吴志群 凌国军 刘刃陶 盛俊飞
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宜兴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工作坊互通、技能融通、师资流通,构建“多种技能横向累进、同种技能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情境缺乏真实职业环境、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企业项目依托、实践教学团队缺乏技能更新渠道等问题。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共建流动工作坊,完善工作坊运行机制
1.共建产教深度融合载体。依托学校国家级县域产教融合园,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下共建专业工作坊、企业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形成集“生产、学习、科研、培训、创新创业”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2.完善工作坊运行机制。政行企校四方成立多元协作的工作坊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各主体的联络机制,制定、推进工作坊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完善流动工作坊互通运行机制。
(二)重构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重构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课程。深化大项目小课程、大课程小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依托真实企业项目,以“基础类课程实践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类课程项目化”为目标,以“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把真实的企业项目转化成模块化教学项目,开发活页式教材、数学化教学资源,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2.创新“多种技能横向累进、同种技能纵向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横向工作坊互通,打破了不同技术技能的培养壁垒,实现了系统化、层次化培养,形成多种技能的累进。纵向技能融通,解决了知识、技能、素养割裂问题,促进了同类技能的递进。
(三)拓展技能提升渠道,打造“三师合一”团队
1.拓展教师团队技能提升渠道。以流动工作坊为平台,畅通工作坊间流动渠道,突破校企师资互兼互聘的瓶颈,校企共同参与企业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转化,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激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内驱动力,形成同频共振的能力提升渠道。
2.打造“三师合一”教学团队。由“工作坊导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使团队成为“高水平教师、高技能大师、高级培训师”的组合体。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实践教学载体创新:成功建成了流动工作坊这一承载实践教学的新载体
学校依托产教融合园打造了产教深度融合联盟,校企共建了以企业导师和技能大师为引领的“产学研训创”工作坊,包括专业工作坊,企业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工作坊成为学生实验实训场所、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才培训中心、社会服务窗口、创新创业平台。学校还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驻校工作坊,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助项目“智能控制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坊”等26个工作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场景,为县域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创新了载体模式
(二)实践教学评价创新:全面改革了学生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创新了综合评价方案
方案以探索增值评价和科学评价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监测实践教学全过程,在形成性评价中关注个体的量化指标及个性发展,创新性提出了“目标定位”评价,即在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中,由企业导师、教学团队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長、关键能力及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把脉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方向,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三)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于全国范围内首创了“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工作坊互通、技能融通、师资流通,实现教学场景的流动、技术技能的流动、教师工程师的流动。三师合一的教学团队融合“岗课赛证”的要求,把企业真实项目依据“大项目小课程、大课程小项目”原则转化成系统化教学项目,共同在工作坊中开展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企业工程实践训练、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服务于终生发展的专业职业能力和特色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通过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得以大幅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全面增强,改革示范引领的作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