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改定位初探
2022-02-23万毅
万毅
摘要: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更是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对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至关重要。根据教学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和个性化探究,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是展现独具特色的学校语文校本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改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育真正到学生中去,为学生去思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建立和完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好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语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重点和难点。
一、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主体
从重选拔轻素质的淘汰式教育的没落,到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功利。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涯规划,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始终如一地贯穿前后。教师教育观念的新旧、教育境界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创造性思维的有无,将直接决定学校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水平,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更是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明确教师的责任,打造一支功底扎实,教育理念新、创新意识强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言语、人文、实践、自悟、模糊和多元等基本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具有习得重于学得、素养重于能力、积累重于方法和综合重于分析等学习规律,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了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独特性:
一是语文教学讲求整体发展,任何一项能力培养都不可能单一概全达成语文教学的成效,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必须齐头并进,才能达到思想情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应具有语文真实素养。
二是语文教学注重感知体验,日常的阅读教学、写作指导,课外的文本解读,教师都注重语言运用基本技能的訓练,看重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力求达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是语文教学突出语言实践运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学即是用,用即是学的学用同一特点让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与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说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听说读写,就有语文学习。
正因如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须具有跨界的好奇心、热爱阅读的乐趣和创新指导的能力,要善于运用触动心灵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交融,与教学活动产生共鸣,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规律所决定的重要内涵,也是学校学科性校本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为关键的一环。
二、展现独具特色的学校语文校本研究
学校教育的选拔性和培育性职能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外显综合评价和学业成绩,另一方面要内化品格修养和能力素质。无论是基于学业以创新为核心的能力素质培育,还是基于成长以个人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的品格修养培育,语文课堂是最好的学习空间。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思想性极强,因而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也极大。如果教师深入发掘教材,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和个性化探究,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反复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发现、分析、总结,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将课文中所蕴含着的符合社会德育要求和时代需要的见解,通过教学作用于学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认识和需要,然后再促使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就能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引发其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帮助他们培养起正确的道德理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上,成长学生的思想,铸炼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性情,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结语
语文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思想性和语言生动性,为语文教学的多元性提供了条件,使语文教学在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三者的教育上,特别是在对学生思想道德伦理教育上占据特殊优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改路远而漫长,愿我们都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从精神品格、教育技能和心理素养上加强修养,加强学习,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为实现教育的永恒目标:使人高尚,使人智慧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纠福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改定位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05):215-216.DOI:10.16751/j.cnki.hbkj.2014.05.103.
[2]胡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研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定位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72-74.
[3]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ISBN 978-7-5499-1085-4.--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