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豁然开朗之窗

2022-02-23黄妍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眼多情周瑜

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将帮助我们去理解全文的不变的一,我们将其称为诗眼。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清澈或浑浊都表现着一个人心灵与生命的状态,诗歌是诗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将其中的核心词以“诗眼”代称,或概括或启迪诗眼起到的是能将诗歌的精气神传递给读者,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对诗词中诗眼的把握是我们理解一首诗词内蕴的各种思想与感情的关键。

一、《赤壁怀古》中“多情”下的三叹

叹人生苦短,叹世事无常,叹壮志难酬,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此三叹,而这三叹包含了作者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思,在沧桑之下发出“多情应笑我”的自嘲,而这多情二字正是贯穿全文思绪的关键。

第一叹是人生苦短

人生如逆旅,岁月如长河,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大江流去,也同样一去不返,几十年的宦海浮沉自己的年华也随之蹉跎逝去。何为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芒,但如今连他们都已不可得见。在赤壁怀古的上阕,开篇对于景物的营造透出一股壮美之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个动词的连用将苏轼独立长江边看到的雄浑壮阔之景尽数描绘而出。狂涛怒江,肆意的风激起的浪花像六月飞雪一般,但在壮阔的景色中我们也能得见一丝伤感,纵使是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的风流气度也随着雨打风吹一并而去了,那如流水般的时光也让无数英雄人物在这其中浮沉涌现,最终也只是闻其名不见其人。他叹人生与这天地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纵是英雄也难逃生命的规律。他们的丰功伟业,在这天地间留下的痕迹也会渐渐随着岁月流逝被掩埋而下。听人说道这里曾是赤壁,而也只是听说罢了,在这赤壁之下,已不见当年意气风发火烧联军的周公瑾了。诗歌结尾处的多情二字便包含了这第一叹的思绪,若没有这份多情又怎能在壯阔的景色中得见悲凉呢?没有多情也不会生出人生苦短,英雄难觅的伤意。

第二叹是世事无常

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横江之景下,他的思绪跨越了时间长河仿佛来到了当年的古赤壁战场。他仿佛真的见到了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了,作者将周瑜塑造的完美无瑕正是为了通过对比来体现自己的落魄与无奈。一个是年少成名,举止儒雅却谈笑间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的贵公子大将军,而自己却是仕途坎坷,年岁渐长平白蹉跎了岁月。当时的苏轼已年过四旬按理已到了不惑之年,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年少时的他也曾以文名动天下,但奈何世事无常自己陷入朝堂的争端中,在旧雨凋零的情况下黯然离开京师。尽管他寄情山水要缓解苦闷,但屡遭贬谪的经历依然让他心中有着不甘与郁气,他先后有过三任妻子,但无不先他而去,他的苦闷又如何诉说。如今的他只是区区黄州团练副使,而周瑜却已是东吴大都督。不怪他多情,有情方为世中人,他的经历为他的诗句更添一分深味。这第二叹正是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也曾自比瑜亮有着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的一生却如此的坎坷。他叹息之下却依然潜藏着一丝不甘,从“小乔初嫁了”这句中便能够品出这一叹背后的意味。小乔是何许人也,孙策之妻大乔的亲妹妹,而周瑜能够获得如此的权柄与地位,除却自身能力之外与君主的赏识也密不可分。周瑜因为这层关系愈发能得到君王的信任,而苏轼也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与赏识,他这一叹中的感情是酸楚且复杂的,他与周瑜就像镜子的两面,但境遇却截然不同。周瑜的形象愈耀眼,反差越大越能体会到苏轼的失意。这是他多情中的第二叹,以梦回赤壁见到周瑜的雄姿英发,叹自身境遇下的世事无常。

第三叹是壮志难酬

这第三叹与一叹与两叹用融情与景,人物烘托的手法相比多了一分直抒胸臆。贯穿三叹的总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在这其中,思绪回到现实的他鬓发早已斑白,他本可以如周瑜一般成为英雄,能有一番大作为,却只能在贬谪下与山水为伴,这对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又是怎样的无奈。在写周瑜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写自己没有办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人生。他发出一声自嘲,若是周瑜知道我如此多的想法,也该会笑我早生白发吧。

在他最后叹完早生华发,壮志难酬后也难免让人深思,究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许多人在理解最后一句“人生如梦”时联想到的是作者的消极避世之情,这是不大准确的。结合苏轼的背景与他的多情,在他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时,依然没有选择纵情声色犬马,而是依然心向明月,他也没有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去趋炎附势,去妥协阿谀奉承。他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阔下生出的如此心绪,这多情三叹下还有的一情正是那份伴随他一生的洒脱。他以一樽清酒敬滚滚长江,敬这皓皓明月,敬这天地的永恒也是祭奠他逝去的岁月。岁月不会因谁而停留,人之一生都是在争渡之中,人生如梦那些苦难与不如意正像过去的一场梦一般,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苏轼的多情让他对这片天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看到了壮阔万里的长河,也想到了那些千古英雄,他虽有惆怅但依然洒脱,在三叹之下他的情进一步升华,苦难于人生于天地不过是一瞬之梦,面对这么多的不如意,他不仅没有因此颓废消极,反而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抱有追求,过去的就过去了即使心中依然有豪情壮志,但若是无法追求建功立业,也不去强求,不如就于山水生情以天地为意,追求一种独特的超脱。多情二字很好地将赤壁怀古全文所体现的挣扎与思考体现而出,最终实现升华,通过揣摩这多情背后的意义,我们也能得以窥见苏轼在写下此诗时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二字不可不为点睛之笔,将其称作“诗眼”也再合适不过。

二、《登高》以潦倒二字道尽辛酸

若说李白是洒脱的仙人,那杜甫便是沉郁的圣人,他与处在盛唐下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他的一生见证了唐王朝从鼎盛到衰弱,他的诗歌是在颠沛流离下创作的,而他胸怀家国的性格,又让他诗歌风格犹为的深刻用沉郁顿挫形容再合适不过,《登高》一诗是他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潦倒二字便足以称为全诗的诗眼,全篇的抒情都是围绕这二字展开的。

开篇二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其中描绘的景物虽是空阔的但无不透露出一种空荡的寂寥感。自古逢秋悲寂寥,在这秋意横江的凉意下听到高猿长啸那凄清的声音怎能不让人心中伤悲,这份此景生悲意引动了诗人心中的郁结之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江水洲渚,水清沙白,飞鸟在空中不断地盘旋的这份清景,也只是为诗人塑造的背景增添寂寥之感,在这样的衬托下诗人难掩凄情。如果说是猿啸引动了诗人的思绪,那么飞鸟的自得对比下则是将诗人的孤寂于此加深。但猿啸本来并无特定意味,听者心中何情感受到的便是何意,李白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听到猿啸时是抑制不住的轻快,像是在迎接他一般。他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心中就越是喜悦又怎能发出悲叹呢?但正如开篇所说的,杜甫与李白的性情与境遇与李白可以说是镜子的两面。李白的一生是飘逸洒脱的,而杜甫却是潦倒的,这使得两人写同一景物时表达的感情也会是天差地别。诗人以“风急”二字为起,并无诸多修饰便将一幅空阔寂寥的画面呈现而出,同时以“哀”这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紧接着来到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落木便是飘零的落叶,萧是萧瑟之意看似是写樊城之景,而一叶落知天下秋这秋色也映射着杜甫人生已老,他就像那无根的落叶一般不知要被那秋风吹到何处,他的感情在此时还是在克制的,尽管他一生潦倒但他的性格是沉郁的,他的悲意在心中酝酿。唐王朝已日暮西山,而他也到了人生的秋天,他胸怀的国家给不了他想要的救赎他也救赎不了这个国家,他只能在这战乱中挣扎,即使偶有开怀也不过是暂时的。这份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存在,所以他的诗歌大都带着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在意气风发时杜甫见到的不是大唐最为壮丽的时刻,而是安史之乱下动荡的社会。在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岁时却是颠沛流离,潦倒失意,没有天伦之乐也没有功成名就,还在这壮志难酬形影相吊中不断受打击。潦倒的他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不禁悲从中来,那滚滚而流的江水正像自己逝去的年华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将这份失意与潦倒之情寄托于景中抒发而出。

在景色的铺垫与渲染达到巅峰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感情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他因战乱而流离江湖,在这段岁月中他远离庙堂,远离梦想他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即使住在茅屋中还要担忧为秋风所破,走走停停的脚步筑成了他万里颠沛之路。“常作客”客居异乡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万里路难掩游子之心,聚少离合去日苦多,是他身为常客之悲;年华早逝病体已衰,再难以撑起他心中的那份豪情壮志,这是他发出“多病”悲叹的原因。他登上高台,望着广阔的天地看着东流的逝水,在秋风下增添诸多思绪,此情此景下的感情再也不隐晦,而是化作一腔悲愤。时局动荡心怀家国的他,却不受重用反而在流浪,落魄潦倒下却忧国忧民的他,发出的悲哀不只是人生的悲哀,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悲哀。前两联杜甫的诗句下尽染秋色但不提一秋,直到此时才发出悲秋之感。秋本无常意,但他却是万物凋零之时,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緒。多病之身却独爱登台在诗的这联中,诗人把失意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复杂感情,概括进这一联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最后他将一切情感尽数收拢,只是纪实写下这一切的艰难苦恨,让自己已双鬓斑白再也无力有那些野望了,他每每登高想望向他久违的王城却怎么也望不见,如辛弃疾西北望长安那般的惆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心中的苦闷本只能借酒消愁,但如今因这病体连酒也无法消受了。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这首诗中的全部感情都能够用潦倒二字概括,他的辛酸是万里为客壮志难酬,无人能明无人能懂,只有这秋风作伴。潦倒的他借酒浇愁,浇下的是家国之愁,是人生之愁,没有天伦之乐只有斑白双鬓记录下的磨难,这一切的感情都是他经历下造就的无奈,杜甫的潦倒是他最大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哀。

三、用诗眼探究诗歌情感带来的启示

在高中课堂的诗歌教学中,鉴于学生们都已有了一些独立自主认知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去将诗语言的美感传递给学生,而不仅仅是要求背诵,机械性的朗读背诵起到的效果往往是反向的,诗歌的学习绝不只是要知道这些是什么字,更是要明白如何用这些字能组成优美的语言,传达心中的情感。古人作诗讲究辞藻的修饰、字面的推敲;用以追求句子的生动贴切、工整华丽。认为凡在节骨眼处炼得一字,往往能使全句游龙飞动,词举意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诗的语言凝练且韵律优美、情蕴丰富,许多诗句中字词所表达的含义往往都是千锤百炼而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控好这些“诗眼”才能更好的领会当时作者的情与思。当我们如果在对一首诗或词感到对情感把握与意图理解不甚透彻时,去寻找一首诗或词的关键词句往往能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诗歌是将最深的感情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的代表,往往一首诗歌寥寥几十字背后的身世浮沉与思想感情,若是去解析与深论往往是多方面多角度都难以说尽的。所以如果说诗歌是文字表达的精粹,那诗眼便是诗歌的精华,但诗歌的魅力正是在这短短几十字的诗句中便能让人身临其境,共情悲喜。读书也是如此,由浅如深由薄到厚,理解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的感情往往是将多方面拆开来分析,但理解透彻后往往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便能够完美的概括,这种简约深刻的美感是诗眼文眼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笔效果的原因,领会这种手法的妙用,也将对我们写作与阅读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的应当是引导与解惑,尤其诗歌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的精华,其中的深味需要去品鉴,所以对于诗歌的教育意义非凡,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以及共情的能力。所以对于诗歌的讲解不能停留在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而是要将其中最为精炼的词句提取出来,它往往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或是对诗人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的概括,领会了诗眼便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全文全诗。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的讲解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于诗眼的把握,这样才能让理解诗歌内蕴情感显得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王文武.试论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4):32-33.

[2]周桂琴.说“诗眼”[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62-163.

[3]叶磊.《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J].中外交流,2020,27(10):59.

黄妍妍,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眼多情周瑜
多情最是春风来
诗眼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多情因甚 相辜负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