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初探

2022-02-23谢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钟扬盘活袁隆平

谢鹏,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教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作为基础学科,我们应该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优势,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让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劳动育人与语文育人的双赢。

一、整合教材,发掘劳动教育内容

为了贯彻党的劳动教育方针,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语文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可见,高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只有整合语文教材,发掘出这些劳动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面主要从书目、单元、篇目、作者、文体和主题六个维度,对统编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分析,如表1。

综合上表,我们可以发掘出以下劳动教育内容:

第一,厚植正确的劳动观念。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聚合了大部分的劳动教育资源,而该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提出该单元学习任务:“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厚植劳动“四最”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尊崇劳动和热爱劳动。比如,在教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时,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观念:“平凡人物通过劳动也可带给人们不平凡的光与热。”

第二,致敬先进的劳动人物。所选篇目讲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劳动人物,可以让学生跟随这些劳动人物的人生轨迹,在与人物命运的同频共振中,自然生发出对先进劳动人物的崇敬景仰之情。比如,在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时,可以让学生以时间为线条,梳理出袁隆平的水稻研究轨迹图,从而真切感受袁隆平作为劳动者和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光荣与伟大。

第三,体认独特的劳动审美。洪凤桐认为:“人通过劳动,不仅把劳动本身创造成为审美活动,把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创造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也把人自身创造成为审美主体。[1]”这说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都具有审美价值。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现有文本,开展劳动审美活动。比如,在教学《插秧歌》时,可以抓住“抛”“接”“拔”“插”等动词,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一家四口在田间插秧的劳动情境,从而品尝劳动的滋味,体认劳动的美感。

第四,渗透丰盈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新时代的主打旋律,是高中生的精神内核,包含辛勤劳动精神、诚实劳动精神、创造性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这些劳动精神,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洗礼,真正达成劳动育人的目标。比如,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知。

二、盘活文本,创设劳动教育情境

由表1可知,在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中,承載劳动教育的文本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盘活多样文本,由“一篇”“一类”走向“整本书”,创设丰富而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

(一)盘活“一篇”,开展单篇阅读教学

篇性特征是文本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文本的个性标识。盘活“一篇”就是要深入文本内核,厘清文本的篇性特征。只有厘清文本的篇性特征,盘活“一篇”,才能创设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充分发挥文本的劳动育人价值。比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一篇人物通讯,其中大量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精神,这是该文本的篇性特征之一。文章最后一段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文中写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给张秉贵写信或写诗以表敬意。我们可以顺势创设劳动教育情境:“假设当年你在图书馆阅读了有关张秉贵的新闻报道后,心中对张秉贵的钦佩之情难以自已。请你给张秉贵写一封信或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通过该情境的创设,既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篇性特征,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劳动教育。

(二)盘活“一类”,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类文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课本与课堂的束缚与限制,使阅读教学更立体、更丰润。[2]”正如刘玉娟所言,只有盘活“一类”文本,挖掘多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点,才能使群文阅读教学更立体,劳动教育情境更丰富。

1.依体定教,盘活“一类”

王荣生强调,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文体主要有人物通讯、诗歌、新闻评论、演讲稿和报告文学。盘活同一文体的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创设独特的劳动教育情境。

以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芣苢》《插秧歌》《归园田居(其一)》均为描写古代劳动生活的诗歌。根据诗歌的体式特征,我们以“梦回古代时空,尽享劳动之美”为议题,将其关联起来,创设出三个劳动教育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朗读者——读出劳动的声韵美。该情境意在让学生通过有声朗读,涵用诗歌的语言独特的平仄、用韵和节奏,感受古代劳动诗歌蕴藏的韵律美。第二个情境是绘画者——绘出劳动的画面美。该情境意在让学生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展开想象,描摹古代的劳动场景,品味古代劳动的意境美。第三个情境是表演者——演出劳动的情感美。该情境意在让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文本,通过对采车前草、插秧苗和归园田三个劳动场景的个性演绎,对诗歌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感受劳动者劳动时的喜悦和情趣。这三个劳动教育情境的创设高度契合了诗歌的体式特征,有利于学生体认独特的劳动审美。

2.破体而教,盘活“一类”

破体而教就是要打破文体的界限,勾连文本逻辑,盘活类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比如,以“劳动的幸福感”为文本逻辑联结点,我们可以将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和报告文学《包身工》关联起来,让学生感受旧社会恶劣的劳动环境和悲惨的劳动生活,从而在对比阅读中崇尚新时代的劳动,认同新时代平等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带给劳动者的人生幸福感。以“劳动精神,铸就时代品质”为文本逻辑联结点,我们可以把诗歌《插秧歌》、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关联起来,让学生深化对劳动精神的认知:第一,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第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皆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时代价值;第三,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蕴藏着工匠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等多种精神。

(三)盘活“整本书”,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

相较于“一篇”和“一类”,整本书阅读更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因此,我们可以盘活“整本书”,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创设更为多元的劳动教育情境。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钟扬的全面认知,在教授《“探界者”钟扬》一文后,我们可以以钟扬为劳动教育榜样,开展关于钟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本关于钟扬的专著,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学术作品。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专著主要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知识分子钟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种子钟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钟扬小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钟扬文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所选专著,通过批注阅读心得、摘抄读书笔记、设计读书手抄报、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阅读方式,深化阅读经验,近距离地凝望钟扬的传奇人生。最后利用语文课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创设劳动教育对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致敬劳动模范,内化劳动精神。

三、多向联动,延展劳动教育边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这说明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该以语文课堂为基点,多向联动,延展劳动教育边界。

(一)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一体化

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也需要从学校层面予以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5]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发力。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具有语文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借鉴央视综艺《朗读者》的节目形式,让学生精选、朗读和解析有关劳动教育的课内外经典文本,朗读的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而倾听的学生也可以产生共情,感受劳动之美。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自留地。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实现家校共育。比如,放假时,学校开展“谁是最美劳动者”的摄影大赛,具体流程是学生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道自己最满意的菜肴;然后由家长拍照,学生给照片附上文字,上传至班级家长微信群和学生微信群;最后由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根据所传照片共同评选出10名最美劳动者;返校后,张贴获奖者的照片,并开展颁奖典礼。如果离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该劳动教育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新天地。社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劳动教育场域。比如,為敬老院老人写慰问信,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假期时到广场摆地摊经济,地震后当抗灾志愿者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劳动教育融合化

跨媒介、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劳动教育从逼仄走向宽阔、从浅表走向深刻的关键所在。

跨媒介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媒介,获取有效信息,以增加劳动教育的宽度。比如,在教授《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时,笔者跨越纸质媒介,借助电子媒介,关联了央视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人民网文《永远的袁隆平》、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歌曲《我有一个梦想》、电影《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现场颁授仪式视频,全方位地呈现袁隆平的劳动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伟大。

跨学科劳动教育,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互补,以增加劳动教育的广度。比如,在教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时,只有联系地理学科,才能解释内涝、风沙、盐碱的危害,让学生明白焦裕禄劳动环境的恶劣;只有联系历史学科,才能解释公社和大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焦裕禄劳动的历史背景;只有联系政治学科,学习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才能明白焦裕禄劳动的智慧。

跨文化劳动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经典作品,开展劳动教育专题研究,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深化对劳动文化理解,以增加劳动教育的深度。比如,在教授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笔者截取了伊夫·R·西蒙的专著《劳动、社会与文化》和B·A·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中的部分观点,与李斌主张的劳动观念进行比照,从而辩证地认识中外劳动观念,汲取中外劳动文化精华。

综上所述,我们要积极发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然后盘活这些劳动教育文本,创设多种劳动教育情境,最后以语文课堂为基点,多向联动,延展劳动教育边界,进而实现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洪凤桐.劳动的审美与劳动美学[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2(2):55.

[2]刘玉娟.类文阅读让阅读教学更立体[J].北京教育,2016(8):68.

[3]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改)[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5]李臣之,梁舒婷.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课程教学研究,2021(8):9.

猜你喜欢

钟扬盘活袁隆平
镇平县审计局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380.05万元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凌晨3点的闹钟
种子天堂的追风者:来世许你柔情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冯“虚”御文,尽“虚”其能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