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为一个核心术语

2022-02-23张春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术语语言文字学科

张春泉,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

术语是知识表征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学科体系的最小基石。或可简言之,术语是学术话语的基本单位。学术讨论的媒介和结果离不开学术话语。正因为如比,我们在讨论语文是什么时,不妨把“语文”作为一个术语来看待。如此,似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文是什么”这个宏观的问题落实到微观层面。此外,作为一个核心术语,我们可以由“语文”衍生出术语群,比如“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语文教师”等,关联和发散出很多论题,而这又恰与语文的某些属性相契合。“语文”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我们将“语文”作为一个术语来讨论,可能更有助于语文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语文作面面观。

在我们看来,说到底语文是语言文字。这种说法可能会遭到一些误解,请注意,我们在这儿强调的是“说到底”。表面上看,对语文固然有很多种理解,比如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献,等等。学界对语文究竟是什么争论也比较多,我们觉得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争论,也就是说论者可能只是强调了语文的某一个侧面。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语文的博大精深使然。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宽口径,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考量它。或者着意于学科属性,或者着眼于学科外延;或者讨论其功能价值,或者探究其培养过程(教育教学教法等),不一而足。毕竟语文确实涉及面广,包罗万象。事实上,我们认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献、语言文化等都没有错;只是这些都以语言文字为基础,都在一定意义上是语言文字有效地、得体地运用的结果。因为语言文字“得天独厚”的信息沟通功用,所以我们以为语文“桥梁性学科”性质十分突出。

既然语文说到底是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主要内涵其实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这四个要素两两形成互动。其中从语文教和学的角度看,“读”是枢纽。读,有种种读法,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为“阅读”。关于阅读,我们曾有一个对比,中小学语文阅读是一篇篇的读,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是一部部的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一套一套的读,中国语言文学类博士研究生是一页一页的读。就是说在中小学里面,语文课文是由一篇篇的各类文献(篇幅短的可能就是完整的一篇,篇幅长的可能就是节选)汇编而成;而在大学本科阶段,则应该主要读析出中小学这些篇课文的完整文献,要一部一部的读;在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则应该是一套一套的来读,比如《鲁迅全集》《陈望道全集》等;在大学博士研究生阶段,则应该是一页一页的来读了,就是说要一页一页的理解透彻,相对而言,博士学位较其他层级的学位更为重要,一般而言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均注明页码即与此理相契。大致说来,中小学可以说是“识文断字”,大学本科可以说是“咬文嚼字”,大学研究生阶段则是“说文解字”。

阅读大概也是最能显性体现语文价值的一个维度,这就涉及语文价值的评判问题。判定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可能最客观公允的评判标准大概就是看通常情况下做完这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或者可以说,理工科的时间主要用在实验室里,类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研习者的时间主要可能“消耗”在图书馆里面。就大学本科而言,如果平均10天读一部经典文献,每年简单地(去除节假日)按300天计算,则每年可以读30部(本),4年下来也就读120部(本),应该说这个阅读量不算大。其他学科要来替代或者是淘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他也应该花至少阅读120部书的时间——4年,而要学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时间是必要条件。

我们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其实还蕴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要件——语言文字的主体(使用者);或者说,语文说到底是语言文字,并不是简单的语文工具论。诚如赵元任先生所言,“语言是人跟人之间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的方式。”[1]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本身,还要涉及语言文字的主体。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开篇即谈到,“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事情,跟走路一样的普通……原来说话和走路不同,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的行为。”[2]尽管有关语言的界定在当下学界还见仁见智,“但在一个问题上各家几乎没有例外,即所有的语言学家,所有的工具书编纂家和其他学者,都特别强调语言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特征。”[3]所以语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那当然还有人。这里所说的“人”,包括语文学习者、教育者(教师)、传播者及其他语言文字使用者。就语文学习者而言,可以包括母语为汉语的中小学生,还可包括非母语为汉语的中小学生,一定条件下甚至还可以包括特殊的“人”(机器人)。簡单而粗略地说,语文就是人和文。需要注意的是,“人”和“文”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大致说来,“文”所包括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献、语言文章、语言文化也不宜看作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语言文字是基础,在最底层,其他诸如语言文学、语言文献、语言文章、语言文化都与语言文字有直接接触的部分,都“建筑”在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之上,不难发现亦不难理解,语言文字可拓展延伸的空间最大。如果把语文界定为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献或语言文化等,可能是缩小了语文的外延。

此外,作为一个术语,“语文”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除了学校语文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语文,社会语文的主体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其他语言文字使用者,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包括科学家、文学家等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当下信息时代,社会语文尤其重要。我们以为,学校语文水平的提升主要是靠教育,而社会语文水平的提升则主要诉诸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影响和广大语文工作者的引领。应该说,我们当前信息时代,通常情况下,接触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时间比过去长、机会比以前多,比如传播(诉诸读写等)微信等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虽呈“碎片化”但总量还不小,如此则社会上的这种语文就有怎么规范的问题和有效、得体运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的得体的规范的社会语文,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进入中小学语文的视野,或者作为课文或者是课外的助读材料。显然在事实上我们所说的这种社会语文和学校语文是相关联的,二者并不一定是泾渭分明的。这样一来,即便是我们单单着眼于学校语文,也不应该忽略社会语文对学校语文的影响。

就语文学习而言,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很重要。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育部教材〔2020〕3号文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以上核心素养主要针对高中语文,就整个中小学语文而言,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及其建构与运用,注意我们这里加了表示并列关系的“及其”,这就是包括语言文字的本体和运用,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另外,关于后三类素养,我们觉得不一定是核心素养,这后面三种素养跟语言及其建构与运用是紧密相关的,同时跟其他学科(比如数学、美术、历史等)有较大的交集,因此可以看作是重要素养,不一定是核心素养;既然是核心素养,我们想它一定是相对比较根本的,至少也是某相应学科特色鲜明的素养,即与其他学科的交集越少越好,且在表述上应尽量简明。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与其说是核心素养,还不如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

“学”与“教”须臾不可分离,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主要承担“教”语文的任务。就语文教师的职业特色而言,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是最容易失业且最不容易失业的职业。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其实就是这个矛盾凸显了语文教师的职业特质。一方面语文老师似乎专业性并不强,很多人认为只要认识字看了几本书都可以来教语文,比如每年的高考一考完,大家就会对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进行点评,社会大众仿佛都有能力来进行点评,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师好像是最容易失业的一份职业;但是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又是最不容易失业的,君不见,同一个语篇,甲老师和乙老师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不一样,似乎也应该不一样,这与数理化以及其他学科明顯不一样。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和职业自信,这个通过我们对语文教师的职业认知,以及接下来我们会讲到的有关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就可以进一步看到。前面我们讲到阅读的时候,说到在阅读这个环节上尤其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价值,我们通常讲由《三国演义》推不出《红楼梦》,由《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推不出《西游记》如来佛的形象,我们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原著,投机取巧不得。这都需要以“时间”这样一个很客观的维度去完成去评判。既然如此,概言之,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特质需要凸显的是“过程性”。这样就需要语文老师多进行对话式教学,做学生的“陪读”,多启发学生,在时间中“学”,在过程中“教”。

以上讨论似已表明,语文学科的地位很重要。关于语文学科的地位,我们以前曾有一个比方,语文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大致就相当于跑步类项目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当中的地位,表面看起来它似乎没有跳水体操等项目的含金量高,但没有跑步类项目的奥运会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要跑得足够快亦殊非易事。我曾经在《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这篇文章里有所涉及,[4]这里不赘述。

最后,虽然语文的面非常宽,但还是可以认知的。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对语文“是”什么不太好把握,那么我们倒可以说语文“不是”什么,譬如语文不是历史、不是政治、不是地理,语文当然也不是数学、不是物理、不是化学。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偷懒的界定,就是在中小学,除了我们所开设的其他所有科目之外的都应该属于语文的“地盘”。此外还应该明确,虽然语文说到底是语言文字,但是语文不是传统小学,不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语文和“小学”最主要的区别是:语文除了关注语言文字本体之外,它还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除了包括书面语,还包含口语。

“语文”有可能、有必要作为一个核心术语来看待,如此将有益于宏观的问题微观精细化解决,有助于认知相应相关术语群。探究“语文”及相关术语群,可以更清楚地辨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将有助于语文学科体系建设和语文话语体系建构的现代化与规范化,有利于助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3]潘文国.语言的定义[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1):105

[4]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9-12-25.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作者张春泉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文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研究”(17BYY212)支持。]

猜你喜欢

术语语言文字学科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