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
2022-02-22李晓烽谢琼
李晓烽 谢琼
(1.福建商学院 招生办,福建 福州 350506;2.福建商学院 科研处,福建 福州 350506)
一、引言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业是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创新与创业承具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各级人民政府认识到创新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一时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1]。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发展创新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举措。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主要接受和使用群体,同时也是尚未步入社会的未成年人,高校通过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鼓励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高校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一直是突出的问题,创业能力不足看似受到守旧思想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的统计中显示并非如此,2012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一,SCI和SSCI的论文发表增长比例每年都保持在15%左右,说明我国高校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2]。近十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增长显著,创业活动也更加频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创业活动中的创新含量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通过高校的正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活动的创新效率,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3]。创业作为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主要因为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本文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帮助高校建立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概念阐述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阐述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者为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而参与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创业者总结经验、反思错误、获取资源、建设团队,最终对创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4]。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创业能力。通常认为,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者完成创业项目的能力。
创业意愿。创业意愿可以理解为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意愿,是影响创业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对创业者态度、特征和能力的一般描述[5]。
(二)研究假设
1.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对于创业者而言,只有具备创业意愿才能产生对应的创业行为,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也会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会对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张育广等(2021)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活动的产生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程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得越积极,学生的创业意愿就越强烈[6]。庄璧瑛(2021)在研究中也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也会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在多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创业意愿[7]。林丽霞(2021)也认为,不管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还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都会增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会激发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兴趣,最终也会增强他们的创业意愿。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其创业意愿[8]。徐蕾(2021)对全国21个省市的3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越频繁,创业内容越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会越强烈[9]。杨岭等(2021)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创业意愿,经历过正规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加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同时也能在创业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判断,作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定[10]。俞林伟等(2021)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11]。根据上述分析,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H1: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H1a: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H1b: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关系
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者认为,企业家的精神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培养获得,个体差异是创业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企业家特征理论认为,企业家能力是遗传的,否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创业能力成为研究创业教育的关键话题。创业属于一项重要的创新活动,对于创业者而言,在创业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创业者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但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对于创业者来说,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长处,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李宗刚(2021)指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创业者的关键素质,使其具备必要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12]。杨冬(2021)在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受过正规创新创业教育的个体在创业活动中的敏感性更强,所具备的创业能力也更强[13]。夏雪花(2021)认为,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型对创业者有着不同的积极作用,理论型的教育能够提升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认知,熟悉各类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实践型的教育能够提升创业者的实践能力,提升创业者对项目的操控能力[14]。温大勇(2021)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创业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创业者的资本运营能力、资源收集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15]。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据此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H2: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3.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创业可教”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创业能力,进而促进创业意愿的提升。接受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创业能力。在高校开展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升会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从而刺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三者的关系中,创业能力发挥着中介作用。张超(2021)指出,对于创业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从而对他们创业意愿的提升作用也较为明显[16]。刘新民等(2021)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对规章制度的熟悉,有利于学生从事必要的创业活动,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17]。王路昊(2021)认为,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18]。伍燕青(2021)对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以广东省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创业能力中介作用的猜想得到了验证[19]。根据上述分析,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H3: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是实证分析中较多采用的方法,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李克特量表主要是对理论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测量。问卷的设计坚持科学严谨的原则,经历了初稿、预调查和修改步骤,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0]。在问卷初稿设计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借鉴已经被广泛使用的变量量表,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翻译,形成调查问卷的初稿。在初稿完成后,发放给30名学生进行初调查,收集修改建议,对问卷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形成问卷定稿,在最终版的调查问卷中,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三大核心变量,问卷的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进行编制。
问卷设计完成后,需要确定本文的调查对象,福建省高校众多,本文主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调查对象锁定为全日制在校生,随机抽取福建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作为本文的调查院校。调查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线下发放的方式,由调查者进入校园进行问卷发放。纸质版的问卷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但是收集速度快、质量高。本次调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4份,问卷有效率为88.22%。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研究多元变量本质结构的分析方法,能够剔除与研究假设相背离的变量,从而保证分析变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各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值大于0.6时,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由表1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的KMO值为0.813,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0;创业意愿的KMO值为0.792,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0;创业能力的KMO值为0.813,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0,满足进行实证检验的条件。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假设验证
本文的理论模型构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表2中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由表2可知: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标准化作用系数为0.217,p=0.000,假设H1得到支持;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标准化作用系数为0.329,p=0.000,假设H1a得到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标准化作用系数为0.118,p=0.000,假设H1b得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的标准化作用系数为0.264,p=0.000,假设H2得到支持。在中介效应的检验中,创业能力的标准化作用系数为0.198,p=0.000,假设H3得到支持。
表2 SEM变量路径、载荷系数估计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本相同,且进一步证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提升的积极作用,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将部分精力投放在创业能力的提升上。通过开展必要的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机会,在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展中应该将二者相结合。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旦认为自身具有创业的特质,其创业意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鉴于此,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综合度
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理论类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熟悉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践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则能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控制能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创业知识储备,有利于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创业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学生创造获得替代性经验的机会,通过成功人士的分享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树立创业的榜样,对大学生起到鼓舞作用。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创新创业课程倾斜,让有兴趣的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又能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创业思维。
(二)增强学生精神毅力,提升学生创业的应变能力
创业能力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中发挥着中介作用,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当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后,学生的创业欲望也极容易被激起,对创业活动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志。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指导,通过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培养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神毅力,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在兼顾两方面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强大意志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开展校园创业活动,加强校企创业合作
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创业意向。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第一课堂,也需要第二课堂(课外教学活动)。在校园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校园鼓励政策作为铺垫,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带动作用,以模拟沙盘竞赛、职业规划大赛为载体,通过创业活动来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让在校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支持和鼓励。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注重课外教学活动的建设。以学校为主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培训和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艰辛和不易,及时弥补思维和行动上的不足,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