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庖丁解牛》考释三则

2022-02-2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梁惠王

朱 凤 祥

(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商丘 476000)

《庖丁解牛》是《庄子》中一则寓言故事。庄子借“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事,喻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同时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庖丁”作为生活的智者为人津津乐道,但是,庖丁到底姓甚名谁?他是哪国人?文惠君又是何许人也?这三个问题,虽然前人业已有所论及,但是,因为解释有歧义或模糊其词,致使后人多有误解或疑问,故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庖丁”姓名诠释

最早对“庖丁”作解的是唐朝人成玄英。《庄子·养生主》成玄英疏:“庖丁,谓掌厨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亦言:丁,名也。”[1]64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曰:“庖丁,庖人,丁其名也。”[2]365清宣颖《南华经解》依从陆德明注曰:“庖人名丁。”[3]26

现代学者释“庖丁”,基本上从以上古注,但稍有不同。如曹础基《庄子浅注》:“庖丁,厨工。”[4]35厨工即厨师或帮厨者。按:曹础基此解乃据成玄英,即将“庖丁”释为“掌厨丁役之人”,“丁”并非人名。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庖丁:一说名叫丁的庖人,一说掌厨丁役之人。”[5]96诸如此类的注解尚有很多,兹不赘言。

另外,一些辞书的解释,与上述注解大同小异。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庖丁,厨师。《庄子·养生主》成玄英疏:‘庖丁,谓掌厨丁役之人。’”又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庖丁,名丁的庖人。”[6]110按:庖人有两种解释,一是厨师;二是官名,职掌供膳。还有一些选本,在翻译《庖丁解牛》这段文字时,直接保留了“庖丁”二字,不作解释。

综合以上各家对“庖丁”的识读,理解有所不同,可归纳为两种观点:1.庖丁意为厨师,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2.庖丁指“掌厨丁役之人”,“丁”非人名,而是指从事某些专门职业或者说某种劳动的人,如同园丁、家丁、乡丁等。根据第一种观点,高中语文教材一般将“庖丁”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这种解释遂成为通行观点。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也不同于学术书籍,教材中的观点应该是定论,具有权威性。那么,把“庖丁”一词释为“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是否可作定论呢?除了上述两种观点,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呢?

笔者认为,“庖”是厨师,这点并无疑义;但“丁”不是人名,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指姓氏。“庖丁”意为姓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者屡见不鲜。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人,因为有姓无名,史书记载他们的事迹,其称谓往往采用“职业(特长)+姓氏”的形式,“庖丁”(厨师丁)即属此类。为佐证此说,下面再略举几例:

师襄:又称师襄子。《史记·孔子世家》载曰:“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7]1925又《孔子家语》记载师襄子语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8]372可知,师襄乃春秋时乐官,善于鼓琴击磬。“师”是指乐师、乐官,“襄”为姓;“师襄”就是姓襄的乐师。按:襄之为姓,《通志·氏族略》有载:“襄氏,姬姓。鲁庄公子公子遂谥襄,故曰襄仲,子孙以谥为氏。”[9]163师襄又作“襄子”,亦可证襄为姓,如同孟子、庄子、墨子、宋子等,“子”为尊称。襄姓《左传》齐有襄伊,《淮南子》楚恭王时有襄微,《后汉书》有襄楷等。

师旷:春秋时音乐大师,相传著名琴曲《阳春》《白雪》即为其所作。“师旷”之“师”同“师襄”之“师”,即乐师,“旷”为姓,“师旷”就是姓旷的乐师。按:旷之为姓,《风俗通义·佚文》云:“旷氏,师旷之后。”[10]548

弈秋:春秋时期鲁国围棋大师。《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1]264“弈”在古代专指围棋,“弈”放在“秋”字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秋”是这位围棋大师的姓,“弈秋”就是姓秋的围棋大师。按:秋之为姓,《路史》云:“少昊之后有秋氏。”《古今姓氏书辩证》:“秋,古有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胡还家。……秋胡之后,宋有中书舍人秋当,今望出天水。”[12]260—261

优孟: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楚之乐人也。”[7]3200优,亦称优伶、伶人,古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优孟以优伶为业,孟为其姓,“优孟”就是姓孟的优伶、姓孟的艺人。战国时有优施,精通乐舞,齐国优人,一说为晋献公宠优。《谷梁传·定公十年》有“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13]327之记载。“优施”也是指姓施的优伶。

伯乐:春秋时人,善相马。《吕氏春秋·赞能》:“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14]1600《诗·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毛传:“伯,马祖也。”[15]656据此,“伯”是一种身份或职业特长。又陆德明释文引《石氏星经》:“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2]374可知,“伯乐”中“伯”意即“马的先知,识马的行家”;“伯乐”,不能理解成姓伯名乐,而是指姓乐的识马专家。按:乐之为姓,《通志·氏族略》云:“乐氏,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9]114

后羿:神话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据《左传》记载,他是当时有穷氏之君,以善射而见称,曾经篡夺夏朝君主相之位而自立,后被其手下寒浞所杀。“后羿”之“后”意为英雄、君主,“羿”为姓;“后羿”就是姓羿的英雄。按:羿之为姓,《通志·氏族略》云:“羿氏,有穷后羿纂夏后相之位。羿本国在澶州卫南东十五里,故钮城是也,后迁穷石。”[9]136

考之文献记载,古人“职业(特长)+姓氏”的称谓例证尚有很多,兹不一一赘举。这种称谓方式极具文化个性,凸显了个人或者家族的职业或技艺特长,叫起来响亮且言简意明。所以,在当今社会,此类称呼也很流行,久而久之便成为文化品牌、老字号,如剪刀张、泥人张、铁匠李、鼓手刘、爆肚冯、馄饨侯、小肠陈、剪纸郑、刷子李等。

二、“庖丁”乃宋国人

据上,“庖丁”当是一个姓丁的厨师。但是,这位厨师是何国人呢?文中并无交代。考之《吕氏春秋·精通篇》,有“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14]514之语;又《论衡·订鬼篇》亦谓“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16]931。可知,庖丁乃宋国人。但是,《淮南子·齐俗训》许慎注则谓:“庖丁,齐屠伯也。”[17]801就是说,庖丁是齐国的一位屠夫。如此,“庖丁”之国籍又出现了分歧。按:如上,最早记载庖丁为宋国人的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许慎乃东汉时人。所以,还应以《吕氏春秋》之说为准。东汉初期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也说庖丁是宋国人。许慎之说无根据,不可信。

“庖丁”为宋国人,也可从行文描述中得以证明。文中称庖丁用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合于《桑林》之舞”。那么,《桑林》是什么舞蹈呢?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杜预注:“《桑林》,殷天子之乐名。”孔颖达疏:“宋是殷后,得用殷乐,知《桑林》是殷天子之乐名也。”[18]884可知,《桑林》是殷商时期著名的宫廷乐舞,宋国乃殷商后裔,得以继承这种乐舞,用以招待国君或其他诸侯贵宾。公元前563年,宋平公在楚丘设宴招待晋悼公,就使用了《桑林》乐舞。此亦可证庖丁为宋国人。

庖丁是宋国人,庄子本人亦是宋国人,因为叙述本国人之事,故庄子不言庖丁国籍。

三、文惠君到底是何许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个“文惠君”到底是谁呢?遍查先秦文献,只有《庄子·养生主》这一处记载。最早给《庄子》作注的西晋人司马彪,标注“文惠君”为梁惠王,亦即魏惠王魏罃(一作莹),但未明梁惠王(魏惠王)为何称文惠君。唐成玄英疏从司马彪注,亦未进一步作解。现代各种读本均将“文惠君”释为梁惠王。民国学者刘武首先对此提出了疑问,他在《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说:“文惠君,司马训为梁惠王,不知何据。岂因其同一‘惠’字,遂据而训之欤?若然,未免武断矣。”[19]77诚如刘武所言,司马彪的注解并无根据。如果仅仅因为同一个“惠”字,就将“文惠君”认定为梁惠王未免太武断了,战国时代的诸侯君主带“惠”者,尚有楚惠王、秦惠文王、赵惠文王等,为什么不是他们呢?另外,《庄子》一书多次记载梁惠王(魏惠王)之事,或直呼“魏莹”(《则阳》),或称“魏王”(《山木》《逍遥游》等),也可以证明文惠君不可能是梁惠王(魏惠王)。现代学者曹础基《庄子浅注》亦对此提出疑问:“文惠君,旧说即梁惠王。但根据《竹书纪年》梁惠王复谥惠成,并未见有文惠的称号。”[4]35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也指出:“(文惠君)旧注指魏惠王(即梁惠王)。王懋竑指此因‘惠’字附会,实未详何人。”[6]110那么,“文惠君”到底是何许人呢?刘武推测,联系上下文,“文惠君”应该是下文“公文轩见右师”中的“公文轩”,他就此论证说:“考战国时,人臣受有封地者称君,如信安君、信陵君、靖郭君、孟尝君是也。文惠君当属此类。又其时诸侯多僭称王,每以公封其臣,如《人间世篇》之叶公子高是也。时宋已称王,本书于宋王凡数见。下文公文轩,吾意公必爵名,文其姓,轩其名。如叶公子高可易称公子高或公沈诸梁也。以‘公文轩见右师’一句之书法论之,上段先书爵,次书姓名;下段亦先书官,未书姓名者,姓名或不能详,或不必详也。据此以推,则文惠君者,即公文轩,惠则其谥也。著公者,明前称君之等也。两著其姓者,明前后一人也。此为文前后相注,隐显互见之法,《庄》文之所以为妙也。”[19]77刘武认为,“公文轩”三字,公是爵位名,文是姓,轩是名,“公文轩”就是爵位为公、姓名叫文轩的人,如同“叶公子高可易称公子高或公沈诸梁”一样。公文轩之所以称文惠君,“惠”乃其谥,“君”则表示与“公”是对等之称,就像有封地的信安君、信陵君等一样。而前称文惠君,后称公文轩,都显示“文”姓,是表明前后是一个人,这种“隐显互见之法”正是庄子为文的高妙之处。

刘武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其牵强之迹也是非常明显的。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段叙述的是一件事,下面“公文轩见右师”一段叙述的是另外一件事。前后叙述两件事,同一个主要人物却使用两个不同的称谓,而作者又不对此予以说明,这是不合常理的。刘武将这种情况解释为“《庄》文之所以为妙”,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刘武认为,因为同一个“惠”字,司马彪就将“文惠君”解释为梁惠王是很武断的。而他自己也恰恰走上了这条路,正是因为“文惠君”与“公文轩”有同一个“文”字,他才据此加以发挥,列出自己的理由,认为二者是同一个人。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梁惠王
当庖丁遇到犟牛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灶王爷秀逗记(八)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掌握规律是学习上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