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组统整,结构建模,渗透方程思想
——整体设计思路下“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2-02-22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任伯年小学311241徐英姿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5期
关键词:乙队甲队工作效率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任伯年小学(311241)徐英姿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300221)沈建明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最后的工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新增的一类实际问题,它是对过去简单的工程问题的拓展,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分数的抽象表达,把以前的数量逻辑与现在的分率表达进行类比统整,从而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关于“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例4、例5、例6,均为先找出顺向的乘法数量关系,再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对于本单元中的工程问题,教材则采用算术方法来解决。从单元统整的角度考虑,是否可以采用顺向的结构化思维,运用方程的模型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教学探究。

一、题组比较,丰富数率结构

之前的教材并没有单独编排整数的工程问题。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的有关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问题,都是从“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明确具体问题的具体的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在教学引入阶段可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一步明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同时,通过题组帮助学生构建数量关系模型,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1.新旧联系,拓展模型结构

笔者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课题“工程问题”,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出示题组的第1题:(1)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3千米,乙队每天修2千米,两队合修,7.2天修完,_________?请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基本上都提出问题“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并列出“(3+2)×7.2=36(千米)”。笔者追问:“这里的‘3’是什么?这里的‘2’呢?‘7.2’又是什么?”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笔者提问:“还可以怎么算呢?”学生都能列出“3×7.2+2×7.2=36(千米)”。笔者板书:

通过提问和交流,学生复习了简单的含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实际问题,明确“同时进行的问题,只要知道各自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就有两种思路求出工作总量”,从而拓展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

2.把握结构,乘除思路融合

出示题组的第2题:(2)修一条长36千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千米,乙队每天修2千米,两队合修,_____?这道题是“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的问题,学生通常喜欢用算术方法解决。对此,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先根据板书中的数量关系来找已知量:“这里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笔者在数量关系式对应的量上打钩,并提问:“要我们求什么?可以怎么求?”同时板书: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数量关系的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用方程方法与用算术方法解题的共同点。

比较后,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式列式是顺向的思维,符合题目的叙述顺序,而依据关系式,用分数除法解决是逆向思维,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根据数量关系结构来列式(如图1)。至此,学生认识到数量关系结构的作用。

图1

3.数形结合,联系数率变化

工程问题放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与之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数的不一样。从具体的数量到抽象的分率,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肯定在理解上有困难。笔者运用画线段图、列表格等几何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与表达。

出示题组的第3题:(3)修一条公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修完。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如果是一开始直接给出这道题,由于没了路程数,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不足,会认为题目信息不足;以题组的形式引出,则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思路上的借鉴。教师可通过提示“能不能假设公路的总长度”,帮助学生自主获得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如表1)。

有的学生把“要修的路”假设为某一个具体的数量,有的学生把“要修的路”长度抽象成“1”,都能算出7.2天,而这仅仅是完成了本题的一半,更关键的是理解“为什么假设的总路长不同,最后算出来的总天数却不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用话语清楚表达。于是笔者用原始长度一样且可变长或变短的三条松紧带,分别演示了甲队修路情况、乙队修路情况以及两队合修情况(如图2)。这样的演示形象又直观地体现出,虽然要修的路的长度在假设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甲队和乙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路长的比率却没有变化。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要修的路”长多少,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把“要修的路”假设为“1”是最为简便的。

图2

以上设计是对已学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从对具体量的理解延伸至用分率表达。同时,这也承接了本单元的一个编排思路:顺向建构数量结构模型,采用乘法或方程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结构变式,体会方程优点

1.从“同时”到“分开”,合理选择模型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有的学生一直采用算术方法逆向列式。虽然这样的方法也有优点,但是从顺向思维结构化的角度来看,运用方程方法更容易统整乘法与除法问题的解决方法,便于厘清数量关系。

出示变式题1:修一条公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修完。现在甲队先修了4天,余下的工作由乙队继续完成。乙队要几天才能修完?

在列数量关系式时,学生发现不能用“(工作效率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公式,因为变式题1改变了之前“两人合作,同时进行”的条件,使得各自的工作时间不一样了,反而是“工作效率甲×工作时间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时间乙=工作总量”这一结构更适合本题。

笔者让学生先说甲队的工作效率和乙队的工作效率各是多少,再说“已知哪几个量,要求哪个量”。学生很自然地将已知数据代入“工作效率甲×工作时间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时间乙=工作总量”中,列出了方程

从“同时”到“分开”的过程,需要学生合理选择模型。这就是本课伊始同时出示两种不同模型结构的意图。模型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学生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和运用。

2.从“分开”到“先单后合”,完善模型认识

在经历了对数量模型的合理选择后,笔者对数量模型进行了组合,以完善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出示变式题2:修一条公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修完。现在甲队先修了4天,余下的工作由甲队和乙队继续合作完成,还要几天才能修完?

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不同,笔者引导学生建立总量模型“甲先修的工作量+甲、乙合修的工作量=工作总量”:“甲先修的工作量怎么求?甲、乙合修的工作量又怎么表示?”很多学生都能运用代数的思维列出方程:

通过情境的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方程模型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渐渐接受方程这一代数思维。

3.从“整体”到“部分”,丰富数率表达

出示变式题3:修一条公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修完。两队合修,几天修完全长的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解答本题时基本上都没有问题:

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放变式题3?从设计的角度看,前面总量都是单位“1”,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现在把总量从“1”变成“”,虽然仅仅是数据上的改变,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比起算术方法,方程思想更具有实操性,对于稍难的题目,方程的优势更明显,更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学生会渐渐喜欢用总量模型的方程思想解题。

三、情境变换,统一方程结构

分数工程问题之所以是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最为抽象的一类,主要是需要把总量抽象成“1”,并用相应的分率来表示。因此,有必要重现包含“单价”和“速度”数量关系的题目,变换一下情境,促进学生对方程结构与数率关系统一的认识。

1.变化内容场景,提炼结构原型

出示两道题目,让学生二选一:

(1)甲车从A城市到B城市要行驶2小时,乙车从B城市到A城市要行驶3小时。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市和B城市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2)一定数量的钱,如果只买A商品可以买2千克,如果只买B商品可以买3千克。如果这些钱同时买A和B,金额一样多,可以各买多少千克?

虽然这里的数量关系与工程问题一致,但很多学生却没了思路。笔者让学优生进行讲解:___

图3

2.数率综合比较,灵活数量表达

出示一道综合题:一共有320棵树,如果一队单独种,需要8天;如果二队单独种,需要10天。现在两队合种,5天能种完吗?

有不少学生列式为:(320÷8+320÷10)×5=360(棵),360>300(棵)。

笔者提问:“这样做可以吗?”马上有学生表示可以,并迅速给出了另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320棵”只是具体的某一个数量,这里不管是哪个具体数量,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后再解答。这样一来,抽象的单位“1”有了具体数量的支撑,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数率之间的联系,丰富了表达数量的方式。

总之,对“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把握与理解数量关系结构的动态上,渗透方程思想,沟通相关数量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运用一种顺向的结构化思维,构建完整的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策略体系。

猜你喜欢

乙队甲队工作效率
用分式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流程优化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
下一个字母
是甲队的吗
一类应用题的由繁到简的解法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把球灌进自家篮筐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两对老伴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