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德育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2022-02-22冉亚辉包翠秋

中国德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讲故事中华文化

■ 冉亚辉 包翠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学校德育是系统性培育青少年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培养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故”即旧的、过去的;“事”即事情;“故事”亦即过去的事情;“讲故事”即讲述过去的事情。但讲故事必然有其原因,有其目的。在德育中,给青少年讲故事不仅是为了讲清楚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且是依托故事内容传承文化基因、培养良好品德、实施价值引导。简言之,讲故事不只是讲故事,还重在文化熏陶、价值引导和明晰事理。

一、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德育价值

学校德育形式应当是活泼的,德育立场必须是自信的。“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2]塑造青少年坚定的中华文化自信,厚植中华文化基因,重要的德育路径和方法就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一)厚植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依托和基础,学校德育要重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质量推进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固本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扎实的中华文化知识,铸魂的关键在于培养青少年的中国心、筑牢其爱国主义情怀。筑牢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基础,厚植中华文化基因,这是学校德育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价值所在。

(二)培养中华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文化是教育的底色,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特色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学校教育要高质量立德树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坚定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5]在富于生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浸润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才能更为深厚和坚实。

(三)汲取中华文化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以精神信仰为重要根基。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学校德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中华文化精神以故事为依托,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基本要求

讲故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讲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讲故事实现传承文化基因、正确引导价值的目标,需要高度重视讲故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统一

故事毕竟是过去的事情,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故事是旧的,但德育是活的。必须要让历史的故事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意,在富于生趣中实现德育目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把握好历史传统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仅停留于历史。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要根植于中华文化历史传统,古为今用,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代价值。[7]新时代发展既植根于中华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又有着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既要重点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同时又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其主要目标自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讲故事不能仅停留于传承,还要注意防范过度呆板和机械地讲故事。要注意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8]“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9]具体而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实施必要的改造,并按照时代的发展特点,对故事加以必要补充和完善,符合新时代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实现高质量德育。

(三)价值性和生活性相融合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是重要的养料。青少年所经历的事情相对有限,论及对青少年的价值导向作用,故事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单纯讲道理。青少年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重要来源也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故事因其内容的趣味性、记忆的深刻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健康的故事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健康的故事则可能误导青少年走上歧途。学校德育在讲述故事时,必须高度重视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价值观误导。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价值观教育,而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丰富并提升青少年健康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让青少年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帮助其健康成长。

(四)真理性与艺术性并重

故事要讲理,没有真理性的故事,自然没有德育价值。但故事也要陈情,要讲得精彩、吸引人,故事的内在道理才能被人记住,成为内化的道德价值观。为此,故事必须具备艺术性。不管故事的真理性多强,如果不具备艺术性,在德育上都难以取得效果。中国德育注重具体化、形象化,讲故事就是将德育中的道德价值观形象化和艺术化,力图用直观的形象吸引人和感动人。[10]不要低估讲故事对德育影响力的重要性。事实上,德育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最为强大的德育方法和路径。中国的《论语》、西方的经典名著等,都是通过故事影响人类,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德育内容的内在真理,要通过故事载体来呈现,对于故事的德育效果而言,真理性和艺术性都不可或缺。

(五)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既有普遍性的故事,也有特殊性的故事。普遍性故事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理解、对道德的坚守。普遍性故事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到是发生在身边的常态化故事,有助于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这种普遍性故事是德育故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构成。但同时,故事也不能局限于普遍性,还应当有特殊性的故事。特殊性的故事,是发生于特殊时代的、关于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物的故事。由于内容异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特殊性的故事对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性的故事,如《三国演义》这种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期间发生的事情,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国家统一和家国情怀。讲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就是让青少年理解中国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教育方式。由此,讲故事既要讲出普遍性,也要讲出特殊性,普遍性产生经验,特殊性讲出特色和智慧,这也是讲故事时需要把握的原则。

(六)高雅与通俗兼顾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有丰富的通俗故事,也有诸多高雅故事。在讲述时,既要有通俗易懂的故事,也要浸染高雅的故事,培养青少年的雅致情怀。既要让青少年懂得油盐柴米的生活味道,又要让其懂得梅兰竹菊的中华文化符号精神。高雅与通俗兼顾,这是故事设计中的重要原则。然而,过多的高雅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可能导致对学生的德育品味和道德要求过度拔高。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之树常青,既懂得接受现实生活的平凡,又懂得追求精神领域的雅洁。

三、德育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原则

学校德育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故事背景上要注意古与今,在类型上要注意轻与重,在价值导向上要兼顾薄与厚,在对象上要注意内与外的差异。

(一)在故事背景上要注意古与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绵延至今的古老文化,历久弥坚、繁荣昌盛。中华文化故事内容丰富、类型众多。虽然内容久远,但故事中的人性光辉和道德伦理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传承。在讲述故事时,要注意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和背景设置,重视内在的人性规律,同时注意时代发展和创新性阐释,避免故事被学生视为遗老遗少或者落入古旧的嫌疑。要因时代发展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一些故事要重点阐释时代背景,而另一些故事则要淡化时代背景。

(二)在故事选择上要注意轻与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中,既要严肃,又要活泼;既要正面,又要避免规训的嫌疑。这就是故事选择中的轻与重。“轻”指的是讲述故事要注意形象和活泼,“重”指的是故事内在的严肃道德和价值引导。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要注意贴近其认知特点,善于通过故事,潜移默化进行内在的道德和价值引导。举重若轻是讲述故事中教师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如果讲述的故事过于严肃,情景过度单一,则会导致吸引力不足,德育效果不佳。讲故事既要有仪式感和情景感,同时又要具有春风化雨的轻快和明丽。

(三)在故事的价值导向上要兼顾薄与厚

挑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时,在类别上既要有价值导向明确、内容简单的故事,也要有内涵丰富、情节复杂的故事。讲故事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故事尽量选择内容简单、价值指向鲜明的类型,通过明确的黑白分明、善恶区分来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到了中学阶段,则要注意提升故事的复杂程度,让学生理解社会中的人、道德、行为的复杂性,增强其思考深度和理解力,同时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四)在故事对象上要区分内与外

新时代的中国既要提供给世界发达的物质产品,也要传播精彩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既要对内讲,也要对外讲,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因此,讲故事要注意区分对内还是对外,重视可能存在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对具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国内中小学生而言,相当多的故事不用交代文化背景。但如果是面对来自国外的学生,则需要有讲述故事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说明。一些故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善意的笑话,但对于外国学生则有可能是人格的侮辱。部分故事中的食物,对中国学生而言是美味,对于外国学生而言可能觉得难以接受。所以在讲述故事时,要提前预判可能的结果,谨慎选择适合的故事,这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国际文化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讲故事中华文化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