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弘扬

2022-02-22倪素香

中国德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 倪素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不仅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时代价值,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和思想资源,正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价值。

(一)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虽然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数十种文明形态,诸如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等,但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或衰落,或消失,或融入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绵五千多年没有断层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没有断层的原因,就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始至终都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成功地应对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使中华民族可以屹立在世界之林。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经历了文化的萌芽、发展、碰撞、融合、创新等不同阶段,但始终与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的双向互动中,逐渐渗透到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历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众多的学术流派、文学作品、民间艺术等文化样态,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髓。这些文化样态所具有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文明基因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崛起的文化价值之源。

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其中内含的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等思想品质,一直以各种文化形态在社会上传播、在民间流传,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认同的思想基础,也为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支撑。

(二)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上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文化的核心内涵与观念、思维、价值等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呈现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综合性的样态和成果,其中精神因素和品格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精神品格可以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展开:一是通过意识、观念的思想形态而展开,即不同种类的精神形态的表现形式;二是通过物质性的生产活动成果而显现的,即创造的种类繁多的物质产品。但无论是思想精神形式还是物质产品成果,都是精神标识的外化,为中华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精神滋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思想精神性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顽强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物质追求发展相契合。作为精神特质,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式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作为精神脉络,其生动描绘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流变所形成的文化历史脉络。正是这些精神标识,在历史上帮助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次次转危为安,帮助中华文明在发展抉择的时代关头一次次化险为夷。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物质的形式和载体展现出其精神标识的内涵和实质。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发展出的水利、丝织、青铜、建筑、雕刻、陶瓷、丝绸等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形式,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因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其蕴含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独特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无形的思想观念和有形的文物载体,展现了中华文明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特质,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为提高文明素养提供道德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文化。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道德精神,展现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染力和向善的感召力。

另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等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也是渗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灵魂。各家各派求同存异,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格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原则下,达到了文化整合和美美与共的局面。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人们思想上的共识、价值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亲近和言行上的统一,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愿望凝聚成为坚实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和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彰显时代价值,应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真正焕发新活力。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表明其内容是具体的,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此,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其精华,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文化,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现实生活实践出发,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高舆论宣传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舆论宣传媒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跨越时空限制进行宣传的重要作用。在宣传过程中,一方面,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要加强宣传力度,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人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和民族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宣传平台,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或专题进行系列宣传,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舆论宣传,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

(三)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作为社会公众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场域,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素养,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因此,强化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一方面,要加大对城乡基础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帮助公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的时代风采。同时,还要加强社风家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另一方面,要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基层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在城乡基层文化互动中,让公众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任务之一。可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应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在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生活新期待的同时,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鼓励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从业者投身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实践,积极进行文艺创造。产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和时代精髓。

(五)加强学校教育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血脉,需要世代相传、人人守护。因此,在大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布局,坚持层次性与衔接性、针对性与阶段性、通俗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把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追求,培养其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讲清楚中华民族突出的文明优势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增强其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培养其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和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校园文化与校外平台共建相结合、线下体验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等模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强化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