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护理模式对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的影响
2022-02-22魏珊吴霜熊美娟王庆宜杨彩娟曾润露
魏珊 吴霜 熊美娟 王庆宜 杨彩娟 曾润露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之一,可大致分为肌层浸润性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目前针对该疾病通常采用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给予治疗[1]。有关研究调查显示[2],仅依靠手术治疗的患者在2年内仍存在50%以上的复发率,故《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指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为该疾病的治疗金标准,可有效减缓患者病情发展,降低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3]。由于膀胱内灌注化疗需持续2年及以上时间,在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病灶的同时,可引发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疼痛、失眠等影响其生活质量的负面症状[4]。且在频繁的尿道插管、膀胱镜检查与各种经济、社会压力的痛苦中,极易引发患者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产生抵抗甚至放弃治疗[5],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团体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引导患者积极主动的展开群体交流,在各自分享治疗进展和心理体验的过程中,缓解负性情绪以改善预后[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团体心理护理模式对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不良情绪、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6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适应证;均符合《膀胱癌患者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岁;具备正常阅读与沟通能力;自愿参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患有其他系统严重合并症;伴有手术禁忌证;研究期间因外迁等原因无法完整参与研究者;需同时使用其他免疫调节剂与抗肿瘤药物。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9~77岁,平均62.41±10.16岁;肿瘤分级:Ⅱa级19例,Ⅰ级5例,Ⅱb级7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51~75岁,平均64.08±9.93岁;肿瘤分级:Ⅱa级17例,Ⅰ级8例,Ⅱb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肿瘤分级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前相关事项,如禁食禁饮、抗生素皮试、肠道准备,以及术后体位护理、生活与注意事项等,发放纸质宣教材料; 患者离院后给予常规电话随访,告知其科室电话以便随时咨询。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本院已统一参加团体心理护理培训的人员组成,该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各1名,责任护士3名组成。经共同查阅并借鉴国内外不同该理论应用于临床的研究效果,以定期展开交流会议的形式,针对研究对象的个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循证科学依据的基础上,拟出最佳干预护理方案。
(2) 描述问题,构建可行性目标:在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患者及家属阐述现存问题与需求,深入其在治疗疾病日常当中的焦虑与困惑,同时了解并整体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护理的认知程度,以采取实施阶段性心理护理干预以便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在详细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沮丧的负面情绪与身心压力,并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设定切实有效、科学的可行性护理目标。
(3)团体心理护理的具体计划(表1)
表1 团体心理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绪:采用由杨延忠、黄丽修订的中文版正负性情绪量表[7](PANAS)对两组人员进行评定,该量表由20项描述不同情绪、情感的条目测评该人员的正负性情绪。该评分值介于10~50分,其中 1,3,5,9,10,12,14,16,17,19 该条目选项的正性情绪评分值较高说明该组照顾者成员注意力较为集中,情绪较为愉悦,若分值低表示淡漠;反之若包含其他条目选项的负性情绪得分较高,则表示该组人员个体主观较为痛苦,若分值低说明镇定。
(2)治疗依从率: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于干预1个月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行为、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治疗依从率,治疗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3)应对方式:采用由Feifel H等编制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8],该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其中以回避(7个条目)、面对(8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3个维度进行评比,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该组患者越倾向于该应对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正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AN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应对方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MCM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现状
膀胱癌是以间歇性无痛性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9],长期接触化学有害物质、吸烟、膀胱内长期的慢性炎症和异物刺激为膀胱癌的致病因素。目前通常采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超声检查等作为膀胱镜的初步诊断和普查;同时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可直观地观察肿瘤的位置、周围黏膜、形态、大小、数目以及输尿管口的情况[10],最终明确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与浸润情况,以便根据不同的浸润深度制订术前手术方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虽具有易恢复、可多次重复进行且保留膀胱的优势[11],但由于膀胱癌术后具有易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较高的术后复发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多个研究表明[12-13],肿瘤的数目、大小、T分期以及是否为原位癌,与膀胱肿瘤的复发及预后有绝对的相关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是临床为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的重要治疗方案,利用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将术后膀胱内残留的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恶性肿瘤病灶、脱落的恶性肿瘤细胞、原位癌或者癌前病变等进行杀伤,以阻止残留细胞的增殖生长,以及肌层浸润和膀胱内的转移[14]。
3.2 团体心理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或辅以免疫药物治疗,在有效降低复发率的同时,患者在频繁复查膀胱镜与不断经尿道插管注入化疗药物中,也极易产生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和焦虑等不良躯体与精神症状,尤其对一线膀胱内免疫灌注药物卡介苗反应较差的高危特性患者[15]。调查显示[16],膀胱癌早期25%左右患者出现自卑、内向等性格变化,后期则由23%的患者开始伴有意识丧失、幻觉等症状,治疗过程中产生抑郁和焦虑负性情绪的则高达40%左右,若不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将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而导致治疗效果减半。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专业护理小组,在接受专业培训、查阅以往针对该癌症患者术后负性情绪的不同干预方法和形式、构建可行性目标以及循证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分别展开由相逢是缘、家庭支持、同舟共济为主题构成的团体心理护理计划[17]。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对方式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是由于本研究以Spiegel的支持性对患者进行干预,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鼓励团体成员彼此分享与表露自我情感,建立新的社会支持关系[18]。该形式的干预方法均在应激作用过程模型、情绪调节的理论基础中实施,引导患者在面对逆境或适应疾病的过程中,感知积极的改变、价值与风险的博弈,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所致的不适感阈值,降低由疾病治疗过程引发的心理应激。
综上所述,通过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可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时舒缓与排解内心压力与负面情绪,改善不良应对方式以增强治疗依从性,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及病情预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