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滑雪损伤特征与评价——“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安全助力
2022-02-22吴晓华朱志强
吴晓华,朱志强,吴 瑛
中国从2013 年开始申办冬奥会,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索契冬奥会时就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冰雪运动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大众滑雪运动和滑雪产业持续升温,滑雪已经成为中国参与人数增长最快的运动之一[1]。与此同时,大众滑雪损伤事故的发生也随着参与人群的激增而水涨船高,滑雪伤害事故的频发引发了民众对参与滑雪运动的担忧。在滑雪“热”不断升温的同时,滑雪损伤的增加无疑阻碍了中国滑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影响了滑雪场所的安全运营,限制了滑雪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滑雪场和管理部门面临的棘手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2]《滑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3]等规划。文件中强调在发展冰雪运动和扩大参与人群的同时,要提升安全保障,抓好安全监管工作,滑雪安全已经成为滑雪运动推广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实现,更好地促进滑雪运动科学参与和安全推广,有针对性地进行损伤预防和安全管理,对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势在必行。
国外关于滑雪损伤的研究已相对成熟,研究成果对滑雪损伤预防、运动推广、滑雪场管理以及安全政策制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4-6]。从文献发表时间看,关于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早在1943年,JOHN R.MORITZ就曾在《JAMA》发表了关于滑雪损伤的文章[7]。随着滑雪设施设备改进、器材更新和滑雪技术的进步,关于滑雪损伤的研究日益丰富,大量研究出现在90年代以后。从文献出版物来源看,滑雪损伤的文章多发表在医学杂志上,如《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美国运动医学杂志》等,国外滑雪损伤研究成果学术权威性较高。从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奥地利、挪威等国家的发文量较多,研究机构以因斯布鲁克大学、挪威体育科学学院、萨尔斯堡大学等较为突出,且研究者对滑雪损伤进行了很多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些国家地区有较强的科研基础。
反观国内,关于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整体滞后,一是国内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早期文章多是转载的外文文献[8-10],1995 年以后逐渐有关于滑雪损伤的本土研究,截至2020 年,中国知网中以“滑雪损伤”为主题的中文期刊不足百篇,国内该领域研究远不及冬奥会带来的滑雪市场的繁荣。二是在损伤率表述、损伤评价等方面经常出现应用错误和认知偏差,大众滑雪损伤特征评价等方面尚未与国际研究接轨。因此,通过对大众滑雪损伤评价及特征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纲要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滑雪场管理者、监管部门、从业者和参与者对滑雪损伤的科学认知,传播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为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内滑雪损伤的后续研究提供更多镜鉴。
1 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评价方法与分布特征
1.1 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评价方法
滑雪损伤发生率(injury incidence),也称损伤率,国际上常用的评价表示方式有3 种(见表1)[11-18],第一种是绝对损伤率(absolute injury rate),绝对损伤率的统计相对可靠,评价计算时需要明确总体滑雪人次和损伤人次。第二种是相对损伤率(relative injury rate),当不能够准确计算滑雪总人次时,相对损伤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计算方式,因为缆车每天运行的次数是相对固定的,但不同滑雪区域一日缆车运行次数又因雪道长度而出现较大差异,因而该损伤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三种平均天损伤率(mean days between injury,MDBI),该方法实际上是绝对损伤率的逆算,这种方法更多用来描述局部损伤发生率。以上3 种滑雪损伤率的评价表示方法各有利弊,国际上以第一种评价方法为主流,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来决定。
表1 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评价方法Table 1 Recreational Skiing Injury Incidence in Different Evaluate Ways
此外,国际上竞技滑雪损伤率与大众滑雪在计算单位上存在差异。由于竞技滑雪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竞技滑雪的绝对损伤率是以每100 名滑雪运动员中损伤发生的次数来表述[19-20];其相对损伤率则以每1 000 次竞赛滑行中损伤发生次数来表示[21-22]。国内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中,余家阔[23]首次指出“每1 000滑雪日的伤病人次是衡量滑雪损伤多少的国际通用标准”,他对当时中国117名雪上项目运动员进行分析中,指出中国滑雪损伤率为“1.56/1 000”。事实上,该文分析的是竞技滑雪,损伤发生率应以100 滑雪者为统计单位,但该研究将大众滑雪损伤率与竞技滑雪损伤率进行了混淆。然而,该文仍是当时滑雪损伤研究中比较前瞻的,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中很少使用这一通用标准,说明国内在大众滑雪损伤研究领域还很薄弱,滑雪损伤评价尚未与国际接轨。
1.2 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分布特征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滑雪损伤发生率有较大差异。纵观大众滑雪损伤发展历程,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 个阶段(见表2)。第一,损伤发生高发期(20世纪50至70年代),根据1957年美国国家滑雪巡逻队(The National Ski Patrol,NSP)的报告,不同滑雪场每1 000 滑雪人次的损伤率从2.2~13.0 不等,报告指出当时超过80%的伤害发生在30 岁以下的滑雪者身上,且大多数伤及下肢,约三分之一的损伤是骨折,这一时期很多研究显示的损伤率和损伤程度都非常高[24-26]。第二,损伤发生下降期(20世纪70 至90 年代),这一阶段由于滑雪板、雪鞋和滑雪技术都在不断发展,滑雪损伤的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众滑雪损伤率开始下降,美国国家滑雪联合会NSAA(National Ski Areas Associa‐tion)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双板滑雪和单板滑雪的损伤率都有所下降[16,27]。无独有偶,JOHN‐SON[28]通过26年的数据监测发现,1972年滑雪损伤率为5/1 000~8/1 000 不等,到1998 年已经下降到1.9/1 000,整体下降三倍,因而这一时期整体滑雪损伤率经历了下降过程。第三,损伤发生稳定期(2001 至今),随着场地器材的改进和安全管理不断完善,这一时期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基本维持在1/1 000~3/1 000之间[29],特别是奥地利、德国的损伤率更是维持在1/1 000 左右。但由于单板滑雪人群的增加,损伤发生率近来又出现了新增长趋势,美国NSAA 数据分析显示,双板滑雪的损伤发生率平均为2.5/1 000,单板滑雪的损伤发生率平均为6.1/1 000,单板滑雪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双板滑雪[16]。从国外大众滑雪损伤率的变化历程来看,一方面国际上滑雪损伤发生率已经达到稳定状态,且监控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也可反映出,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的降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管理过程。
表2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滑雪损伤发生率Table 2 Skiing Injury Rat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t Different Times
此外,与大众滑雪损伤率有关的还包括死亡率和局部损伤率。局部损伤率一般以每万人次发生损伤的次数来统计,如美国1996-2010 年间头部损伤率为3.14/10 000[42]。大众滑雪死亡率是以每百万人次发生重大伤害(fatalities per million)和致命伤亡数来表示[43]。根据美国NSAA 统计,美国每年滑雪人次在5 000 万以上,其中约有40 人发生严重致命伤害(瘫痪、严重头部受伤或死亡),即每百万人次会有1 人因滑雪而丧命,且男性致命伤多于女性,双板滑雪致命伤多于单板滑雪[44]。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滑雪损伤监测部门,因此,无论是正常大众滑雪损伤率或者因滑雪而发生的重大伤亡,都缺少准确的数据统计。
2 大众滑雪损伤部位与损伤类型特征
2.1 大众滑雪损伤部位特征
所有大众滑雪损伤中,膝部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约占整体损伤的三分之一[18,39,45],其次是小腿和脚踝,因此下肢特别是膝部损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JOHNSON和ETTLINGER统计的一项长达32年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显示,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在19 世纪70 至 90 年代保持稳定,然而 AC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损伤的比例这一时期迅速增加,从1972 年的4%增加到1990 年的20 %以上,直到90 年代以后ACL 损伤才开始趋于平稳[29,46]。国际上对滑雪ACL损伤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关于ACL 损伤的性别差异上,在大众滑雪人群中女性膝关节损伤比例(51%~57.4%)明显高于男性(21%~30.1%)[47-48],但在竞技性滑雪中,统计学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49]。有关膝关节及ACL 损伤原因的分析中,器材因素、体能、雪况、坡度以及天气等环境因素都被认为是影响滑雪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48,50-51]。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降低雪板脱落器(固定器)ISO 标准的15%,可能是防止膝部损伤的一项有效措施,尤其对女性滑雪者有益[52]。
大众滑雪常见损伤部位中,头部损伤是除膝损伤外发生频率较多的部位,不同研究报告中,头部受伤比占到 9%~19%[41,53-54],其中,创伤性脑损伤 TBI(Trau‐matic Brain Injury,头部外伤、脑震荡和颅内伤)是大众滑雪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55-56]。一旦发生头部损伤,可能导致终生的健康问题或灾难性伤亡,因此头部损伤预防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头盔使用效果的研究[57-58]。首个提出在滑雪中使用头盔的是HAID,他在一项关于奥地利滑雪损伤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佩戴头盔可能会减少头部损伤的严重程度[59]。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士神经外科医生OH SOOYOUNG[60],早在1983 年他就提出应强制17 岁以下儿童使用头盔,并成为佩戴滑雪头盔的主要倡导者。此后,在各种头盔对滑雪损伤预防效果的研究报告显示,头盔使用和降低头部损伤风险之间的效果关系从22%到60%不等[55,58]。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DICK‐SON[61]通过2008 至2012 年加拿大的滑雪损伤调查发现,头盔使用的增加(从69%增加到80%)并没有减少头部伤害的发生,只有割伤是随头盔使用增加而显著减少的头部损伤类型,头盔效力的证据受到质疑。还有研究认为戴头盔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可能导致滑雪者发生更具挑战性或更危险的滑雪行为,从而增加滑雪损伤的风险,尤其在未成年人中风险更高。综合来看,尽管头盔在预防头部损伤方面的精确程度存在争议,但大量研究还是赞成在滑雪中使用头盔,并一致认同儿童和青少年在滑雪时应该佩戴头盔。
大众滑雪损伤部位的特征分析一般依照解剖部位进行细致分类,不同研究分类不尽相同,概括的分为上肢伤、下肢伤、头部伤和躯干伤[15,62],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某个部位损伤的研究,如头面部损伤、肩部损伤、腹部损伤等[63-64]。由于单板滑雪与双板滑雪所使用的器材和运动力学特征不同,因此损伤的机制和损伤部位也有区别,整体上,高山滑雪多以下肢损伤较多,单板滑雪则以上肢肩部、腕部、臂部损伤居多[15,41]。
2.2 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的类型特征
关于大众滑雪损伤类型特征,多含在整体损伤评价中。大众滑雪损伤类型中最常见的为扭伤,其他损伤类型还包括挫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其中骨折在单双板滑雪中的发生比例和关注度较高[14,27]。1985年UNGERHOLM[65]对113 名儿童骨折患者的分析显示,有3/4 的损伤者在事故发生时脱落器没有自动脱落,说明当时的器材是导致骨折的很大原因。2001年,挪威国家损伤注册中心(Norwegian National Inju‐ry Register,NNIR)6 年记录的7 966 名损伤者中,仍然有30.2%损伤类型为骨折,其中单板滑雪损伤人数明显增加[27]。无独有偶,2016 年 STENROOS[66]对 363 名下肢骨折患者的研究显示,青少年骨折比例仍然偏高,且骨折类型多以胫骨骨干为主。2018年最新研究中,奥地利记录在案的1 844 起滑雪事故中,仍有51.2%的人发生骨折[67]。可见,大众滑雪损伤中,骨折一直是较为严重的损伤类型,且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学界尚缺乏直接证据和充分解释。
此外,创伤性脑损伤(TBI)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损伤类型,因为TBI 是导致滑雪死亡和灾难性伤害的主要原因[56,68]。一方面,这类损伤会给滑雪者带来较多后遗症,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而对头部损伤研究一直在进行[69-70]。虽然头盔能够整体上降低头部损伤,但有些研究发现尽管头盔使用增加,滑雪中TBI 损伤的发生率并没有减少[71-72]。有研究认为,这可能与雪地公园的增多有关,为适应高难动作修建的雪地公园,可能会增加受伤的风险,更容易发生骨折或脑震荡损伤[73-74]。不难看出,虽然大众滑雪损伤率和损伤部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动态变化,但对滑雪者影响比较严重的骨折和创伤性脑损伤,在滑雪损伤类型中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痕迹,因而成为滑雪安全始终关注的话题。
3 大众滑雪损伤程度评价方法与分布特征
3.1 大众滑雪损伤严重程度评价方法
国际上关于大众滑雪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主要通过 AIS(Abbreviated Injury Scale)分级和 ISS 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两种方法进行。AIS 是对损伤进行分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用一种简单的数字编码来表示损伤的程度[75]。该方法1969 年被开发应用,使用中先后修订版本改进,目前AIS 方法将损伤分为六级并用数字表示:1=轻微伤、2=轻伤、3=中伤、4=重伤、5=危重、6=致命[76]。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可以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损伤;二是既适用于大数据样本,又适用于小数据样本;三是损伤描述以解剖学概念为基础,容易识别判断。但这种评分方法也有一定局限,AIS只评定损伤本身,对损伤造成的长期后果并不评价,且只能反映一个部位的损伤程度,对同时发生的多处损伤没有区分。
与AIS 损伤分级对应的是1974 年BAKER[75]提出的ISS 损伤严重度评分法,这种评分与死亡率的关系更密切。此法将人体分为6个区域:头颈(包括颈椎)、颌面、胸(包括胸椎)、腹(包括腰椎和盆腔脏器)、四肢(包括骨盆)、体表。对于单一部位损伤可用AIS 说明其严重程度,而多发伤者则需要使用ISS评分法。ISS值为三个最严重部位AIS 值的平方和,每个损伤部位取一个最高值,不超过3 部位,即ISS=AIS2+AIS2+AIS2,分值范围为1~75,损伤程度越高ISS 评分数值越高,一般认为ISS ≤15 为轻伤,≥ 16 为重伤,≥ 25 为危重伤。ISS 评分为75 时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有3个AIS 为5 的损伤,另一种是任何一个损伤为6 时,ISS 就自动确定为75 分。此外,芬兰研究者STEN‐ROOS[15]将滑雪损伤严重程度按照需要护理层次分为四个类别,该分类按照医疗救护程度进行划分,但该方法未能得到广泛使用。
3.2 大众滑雪损伤程度的分布特征
使用标准化的损伤评价方法已经成为滑雪损伤评价的必要手段。国际上较早将ISS 损伤评分运用到滑雪损伤的是挪威研究者BERGSTRSM[76],他对90 年代的183 名滑雪损伤者的分析中ISS 平均值为3.6,男性和女性在损伤严重程度上没有差别,但ISS值在年轻群体中更高,双板发生损伤的严重程度更高,且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部位。而GI‐RARDI[77]通过 2002—2005 年奥地利的 2 511 名双板滑雪和843 名单板滑雪损伤者的研究发现,男性(ISS=3.62)损伤严重程度要比女性(ISS=2.91)更高,外地人(ISS=4.0)比当地人(ISS=2.6)损伤严重程度更高,并且高级滑雪者损伤程度(3.4)会高于初、中级滑雪者(2.7)。2017 年,MILAN[78]通过16 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青少年滑雪损伤严重程度较高,ISS 值平均为9,主要源于不戴头盔的滑雪者头部损伤严重程度较高。整体而言,国际上研究结论较为一致的是男性损伤程度高于女性,青少年高于成年人,尽管单板滑雪者的损伤率会更高,但双板滑雪者的损伤程度整体高于单板滑雪者。
4 结论与建议
在滑雪运动蓬勃发展的历程当中,大众滑雪损伤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随着场地、器材使用、技术发展的影响,大众滑雪损伤特征和损伤评价也形成一些规律和共识。(1)国外关于大众滑雪损伤的研究起步早,成果丰硕,我国20 世纪末才开始有研究者对大众滑雪损伤进行关注,整体研究起步晚,研究层次相对表浅。(2)大众滑雪损伤率的评价包括绝对损伤率、相对损伤率和平均损伤率,且损伤率大致经历了高发期、下降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3)大众滑雪损伤特征显示,高山滑雪以下肢损伤居多,单板滑雪以上肢损伤居多;骨折一直是较严重的损伤类型,且多年来骨折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4)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中AIS 和ISS 是评价大众滑雪损伤程度常用方法,其特征显示双板滑雪损伤严重程度高于单板,男性高于女性。此外,研究中发现国外多以纵向研究为主,有很多长达5 年、10 年甚至更久的跟踪数据,说明国外滑雪安全管理体系相对健全,折射出大众滑雪损伤安全预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管理过程。
面对中国2022 冬奥会历史机遇,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正值转型期。基于此,研究期望从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为监管部门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1)研究视野上,应主动参考国外大众滑雪损伤研究经验和研究范式,积极关注国内外研究动态,立足于国内外需求,找准研究方向和焦点问题,如青少年损伤逐年增加问题。(2)大众滑雪损伤发生率的统计和描述上,尽量运用国际通用评价标准,对我国大、中、小不同类型滑雪场,南北方不同地域滑雪场,室内室外不同类别滑雪场的损伤发生率展开针对性调查研究,探寻其中的差异,为损伤预防提供安全预警依据和针对性的预防策略;(3)损伤程度研究需收集详实可靠的调查数据,根据AIS 和ISS 评分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考察我国大众滑雪损伤的严重程度,为我国滑雪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处理及评定提供监测数据。(4)大众滑雪损伤特征要深入分析中国大众滑雪损伤的群体差异、项目差异和空间差异,如儿童滑雪损伤、新兴项目滑雪损伤、室内滑雪场损伤等,为后奥运时代大众滑雪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教育认知和推广理念支持。(5)深入分析我国大众滑雪损伤的影响因素,探究损伤机制和有效预防策略,在某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上进行持续关注和跟踪研究,与国际研究形成交叉验证。六是要将大众滑雪损伤与安全管理、政策法规相融合,深耕我国滑雪行业发展需求,融合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众滑雪损伤安全预防体系和管控办法,促进国家滑雪损伤监控体系的完善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缩短与国外滑雪强国在滑雪损伤预防和雪场安全管理上的差距。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对于中国滑雪运动的推广和产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22 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节点,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深入实施,我国后冬奥时期大众滑雪运动将持续得到推广和普及。通过安全预警、信息监管、教育培训、政策法规、救援保险等多层面共同发力,将有助于消解人们对滑雪损伤的担忧,降低我国大众滑雪损伤发生,从而不断完善我国滑雪安全管理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对滑雪安全的科学认知和深入了解,将有利于滑雪运动参与的良性循环,促进滑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冰雪强国的圆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