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历史选择、成功基石与风险应对
2022-02-22王润斌肖丽斌
王润斌,肖丽斌
2022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北京冬奥组委全面进入赛时状态;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全部准备完毕,具备比赛条件;冬奥测试赛有序完成,赛时指挥调度、疫情防控、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检验;餐饮、住宿、医疗、交通等赛会服务保障已经到位;疫情防控的各项组织机构和防疫措施已经建立。2021年12月8日,在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汇报筹办进展时,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在2022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全面回顾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历程、夯实冬奥会得以成功举办的条件保障、识别并化解冬奥会面临的关键风险,能够进一步明确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历史定位,推动可持续遗产的传承、弘扬与转化,更有助于确立2022 北京冬奥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中的标志性意义。
1 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历史选择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拥有奥运会的一切权利,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遴选实质是国际奥委会作为甲方授权给乙方(主办城市及所在国家奥委会)的委托—代理过程。具体而言,举办奥运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主办城市及所在国家(地区)参与申办是基于对奥运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现有软硬件条件做出的投标行为,国际奥委会则需要在严格的申办评估标准和程序指导下,最终由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决出最适合的城市。
1.1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
1.1.1 奥运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2015 年7月31 日,国际奥委会第128 次全会上,北京成功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主办权,成为历史上首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现代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其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体育赛事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2],充分彰显举办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意义。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3]。中国举办奥运会有其厚重的历史基础,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充满坎坷、并最终走向复兴的缩影。民族的崛起和强大构成中国体育崛起和申奥成功的前提,体育的崛起和申奥成功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重要标志。我国通过参加奥运会、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主办奥运会等方式实现百年奥运梦想,最终汇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特别是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无与伦比”的2008 年北京奥运会,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格局。无论如何,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彻底把“东亚病夫”的屈辱抛向了汪洋大海[4]。
1.1.2 2022 北京冬奥会:新时代、新梦想、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旗帜,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带来新成就。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5]。在体育领域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体育改革发展新论述、新战略,指明了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推动中国体育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梦想、新时代激发新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民心,谋大局。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点燃冰雪火炬的意义,绝不限于冬奥会本身[6]。中国成功获得2022北京冬奥会主办权,是党中央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历史胜利。有学者列举世界前七位主要经济体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案例来证明“中国举办冬奥会并不是图面子,世界选择中国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使然,亦是强国梦征途上的必然”[7]。同样,笔者通过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列前十位经济体举办奥运会的次数发现,美国、中国等十大经济体共主办20 届,占夏奥会的62.5%,而主办冬奥会(含2022 年冬奥会)的占比达到75%,主办奥运会的平均占比达到67.9%,表明举办奥运会需要主办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支撑。而且,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需要重要的平台展现经济、社会和体育领域的进步与成就。2022 年将是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之时,冬奥会申办成功将凝聚更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开启中国体育事业又一段圆梦征程[8]。
1.2 现代奥运会发展的时代选择
1.2.1 奥运会申办遇冷的窘境 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型事件(Bent Flyvbjerg 将其视为巨型项目),伴随运动项目、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者、观众、游客等规模的不断扩张,奥运会超大规模化现象直接导致举办成本的飞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对1960—2016 年奥运会举办经济成本和成本超支状况进行了分析(数据只包括奥组委与赛事组织直接相关成本,不包括场馆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成本)[9],笔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2018 平昌冬奥会和2020东京奥运会的数据,表明无论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举办成本呈逐步升高的趋势(见图1、图2)。高额的举办成本为主办城市和国家(地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超支让蒙特利尔负债沉重,直到21 世纪初才得以还清;2004 雅典奥运会和2016 里约奥运会的场馆后续利用遇到极大问题,大量荒废的场馆设施导致奥运会出现“白象综合症”,使得今后有意向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望而却步。
图1 部分届次奥运会举办成本Figure1 Part of the Cost of Hosting the Olympics
奥运会的超大规模、成本攀升使得奥运会主办权的竞争不再白热化。历届冬奥会候选城市数量显示,冷战结束后,对冬奥会产生兴趣的城市增多,1992 年冬奥会申办城市达到7 个,后续逐渐减少。究其背后原因,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若干难以调和的矛盾,如城市规划的集约化与奥运会超大规模之间的矛盾,城市空间的公共化与奥运空间排他性之间的矛盾,城市民生的实际期许与奥运会政治经济宏大设想之间的矛盾,城市生活的休闲化与奥运会工业文明逻辑之间的矛盾[10]。无论如何,奥运会申办遇冷已成事实。在国际奥委会盐湖城丑闻之后,2013—2014年又一场重大危机随之而来,并且持续到今天,即全球有意向或有能力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少[11]。与冷战时期反对奥运会、放弃奥运会的理由不同,对经济成本的担心、对奥运会效益的低估等因素是近期导致奥运会申办城市纷纷退出的根本原因[12]。
1.2.2 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使命 当奥运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之时,奥林匹克运动就会失去牢固的基石。在奥运会申办遇冷的危机时刻,国际奥委会于2014年底出台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推动奥运会可持续性、增强组织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作为三大主题,提出40条改革意见。国际奥委会以奥运会改革创新为目标,出台《奥林匹克2020议程:新规范》,围绕申办、遗产和筹办历程提出针对性的118项改革措施。中国做出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决策时,恰逢奥运会申办遇冷的窘迫时期,在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过程中,斯德哥尔摩、克拉科夫、利沃夫先后退出,国际奥委会官方认可的候选城市只剩下奥斯陆、阿拉木图和北京,然而奥斯陆也放弃申办。中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坚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申奥的实际行动中给予国际奥委会改革方针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也让中国民众有机会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13]。这其中的深意在于,中国由奥林匹克运动的“跟随者”变成“助力者”和“接力者”,角色的转变折射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国际形象的战略转型。面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与实践路径,构成全球治理的总目标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总遵循。在奥运会申办遇冷之际,积极参与申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不仅在全球经济治理、安全治理、环境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体育治理中也敢于直面难题、勇于承担责任。
当然,责任越大、负担越重。获得2022 冬奥会主办权只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奥林匹克改革局势、如何兑现向国际社会的承诺、如何履行与国际奥委会的《主办城市合同》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北京申奥报告中明确指出,确立“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理念,申办过程中同步规划奥运遗产的利用,这契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奥林匹克2020 议程》的改革方向[14]。具体而言,北京冬奥组委始终遵循国际奥委会改革力量、紧密结合筹办工作实际、不打折扣地兑现申办承诺,提出创新性的办赛思路和办赛策略,对于解决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诸多难题、痛点给出中国式的方案(见表1)。基于责任使命意识的驱动和创新办赛思路的厘清,学者十分有底气地提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将为现代奥运的发展,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15]。
表1 2022北京冬奥会的总体理念与实践案例Table1 The Overall Concept and Practical Cases of the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2 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成功基石
如前所述,国际奥委会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将奥运会主办权授予相关城市及所在国家(地区),这意味着奥运会组委会、主办城市政府、国家奥委会等需要履行奥运会举办的主体责任。《2022北京冬奥会主办城市合同》在首要位置指出,国际奥委会特此将奥运会的规划、组织、融资和举办权利委托给完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和本合同的规定并履行义务的城市和国家奥委会[16]。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离不开国际奥委会的授权与指导,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从事物的内因与外因角度看,关键点在于中国内部的条件与保障系统,本研究将其归纳为思想指引、制度支撑、道路基础和文化指引等四个方面。这种归纳在形式逻辑上契合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成功举办2022 北京冬奥会,也必须从中汲取养分、凝聚力量,夯实“精彩、非凡、卓越”办赛目标的基石。
2.1 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引
回首中国的冬奥之路,从索契到洛桑,从崇礼到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引领,亲自谋划,为办好这场冬奥盛会擘画冰雪蓝图,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17]。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2022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工作,多次就相关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多次视察奥运会筹办进展情况、多次听取奥运会筹办进展报告,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理论遵循和思想引领。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引为成功申办2022 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精神旗帜”[18]。在申奥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就申奥工作向国际奥委会等表达坚定、明确、自信的态度,并且提出“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总目标(见表2)。
表2 习近平总书记对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的思想指引Table2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deological Guidance on Bidding for the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引为成功筹办2022 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2022 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2017 年8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中国将全面兑现在申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2021 年 1 月 18—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2022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光荣、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何办好冬奥会的理论遵循。2017 年2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将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他还就“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办赛精彩、参赛出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办赛思路提出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的思想指引。在综合研判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新要求,对顺利筹办和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为中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宝贵的办赛经验[19]。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研制两弹一星、攀登珠穆朗玛峰,到神舟飞船、航空母舰建造等,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协调多方主体、统筹多方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攻克科技军事安全等领域诸多难题的优越性。在体育领域,举国体制的形成和完善也凸显了这一优势。竞技体育领域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运动项目发展,在奥运争光战略指引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群众体育领域能够充分利用制度优势,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行,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大型事件,举办奥运会的意义重大、目标繁多、任务复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遴选过程中就强调主办城市所在国家(地区)政府必须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保证为与举办奥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成本提供财政保障和其他支持条件。在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中国政府及民众的有力支持。第三方调研数据表明,大约95%的民众支持申奥,远超其他申办城市。在具体举办过程中,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筹办和举办将充分体现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兼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1]。
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领域。如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没有统筹资源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障,不可能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投资、建设与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所有场馆建设提前1年完成,我国很多冰雪项目在2 年多时间里实现从无到有,有的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22]。制度优越性还体现在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23]。如中央政府提出统筹场馆利用,将奥运会场馆与服务全民健身相结合,积极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带动相关地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制度优越性还体现在备战参赛等领域。冰雪项目在中国起步晚、基础弱、水平低,为做到“参赛出彩”的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协调各方人力、物力资源,通过集中科研攻关、选调优秀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冰雪运动项目水平。此外,在赛事疫情防控、普及冰雪运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3 北京双奥之城的遗产传承
对于2022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从申办2000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 年南京青奥会中总结规律,继承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坚持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模式和风格,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独特的经验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北京冬奥会申办报告》的致辞中指出,“2008 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也给中国人民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作出贡献的宝贵机遇。我亲自领导了这场盛会的筹备工作,对此深感自豪。如今,我期待奥运会再次来到中国”[15]。2008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过程中最成功的路、最自信的路、最踏实的路,这条道路一直延续到2022 北京冬奥会。(1)2008 北京奥运会为2022 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场馆遗产。北京赛区12 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有7 个直接来自2008 北京奥运会遗产(见表4)。(2)2008北京奥运会的办赛理念和成果为2022 北京冬奥会举办提供了精神财富。如借助2008北京奥运会的机遇,中国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战略方针,将每年的8 月8 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提出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奥运场馆并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多元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2022 北京冬奥会后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做大做强冰雪产业、掀起全民冬季运动高潮提供了范例与样板。最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举办两届奥运会使全民健身政策承诺置于聚光灯下,从而避免政策断档,通过连续性的政策变革,推动全民健身遗产的出现[24]。
表4 冬奥会北京赛区利用夏奥会场馆遗产一览表Table4 List of the Legacy of the Beijing 2008 Summer Olympic Games Venues Utilized by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Beijing Ar‐ea
2.4 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5]。国际奥委会为奥运会举办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文本和要求,体现了赛事交付的标准化、科学化和有序化,但是也为东道主展示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1)中国特色文化元素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靓丽名片。修建场馆时,将中国特色文化元素与场馆造型功能完美结合,在场馆命名上尽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称为“雪如意”、国家游泳中心改造为“冰立方”、国家速滑馆称为“冰丝带”等。特别是在设计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吉祥物、火炬、宣传画、主题曲时,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如会徽以汉字“冬”为设计灵感,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巧妙地展示出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分别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进行创作;火炬自下而上从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最后呈现为飞扬的火焰。诸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赛会标志与形象识别系统构成2022北京冬奥会的靓丽名片,将我国文化嵌入奥运会文化进行传播,以形成国家形象,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26]。
(2)中国传统冰雪文化为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靓丽底色。中国具有广阔的冰雪大地和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形成风格浓郁的冰雪文化。考古发掘表明,早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已经出现早期的滑雪运动。2015年,中国与北欧多个国家滑雪运动历史研究专家联名发表《阿勒泰宣言》,再次重申阿勒泰地区作为人类滑雪发源地这一国际学术公认观点。在中国璀璨的文化瑰宝中,滑雪、履冰、冰嬉等传统冰雪活动成为其重要内容。冬奥会是西方文化,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冰雪文化在场地设施、游戏形式、文化表现等方面可以与其交流互鉴。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冰雪文化通过2022北京冬奥会在华夏大地交融,人们也将目睹一场由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冰雪文化交流融合的盛宴,中国传统冰雪文化将与源于西方的冬奥冰雪协奏出世界冰雪文化新篇章[27]。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理念创新。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的自信。中国在举办2022 北京冬奥会过程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发展理念,将其融入举办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在申办之初,提出冬奥会将围绕“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充分整合赛事、仪式、文化、教育、城市活动、文化广场和火炬接力等奥运会元素,创造东方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完美结合的文化遗产。在举办过程中,充分利用“天人合一”等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延庆、张家口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将场馆与自然地理地貌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和合思想”等传统文化交流互鉴精神,举行“2022北京冬奥会文化全球行”等跨文化推广与传播活动;充分利用“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天下观的智慧卓识,通过2022北京冬奥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虽说是举办北京冬奥会,但除了主办国际体育赛事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用文化软实力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中国形象也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利益,具有战略价值[28]。
3 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的风险应对
2021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2022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已经进入“压线冲刺”阶段,尽管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就绪,但仍然面临各种潜在风险,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困难与挑战。
3.1 全面化解新冠疫情风险
3.1.1 新冠疫情对办奥的冲击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即使最终克服了健康危机,也将面临其深远的社会、金融、经济和政治后果[29]。尽管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基本稳定,生产生活基本恢复,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境外疫情输入的防控压力依然巨大。奥运会既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又加深了全球化的进程[30]。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是不可避免的,奥运会的全球化特质加剧了新冠疫情可能带来的挑战。
(1)影响筹办进度安排。如2020 年11 月,由于疫情的蔓延和国际旅行的限制,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决定取消原定于2020—2021赛季举行的所有列为北京冬奥会测试赛的国际比赛。(2)将增加筹办成本。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初春举办,温度较低且人员较为集中,相关卫生控制工作将受到高度重视,冬奥会举办期间的核酸检测、环境消毒、医疗救助、隔离抗疫等相关成本也将随之增加。(3)可能降低媒体的关注度。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被延期至 2021 年 7 月 23 日—8 月 8 日举办,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仅有半年时间,尽管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主管杜比认为东京奥委会延期是一个巨大机会,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举办时间相隔较短导致东京奥运会的宣传工作势必会侵占北京冬奥会的曝光周期,北京将面临“从高峰到高峰”的目标挑战。
3.1.2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赛事交付工作 进入2021年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宏观政策实施有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生产生活趋于稳定。基于此,2022 北京冬奥会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努力兑现申办承诺,为在危机中寻求机遇提供了很好的中国式范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誉到:“北京这座奥运城市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心信号,体育界已准备好为从危机中复苏,为重建一个更加以人为中心、更加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31]
疫情爆发后,按照中国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北京冬奥组委不仅将预防和控制疫情列为优先事项,而且还着重于确保比赛场馆和基础设施施工可以尽早恢复。北京冬奥组委采取一些创新的工作方式来提升疫情背景下的管理效率,如通过视频会议主办一系列活动,包括世界转播商大会、合作伙伴研讨会和国家奥委会开放日等。2021年初,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与国家卫健委联合组建国内疫情防控专班和专家组,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疫情防控机制作用。截止2021年底,北京冬奥组委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的有效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吸收近期国际体育赛事的重要经验,先后发布两版《2022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分别面向运动员、随队官员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将有效保障涉奥人员和国内民众的安全和健康。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跨国人际交往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北京冬奥会的防疫压力将十分巨大。做好冬奥会的防疫工作,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健全主办城市疫情防控体系,加强闭环内外工作的合力;严格执行好《2022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的防疫规定,科学精准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好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闭环管理等关键措施。安全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为成功举办冬奥会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3.2 直面应对政治外交风险
就当前形势判断,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政治外交风险主要是“遭受抵制”的问题。抵制奥运会并不是新鲜的话题,目的是传达对奥运会组织或东道国行为的异议或反对[32]。外交抵制,客观上构成2022 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的又一关键风险点。
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对抵制行为进行驳斥和抗议。国际奥委会一再坚持在政治问题上保持中立原则,并坚决反对抵制2022 北京冬奥会,避免伤害运动员的利益和奥林匹克精神。2021年12月2日,联合国第76届大会通过了“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由173 个国家参与共提,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决议共提国数量新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支持与期盼。为了更好地化解抵制风险,中国各方应继续积极发声,并赢得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广泛支持,并且利用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紧紧围绕“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际形象建设目标,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向世界奉献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
4 结 语
2022 北京冬奥会烘托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也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新贡献。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举办奥运会的风险、难度和成本增加。北京冬奥会依然按照既定的《主办城市合同》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也必将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等问题提供全新选择。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