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前景展望

2022-02-22姜同仁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体育产业体育

姜同仁,郭 振,王 松,刘 波

体育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1],也是“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体育产业在“稳促调惠”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将体育产业培育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十三五”作为我国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 号文件》)的第一个关键5 年,表现较为突出,关键领域和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产业链加快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均有所提升,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29 483 亿元,增加值占当年GDP 比重为1.1%,经济贡献凸显,初步起到经济新引擎和发展新动力的角色,体育产业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需求特点和相关供给要素的共同影响,体育需求快速增长,体育供给动力强劲[3],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新矛盾的出现,长期以“量”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体育产业走向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发展为目标;面对“质量和效益”双重压力的现实[4],“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客观趋势,更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调转促”的重要体现[5]。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43 号文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明确体育产业的新方向,体育产业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面对即将来临的“十四五”,我国体育产业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政策红利释放进入关键期[6],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循环大调整、体育治理改革新变化等因素均深刻影响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是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也是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紧随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新要求。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就,深入归结体育产业发展瓶颈和面临形势,全面探索“十四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旨在为进一步达成2025年体育产业预期目标,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1.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深入阅读和梳理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查阅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体育产业有关文件21 份和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74 份,全面归类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蕴含的信息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系统、全面、深入的资源储备。

(2)GIS空间分析法,主要通过核密度分析体现体育产业单位,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落入搜索区域内的点(或线)具有不同权重,越靠近中心越被赋予较大权重,密度越高表示区域体育产业越集中。

(3)区位熵(LQ),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测度体育产业集聚程度。测度公式为:

式中,Sij表示某一区域体育产业增加值;Sj表示某一区域GDP;Si表示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S表示全国GDP;SP表示某一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程度,越大表示某一区域体育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越高,反之越小。

1.2 样本数据

全国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局先后发布的2011—2019年体育产业统计公告;各地数据根据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基础数据,各地联合统计局核算得出的省级体育产业核心指标数据;以及各类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等载体专项调查数据等。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和体育建筑业[7]。

2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

经过多年培育,全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扩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各类载体示范引领作用开始显现,行业发展稳中向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占当年GDP 的1.1%,已经提前达到体育产业“十三五”提出的1%的发展目标。

2.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贡献地位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2019 年,体育产业创造总产出从19 011.3 亿元增至229 483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从6 474.8 亿元增至11 248 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从55.0%增至67.7%,提高12.7%,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1)体育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相较于“十二五”,由于受政策叠加和市场热烈追捧,“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取得成效更为显著,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速度(6.5%)的3 倍,高出“十二五”体育产业年均增速4.1%。“十三五”时期,尽管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体育产业表现良好,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持续释放能量。

(2)体育服务业保持快速通道。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其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直接决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随着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以美国、欧盟经济体、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6—2019年,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服务业表现出持续的超高优势,基本实现2 倍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巨大改变,日趋旺盛的体育休闲娱乐个性化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服务性消费的内生动力,激发体育服务行业蓬勃发展。

(3)体育制造业转入低速波动。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工业正陷入内需乏力和外需疲软、产能挤压和金融去杠杆的藩篱,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工业运行形势日趋严峻,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大波动。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工业发展面临极其相似的外部环境,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长期以代加工为主,管理经营模式粗放,生产能力过剩,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在全球危机冲击和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过程表现出与工业极为相似的波动性。进一步梳理发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速从2016 年开始出现低于工业增速的拐点,2019 年甚至差距拉开到15 倍以上,表明外部环境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形成较大冲击,相对于工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体育用品制造业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创新驱动的步伐。

在MATLAB上实现了AdaCode,并使用真实trace进行仿真.真实trace取自802.11n长距离mesh网络实验床的一条20公里长的链路.在该链路上使用Pktgen发送UDP数据包,在接收端记录收到的每个数据包的下列信息:接收到的时间、序列号、RSSI值、接收状态(CRC出错、接收正确)以及CRC出错数据帧的内容.然后用此数据做为trace输入到MATLAB,对AdaCode进行仿真评价.为真实记录丢包和出错的信息,在无线网卡驱动中关闭了MAC层的重传功能.开启了无线网卡的混杂模式,使得出错的数据包也能上传到MAC层而不被丢弃.

2.2 项目产业持续发展,驱动作用初步显现

运动项目是体育产业的“元”逻辑,深度延伸了产业链[8]。发展体育产业最关键的是做强运动项目产业[9]。项目产业有别于细分行业,更关注项目产业链发展,内容较为丰富,目前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4 大项目产业群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产业核心组成部分,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专门印发4 大项目产业群发展规划,明确强化项目产业的多轮驱动作用,为体育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冰雪运动产业蓬勃发展。伴随“3 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和奥运周期形成的强大引擎,全国冰雪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冰雪运动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新亮点。数据显示,2017 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3 976 亿元,5 年间翻 3 倍[10]。参与滑雪运动人群达到 1 750 万人次,年均滑雪次数从2016 年1.33 亿次增至2017 年1.45 亿次,滑雪参与度明显提升;滑雪消费规模达到720 亿元,同比增长78.43%,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年,参与滑冰运动达到2 600万人次,消费总规模达到610 亿元[11]。随着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持续推进,冰雪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将进一步释放,从而带动市场投资、扩大消费规模,引领运动项目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2)山地户外运动精彩纷呈。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关联性强、带动力大、辐射力广的绿色经济,市场前景广阔。据有关统计,全国经常参加山地户外运动的人口超过6 000 万,户外俱乐部1 000 余家,独立户外品牌935 个[11]。户外用品零售总额从2015 年的221.9亿元增至2018 年的249.8 亿元,增长12.6%;出货总额从 2015 年的 123.1 亿元增至 2018 年的 141.2 亿元,增长14.7%[12]。以中航、318、三特、途居、港中旅等为代表的企业致力于户外营地网络化、业态多元化、粉丝会员化、消费金融化和体验深刻化为一体,逐步实现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发展。“露营+”形成的多元组合类型在保持户外市场的鲜活性、促进产业链的健壮性、延伸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水上运动产业稳中向好。随着国民健康、娱乐、休闲需求的快速提升,各类水上运动项目发展越来越快。目前,全国游艇保有量已超过2 500 艘,拥有现艇停泊的游艇会有62 家,停泊游艇数近2 000艘;全国拥有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超过2 400 个,数量逐年上升。调查数据显示,2017 年,赛艇产业实现总产出42.14 亿元,同比增长519.1%;皮划艇产业实现总产出145 亿元,同比增长2 倍,创造增加值54 亿元,同比增长63.6%;滑水和摩托艇产业吸引社会投资2.1 亿元以上,赛事带动总消费超过30.3 亿元[1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上健身休闲、体验旅游、赛事经济、场地设计、资讯等产业链已经形成,产业市场需求类别不断增加,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规模空间进一步激发。

(4)航空运动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全国重点发展省市和地区建立低空飞行监视管理平台31个,移动式低空监视管理系统6 部,配置终端设备500 多部,建成并命名航空飞行营地50家,更新体育系统跳伞飞机20 架,航空体育俱乐部200 家,航空运动低空飞行监视管理平台系统已基本建成。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人数超过3.02 万人,注册会员1.80 万人,命名的飞行营地超过150 家。2017 年,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等联合举办赛事95场,培育了“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一批品牌系列活动,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重大项目签约额达到1 450亿元[11],产生明显的带动效应。

2.3 产业载体加速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产业载体已经成为承载和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体育产业《43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三类产业载体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多年培育,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等得到迅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助力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2.3.1 体育产业基地国家队地位凸显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领头羊”,对充分激发体育产业规模和扩散效应起到积极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目前,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已达到298个,超额完成体育产业“十三五”目标,覆盖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示范效应凸显的发展格局。(1)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经济贡献突出。数据显示,2017年示范基地创造增加值1 226.06 亿元,占所在示范基地GDP 比重的3.5%[13],超过当年全国体育产业经济贡献的3 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经济贡献水平日趋增强,市场拓展能力不断提升。(2)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经济效益显现。2017年,示范单位营业收入达到421.44亿元,同比增长10.79%;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5.83%,研发投入为13.50 亿元,同比增长21.94%[13],创新驱动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3)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社会效益凸显。2017 年,示范项目营业收入总额为11.78 亿元,同比增长18.16%;带动就业43 149 人,游客达到2 124.37万人;2015—2017年惠及居民4 028.68万人[13]。整体来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处于良好轨道,彰显极大的动能潜力。

2.3.2 体育服务综合体综合效益显现 国务院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大型体育场馆要与相关多元业态融合,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已成为城市功能提升和形象改善的重要抓手,各地充分利用综合体的重要作用,持续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供给、拓展产业领域,加快释放体育产业综合效能。对6 家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 年综合体吸纳就业910 人,营业收入达到32 478.43 万元,同比增长12.46%;举办赛事活动483场次,接待参与人数606.18 万人;近3 年,体育服务综合体经营效益持续稳定上升,承载大众参与能力较为突出。

2.3.3 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集体育、文化、产业、生态于一体的新载体,吸引地产、旅游、风投等各类社会资本的关注,有力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快速发展。随着首批96 个国家体育特色小镇陆续推出,全国体育小镇建设迎来爆发增长期。经过培育和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围绕主题赛事、运动休闲、优势产品等类型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17 年体育特色小镇实现体育产业总产出181.35 亿元,创造增加值16.76 亿元,实现利税9.09 亿元,引导社会体育消费达到7.69 亿元[14],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较为突出。各类特色小镇已经初步形成以主打产品或体验项目为核心、相关特色为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4 产业空间呈现集聚态势,区域联动协同初显成效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15]。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多年推进,全国体育产业呈现一定空间集聚态势,核心圈区域协作水平不断提升,热点区域专业化水平持续保持高位。

2.4.1 “2”大核心圈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协同化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产业集聚表现为一群特定领域的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等各种组织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进行产业关联、信息交流、共享生产要素,由此带来规模化生产、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核密度工具显示,全国体育产业形成2个高密度核心圈、1个次级核心圈和3个小核心圈,其中长三角、京津冀作为2个高密度核心能级,与国家区域一体化战略高度契合,也与体育产业优先发展区域高度关联。(1)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集聚协同水平普遍较高。长三角区位优势突出,国家战略交汇明显,早在2012年,苏浙沪体育部门为全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积极沟通和协调,逐步建立协同合作机制;2014年安徽省正式加入,苏浙沪皖新的合作形式趋于稳定。经过多年培育,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8 年该地区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达到3 056.36 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3,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1.4%,远高于全国的1.1%,表现突出。(2)京津冀地区产业潜力无限,产业集聚协作水平不断增强。京津冀作为中国“首都经济圈”,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早在2010年,京津冀体育部门经过统筹协商,正式开展体育产业合作,明确结合各地优势特点、势能梯度、功能定位和自身禀赋,达成战略一体化建设的共识。2017年,京津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造体育产业增加值38.0 亿元,占当地GDP 2.5%,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已然显现。京津冀地区依靠良好地区协作优势和特点,持续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初步展现出良好的协同放大效应。

2.4.2 “3”大区域区位熵保持较高水平,专业化提升体育产业发展 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程度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区位熵能够客观反映区域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体育产业区位熵结果,采用Arcgis 和Open Geoda 软件,绘制体育产业空间分布6 分位图,反映全国体育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的主要特征。(1)福建省体育产业区位熵最高(4.128),专业化程度远高于其他省份,安踏、361О、特步、舒华等知名体育运动品牌成为福建省的体育名片;晋江等多个体育产业集聚区细分产业链完整,生产制造业专业化、互补性较强,有力支撑福建体育产业总规模发展壮大。(2)上海、江苏、浙江体育产业区位熵均超过1,产业门类齐全、集聚明显、特色鲜明。上海积极打造全球赛事中心,竞赛表演业集聚趋势明显,体育服务业处于高度发达状态;江苏省体育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产业引导资金拉动效应明显,各类载体作用突出,形成独具特色的江苏模式;浙江省依托良好社会资源,主推运动休闲发展理念,社会资本活跃,产业体系健全,形成本地集聚优势。(3)广东省体育产业区位熵达到1.374,表现突出。该区域水陆空交通条件发达,珠三角内联外引,产业链专业协作水平较高,总体呈“一圈双核四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助推体育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9 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5 403 亿元,创造增加值1 884 亿元,占GDP 1.75%,经济贡献极为突出。

3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十三五”持续发展和动力系统不断调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积累丰富资源和巨大能量,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产业质量不高、载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消费潜力尚需进一步激发、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瓶颈和问题。伴随国民经济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时期,消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体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实诉求和理性适应过程并行,有效把握新时期面临的形势,紧跟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有力推动体育产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国内大循环带来新机遇,消费转型升级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眼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刺激消费成为激发国内大循环的主攻方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新的“蓝海”,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型体育消费新格局正在形成,为企业开拓体育消费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带来商机;也为通过发挥体育消费需求升级引领作用,以体育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带动体育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机遇[16]。进入新时期,大众消费对体育产业市场的新诉求更趋全面化,体育消费已不囿于单一化消费,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逐步形成“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导、服务型消费丰富”[17]的稳定格局,且逐渐趋向“实物型消费→服务型消费+新形态消费”的新时代动态消费格局。现阶段,体育产业以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为“两轮”,有效推动产业链相关业态内容能够满足大众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全国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1、2007 和2014 年体育消费结构构成比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X2=268.7,P<0.01)[18],体育消费结构呈现“发展型”“享受型”“多元型”的演变趋向。这一新变化蕴含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将对进一步激发体育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业态的内在活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储备强劲动力。

3.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变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展望经济走势,我国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19]。纵观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经济增速已经从“十二五”的“七上八下”一路降至2020 年的2.3%,表明我国经济已然进入增速放缓期,主要表现为大众消费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出口增速出现回落、CPI走势温和、PPI继续回落、微观主体信心指数低迷等。究其本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无形创制质量压力,即实现经济“速度型”向“质量型”调转。囿于体育产业领域,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压力环境,加之国内人口红利与国外全球化两大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红利效力逐步减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体育产业“高速度”增长。但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给予体育产业新的发展思路,即体育产业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实现体育产业更优发展。

3.3 城镇化加速推进形成新动能,释放活力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我国城镇化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体育产业蕴含的巨大机遇将不断得到释放。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0]。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住人口为 90 199 万;乡村人口为 50 979 万,与 2010 年相比,减少16 436 万人,农村入城规模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势头。按照诺瑟姆S 型曲线的解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中期,即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于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公共福利的提升,即从粗放城市化走向健康城市化[21]。国外体育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国民体育参与需求和体育消费都将得到快速提高;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带动体育消费的旺盛需求,促进社区体育和群众性体育组织等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为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体育消费就增加1.5%,居民体育消费快于收入增长。因此,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在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市场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4 国际循环面临新变化,中外贸易对冲对体育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际加工贸易向东南亚转移,我国作为世界体育用品主要“加工工厂”的地位有所下滑。中外贸易对冲,内需、外需涨升乏力,总需求增长乏力、经济破位下行;中外贸易摩擦、出口贸易承受多方压力,严重制约外需、径直导致企业订单量减少与开工率降低,拉大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成为2018年以来中外贸易对冲面临的主要问题,体育产业面临重大威胁。同时,“反倾销问题”日益严峻[22]:产品多、层级高,即遭受反倾销体育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层级从低端上升至中高端产品;措施多、种类广,即遭受反倾销体育产品措施多,不囿于传统反倾销,涉及种类范围广,包括反补贴、特保、进口许可监控等多种类型。体育产业对外出口贸易竞争亦要承受多方压力,不仅要囿于国内市场,同国外企业竞争;也要立足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竞争,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竞争。因此,转变体育产业外贸出口发展方式成为新时代体育产业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的新要求。

3.5 全球疫情持续加剧形成新影响,常态化防控对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更大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不断扩散,严重冲击经济发展。2020 年,世界主要经济体GDP 萎缩近10%,创300多年来最低水平。国内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尽管经济实现复苏,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2020 年第一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6.8%,为1992 年开始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3],2020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仅为2.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反复,后疫情时代带来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扩散至体育产业领域,作为传统体育产业生产大国,服务贸易显著收缩。国内市场复苏需缓慢进行,多重叠加因素强烈挤压体育产业生存空间,严重影响体育产业内在效能的全面释放。

4 中国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前景与展望

“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既有格局和运动方式均会发生改变,引发全球体育的随动性变化[24]。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国体育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作为核心发展主线,必将要求体育产业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战略导向作用,明晰产业主攻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指导和约束功能;“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也将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好地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4.1 战略地位稳步提升,扩大体育产业经济社会影响

体育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幸福产业,早在国务院体育产业《46号文件》中就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把体育产业置于经济战略高度加以扶持。“十四五”期间,产业战略地位将更加明确,并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

(1)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三五”末,随着我国经济转速调档,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体育产业《43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确立新的战略地位。从国际产业演变和发展态势看,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经济贡献突出,如德国、英国、韩国等体育产业占GDP 比重均超过2%,奥地利甚至超过4%[25]。2019年,我国这一比重已经达到1.1%,体育产业经济地位已经凸显。进入“十四五”,伴随国家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强,行业发展效能不断释放,体育产业占GDP 比重有望上升到1.5%,达到部分发达国家水平,体育产业也将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持续迈进。

(2)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健康中国新的驱动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赋予“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应有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同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相关内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驱动引擎。随着《43号文件》更加明确与健康中国的衔接和协同,可见“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是体育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勇承担当的重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伴随健身诉求趋于旺盛,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将更加明显,这将有益于增强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自然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和主攻方向。

(3)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体育强国新的拉动力。体育产业对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加明确体育产业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实现更大、更活、更优。应该说,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充分调动大众健身动力、提升健身需求扩展力、扩大体育影响力具有积极优势。进入“十四五”,对生活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全新要求,期望更加体面的美好幸福生活,体育产业将在全面应对和解决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发展动能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驱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力。

4.2 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助推体育产业目标齐头并进

科学合理的产业目标是指引体育产业发展的可预期方向,“十四五”期间,结合相关政策文件预期和产业实际发展态势,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明晰,细化发展目标实现齐头并进的势头。

(1)体育产业总量实现新突破。《46 号文件》作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统领文件,量化提出到2025年实现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总目标。通过选取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体育产业达成目标进行预测,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3 万亿,以此判断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远远突破5 万亿。当然,“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总体目标的达成,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两大产业链将更加完备,项目产业细化目标将贡献更大力量,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产业群的潜力将持续释放,推动体育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体育市场主体实现新发展。伴随体育产业品牌提升工程逐步实施,将全面提升体育制造业实体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并推动体育服务实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场主体的多个载体重要作用将充分发挥,到2025 年,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将陆续建设,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助推市场主体呈现更大的活力。

(3)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新优化。伴随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内容稳定的新产业体系,成为产业系列政策追求和统筹的重点,而进一步粘合产业间隙和产业共性趋向也成为主攻方向需要解决的关键。因此,“十四五”期间将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更大要求,加强产业领域、部门、业态的协同与合作,驱动布局更加合理,体育服务领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 年占体育产业比重将超过70%,服务质量和发展层次明显提高。

(4)体育产业基础实现新提升。《46 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最新场地普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达到2.1 m2[27]。按照目前需求和供给实际,2025 年体育场地人均面积有望突破2.3 m2,到2035 年达到2.5 m2。“十四五”期间,伴随群众诉求和国家支持的对接发力,体育产业基础力量将不断加强,大众健身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将有力推动体育质量和水平迈入新高度。

4.3 发展重点更加明确,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固本生源

“十四五”期间,随着体育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明确细化的产业任务将进一步瞄准体育产业发展靶向、聚焦体育产业发展靶心、精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体育产业各方协同发展态势更加凸显,将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形成合力。

(1)产业任务实现细化落地。以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为两大支柱产业,紧贴国务院体育产业顶层设计,明确市场主体、产业能级、体育消费、市场环境等主要任务,贯穿全文本,与之相融。重点培育产业链条,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体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优化提升产业链,持续开展产业“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进一步加快分行业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步伐。持续实施“体育+”工程,创新体育产业融合模式,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与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2)改革创新实现加速深化。随着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创新注动力、促发展将成为必然之势,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进一步明确,“放管服”改革成为破冰之选,改革创新视域更加聚焦协调联动。逐步建立体育产业领域改革的协同机制,破解制约赛事资源的安保、转播等关键环节的堵点,将进一步实现核心产业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和专业化管理,推进“放管服”一体化,也将避免“两层皮、难合力”的窘况,彻底改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顽疾。

(3)产业供给实现有效提质。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供给侧改革的利好政策,更离不开高质量市场主体和多元化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持。“十四五”推进实施精品打造工程,提出“完善一批场地、发展一批项目、打造一批赛事”,将有力提升供给资源的层次;明确“培育一批组织、打造一批平台、形成一批品牌”,将有效优化供给产品的质量,从而多领域、多视角、多支撑合力驱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4)产业布局实现深度优化。随着体育产业质量不断提升,坚持以各类产业特色载体为支撑,挖掘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等的巨大潜力,将有力提升体育产业的支撑力量。重点培育沿海、沿江、沿河地区体育产业休闲延伸带,强化提升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从“改善”向“优化”转变。

4.4 配套举措多元支撑,驱动体育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十四五”期间,随着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方向不断深入,结合主要推进重点,严密周全的保障体系将逐步完善,并形成多元支撑,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1)政策支撑不断完善。伴随产业领域与市场深度对接,更加吸引社会资本积极介入,由多元力量支撑成立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必将成为新的政策引擎,产业引导资金、金融和企业资金等更加多样化的融资通道将成为新选择。体育产业税收、土地、人才等系列优惠政策将逐步形成合力,同时涉及市场主体的优惠政策将进一步贯通落地。

(2)服务定位不断强化。随着产业审批流程加快优化、负面清单组织实施、“黑名单”制度稳步推进,“放管服”中的“服”将进一步扎实落地。结合发展实际,逐步建立以体育部门牵头,发改委、财政厅、公安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厅、工信厅、教育厅、卫健委、民政厅、广播电视局、文旅厅等协同一体化机制,积极为赛事活动等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统筹协调赛事审批、安保工作、交通管制、医疗急救、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一系列联动工作,释放体育产业活力。

(3)标准作用不断提升。伴随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双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体育行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为适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逐步完善的体育产业传统制造业产业领域标准将进一步升级,加快研制产业链培育、供应链管理、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体育服务领域标准。由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将逐步发挥更大作用。

(4)统计监测不断加强。伴随体育产业地位的逐步提升,优化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建立体育产业细分领域名录库,形成完善的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将成为必然支撑要素。随着体育消费统计口径和范围得到科学界定,体育消费大数据系统也将逐步建立。由此,逐步实施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统计和发布联动机制,建立体育产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测系统,科学预测行业发展动态和经济社会贡献效益,将成为体育产业实现常态化监测的新方向。

5 结 语

“十四五”是体育产业加速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紧密结合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是推进“十四五”我国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当前之要务是科学把握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对比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客观准确地把握体育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系统梳理“十三五”已达成的发展目标和取得的成就,客观分析存在的障碍瓶颈,细致查找形成的原因和制约因素,进而确立“十四五”发展主线。“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互补性,围绕关键核心和新动能培育,打造“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施力抓手,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十四五体育产业体育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体育产业之篮球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