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
2022-02-22刘丽娟
刘丽娟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经济法课程开设现状来看,无论在课程价值聚焦、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德育培育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认为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建设,需要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力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经济法 思政元素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203-02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与思政课程处于二元平行状态。思政课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专业课程重视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注重实操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追求对学生“传道、授业”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其“解惑”的价值,从而将教书与育人功能人为割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同时,应当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全方位育人,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一线任课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实际行动来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本文从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现状入手,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经济法融入思政元素建设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三年,以“经济法课程思政”关键词在知网、万方中进行搜索,相关研究文章10篇左右,现有科研成果多是从创新高校课程教育模式层面进行论证。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还没有先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课程价值聚焦
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中没有专门进行思政理念和思政目标的设置,没有对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挖掘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吸引力不够,很难找到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适用和操作方法。经济法缺乏課程思政价值聚焦,对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挑战很大。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能力课程,注重讲解经济法基础理论和各类市场主体法律,是在校学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用书,不包含专门的思政内容,实践教学中也缺乏课程价值聚焦方向。
(二)缺乏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
经济法课程除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要用好课程思政这个实践平台。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忽视课堂之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经济法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做到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连接起来。除此之外,单纯的理论教学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课程展示平台,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将思政元素和法律实践有机结合,不符合高职院校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实现课程思政实效化。
(三)缺乏对任课教师常态化的德育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想觉悟的路径不畅
目前,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主要由法学类教师或者其他财管类教师担任。各高校也受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缺乏常态化的德育培训机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学队伍的构建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忽视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政治信仰等德育能力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准定位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活化课程思政主题。教师在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除了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德育能力,更应该自动自觉加强思政意识的培养,提高敏锐度,把握贴近教学目标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使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如盐入味。
二、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建设路径
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是各高职院校都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专业课程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将专业经济法律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了解国情、了解法律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法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制度,同时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引导,做有情怀的专业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建设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点
经济法作为高职院校财经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经济法律意识,具有“课程思政”的天然教育优势。课程思政建设要始终做到,挖掘课程内在价值模式和隐藏的文化基因,把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将其转化为生动育人的教学载体,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引起学生情感认知,达到共鸣。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点,高职院校要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必须做到以专业知识为框架在适当内容中引入思政元素,而且思政内容的选取要有技巧,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的转变。
(二)不断提升专业任课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素养
想要更好地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学习最新的政治理论丰富自己,对学生起正向引导作用。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绝非是浮于表面的僵硬植入,也杜绝脱离专业课程的空洞说教。课程思政的实施打破了专业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新尝试。课程思政教育最终的评判标准是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理想信念的转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上述价值观与本门课程巧妙关联起来,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教师教书和育人、育智、育德同步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经济法课程思政德法兼修的教学目的。
(三)实现经济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完美结合,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第一课堂是专业理论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大部分高职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第一阵地的思政建设,但在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教学中,真实的教学情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思想根源更易发生变化。经济法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自身实际需求,组建一支包括两到三名法学教授、一名思政教授、两名律师和两名企业导师在内的跨行业多学科教学团队。经济法课程思政实施时,需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实效。第一课堂中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通过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意识把思政元素投射到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实现第一课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任务。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举办经济法律主题讲座、模拟法庭和观看法制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邀请律师和企业导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经济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才能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三、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改革,必须对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大多集中在财经金融、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这些专业与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差异较大,因此,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改革不能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目标管理。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时,应当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科学合理地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元素,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多元化的整合型课程内容体系。加强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的设计,在课程教学顶层设计上把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专业技能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在课程教学中嵌入价值引领内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打造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思政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律师进行常态化教学,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团队中以专业授课教师为主导,企业导师和律师为辅助的多学科教学队伍。同时教学团队中必须包含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负责深入挖掘经济法课程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实守信、自由平等、法制意识等思政元素,结合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活动,把经济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
(三)积极发挥学生在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是提升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不是任课教师的独角戏,不能简单枯燥地把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生拉硬套在一起,必须始终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创造和创新,把思想政治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中,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经济法律知识,又可以感受到法律的正义价值,逐步培养其法律信仰,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 生活中践行,真正起到思想引领行动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主要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力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目前各高职院校对经济法课程内容进行的思政改革都处于尝试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在具体建设路径上的探讨上还有待深入,方法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论证,但无论何如,通过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改革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素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法律意识,实现法学教育和思政育人的协调效应。
[基金项目:2020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XJJG08。]
参考文献:
[1] 聂玉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实践.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 王开宇.财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
[3] 宗楠.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林区教学,2020(6)
[4] 范伟丽.思政元素融于经济法课程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3)
[5] 李小侠.经济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应用.高教论坛,2020(9)
[6] 陈韶君.财管类专业《经济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9)
[7] 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高教学刊,2019(2)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