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琵琶作品《十面埋伏》演奏技巧与情绪表现

2022-02-22赵玥

学习与科普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演奏琵琶

赵玥

摘要:《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传统乐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它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创作而出的琵琶独奏曲,生动的描绘了楚汉争霸的战争场景。本文阐述了琵琶曲《十面埋伏》创作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了《十面埋伏》演奏中的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变化。

关键词:琵琶;《十面埋伏》;演奏;艺术表现

琵琶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弹拨乐之王”,其名“琵”、“琶”也是根据乐器的右手基本指法“弹”、“挑”而来。右手食指由内向外弹出为“琵”,大指由外向内转动小关节挑回为“琶”。《十面埋伏》这首乐曲集中了传统琵琶乐曲中最多的演奏技巧、及指法,使其技巧性在传统乐曲中达到一定高度,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一曲《十面》,浩气长存,流传千年至今,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们对音乐作品不断变换的欣赏水平和理解创作而不断流传改编,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古典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战争的激烈战况,让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古战场画面,成为了琵琶响彻古今的代表作之一。

一、《十面埋伏》乐曲背景由来

《十面埋伏》是由明末具有“汤琵琶”之称的汤应曾创作的《楚汉》演变而来。该乐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描写了公元前202 年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战斗场面,刘邦最终以十面埋伏的战略部署结束了这场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之争,建立了西汉王朝。在明末清初的王猷定所著的《汤琵琶传》中曾这样描写了汤应曾先生弹奏《楚汉》的情节:“《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像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琵琶的流派众多,不同流派对《十面埋伏》的篇幅长短、段落总数、段落小标题、乐曲结构以及演奏处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而现如今我们最常听见的《十面埋伏》版本是为当代琵琶演奏大家刘德海老师,根据汪派卫仲乐演奏曲谱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全曲共分为[列营]、[擂鼓]、[走队]、[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呐喊]、[追击]九段。这九段是刘德海老师根据听众的需求,从实际的演出效果出发改编而成,它既保留了琵琶的传统演奏精髓,又结合了新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语言,以现代人们审美总体认识而创新整理成的,被称为新派《十面埋伏》

整首乐曲可分为三大部分:战前准备、殊死决战以及乘胜追击。

二、《十面埋伏》指法技巧的运用与情感分析

传统琵琶乐曲按照乐曲风格和表现手法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型。文曲旋律悠扬舒畅,通过左手推、拉、吟、揉等演奏方法叙述自然风光。而武曲则强调韵律感,多用来描绘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通过利用右手大篇幅的“扫拂”、“满轮”以及“绞线”等演奏技法,模拟战争的惊心动魄,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和写实性。《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的经典之作,它又名《淮阴平楚》,与《春江花月夜》并称为琵琶古曲“一文一武”的代表乐曲。其中琵琶武曲又可分为武板和武套两种,本曲是一首“武套”作品,采用了我国传统大型套曲的结构,每段都分别冠以概括性很强的小标题

(一)战前准备的艺术表现——战鼓雷鸣,调兵遣将

该部分由[列营]、[擂鼓]、[走队]、[排阵]四段组成。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旋律由疏到密,节奏自由,运用“半拂轮”和”扫拂“两种演奏技法先声夺人、振奋人心,模拟战鼓声来拉开楚汉争霸的序幕。开头的半拂轮出来时需干净利落,声音刚劲明亮,演奏时需把力量集中在右手指尖,声音具有爆发性。呈现出荒芜的原野上将士们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夕,气势恢宏,着重表现威武的汉军阵容。演奏时需要注意重音以及节奏情感上渐强渐弱和强弱对比的处理。

[擂鼓]这段运用右手紧密的同时双弹挑三四弦,模拟号角和战鼓交替声,描绘了将士们在听到号角声,纷纷从营帐中出来列队集合,在战争前夕振奋军心 。

[走队]是全曲旋律性较强,气息悠长又稳健庄重的的段落。该段用长轮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调,旋律悠扬舒畅。刻画了纪律森严的军队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行的行军画面。此段是全曲最为平静的一段,意在为后面的战争埋下伏笔,也通过悠扬的旋律使听众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

[排阵]这段节奏较为整齐单一,但节奏性较强,音调跳跃富有弹性。主要运用“摭分”、“摭分剔”以及“凤点头”的演奏技法,“摭分”由慢渐强,运用手指指腹与指甲的音色连续交替对比,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们步伐矫健的形象。旋律总体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得情绪步步紧逼,为过渡到激战场景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殊死决战的艺术表现——埋伏四起,刀枪相击

该部分由[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组成。

[埋伏]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利用一張一弛的节奏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该段旋律在每句的开始部分都做由慢渐快的速度处理,长音大都运用了“长轮”的演奏技法,体现战争双方相互算计的情形,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怖的气氛,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逼近楚军的阴森感。

[鸡鸣山小战] 利用 “刹弦”奏法,用左手指甲抵住琴弦的声音模拟双方在交手时刀枪相击、矛盾相撞之声,形象地描绘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此外,这一段中多变的节拍,连续无间歇的节奏以及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上的先递升后递降的乐句处理,使得情绪变化更加跌宕起伏。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情绪推到了巅峰,运用“夹扫”、“滚奏”、“轮指”等多种技巧手法,将箫声、炮声、楚歌声和马蹄声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百万雄兵席卷之势。两军的战争到此已达高潮,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以获解决。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的模拟较为出色,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项王败阵的艺术表现——四面楚歌,乘胜追击

原本的乐曲第三部分是由五个段落构成,前两段描绘项王战败后被汉军追击至乌江自刎,旋律悲壮凄惨,后三段描写了汉军得胜归来的胜利姿态。但在现今绝大多数的琵琶作品当中,都被艺术家删减而去。在刘德海老师结合各大流派,取众家所长,重新整理编辑过后的《十面埋伏》是我们现如今最常听到以及演奏的版本,其中删减了后三小段描写“汉军奏凯”的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乐曲整体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呐喊]使用了“绞弦”、“双轮”,以及快而大的“吟”“挽”“推”等指法,表现两军交战时的激烈场景,后又同时用了“并”、“滚”、“挽”、“吟”两条琴弦,长轮、长滚等技法,其中以快而大的“吟”双弦效果更为突出,犹如暴风雨般席卷而来,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模拟战争的惨烈。

[追击]是战争的尾声部分,也是整首乐曲的结尾段落。该段节奏性强,运用在一、四弦上的“凤点头”指法来模拟马蹄声,旋律由弱渐强,由远及近,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未果,战败后随残兵被汉军追击至乌江。结尾处四弦猛“划”后断然急刹、音乐嘎然而已,项王自刎。

三、学习《十面埋伏》演奏实践体会

《十面埋伏》作为琵琶考级教材中十级的必弹曲目,实则是由业余走向专业的一个跨度。着重在于右手的演奏技巧——速度、力度、耐力与左右手指法的结合。全曲的引子部分要结合气息,用气息带动音乐,在演奏第一声战鼓出来时,先深呼吸再“轮拂”,要含蓄有力,需运用欲强先弱、欲放先收的表现手法,“轮”在演奏中一带而过,重在轮后的那个“拂”上。出声时要干脆利落,使音色更加具有弹性,铿锵有力。整个乐曲的开头部分以及高潮和结尾大量运用了“扫拂”,在琵琶演奏中“扫拂”这一演奏技法是最能描绘激昂壮阔的场景的指法。整个右手大臂自然放松,小臂夹紧,利用手腕带动强有力的“扫拂”,这里的“扫拂”使用“急扫”右手力量全部集中在指尖与琴弦接触的那个点上,由密集连续的点构成片状音响的核心技巧,它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响形态,它将琵琶的“金石之声发挥到了极致。随后,节奏逐渐紧密的“拉弦”和“泛音”又立刻给观众带来慌乱紧张的情绪,这段右手“弹挑”时指力需加重,让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到战争的一触即发。“轮指”贯穿全曲,其中[走队]一段的“挑轮”在演奏时需突出大指“挑”四弦的节奏性,以及挑弦力度。“凤点头”是一种精湛的传统表现手法,多用于琵琶武曲当中,在演奏时需要做到腕力与臂力的有机结合,在食指与大指触弦过程中,宜半指半肉、犹如藕断丝连。[小战]段落的煞弦一开始力度不能太重,左手食指指甲轻抵二弦,音色应当清脆明亮,具有金属质感,力度由弱加强推动乐曲的情绪起伏。在乐曲高潮的[呐喊]一段中,右手的夹扫、双飞,结合左手的推拉、揉弦以及绞弦,一切的技法都只为曲情服务,如果没能正确的演奏推拉弦的指法,就只能听到不相仿的滑音效果,在层次上也会有所差强人意。左手双弦上强有力的推拉音以及揉弦给原本战争激烈的场景带来一丝凄凉。在“双飞”的指法运用上,四三拍的节奏与规律的快速双弹双挑,重音在每拍的第一个音上,加强了追击的急切情景。本首乐曲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較高难度的技巧,结合左右手的相互配合,根据乐曲所描绘的剧情发展,在音乐上做不同的情绪处理。需要演奏者在音色、力度方面严格把控。乐曲运用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描绘了从战前准备的气势恢宏到战争时的激烈,最后到战争结束,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

四、总结

《十面埋伏》是一代又一代琵琶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虽然是首武曲,但兼含刚柔,不管是在内容上、技巧上、还是艺术表现方面,它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在欣赏学习演奏这首乐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音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情绪表达这三方面入手,注重指法技巧的练习和肢体语言的表现,结合乐曲强弱对比以及呼吸节奏的处理,才能更好的表现这首经典之作的魅力,进而演奏出较为完美的琵琶作品。

参考文献:

[1]陆繁编著.中国传统名曲欣赏(截图已上传科星球)[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8):191-196.

[2]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1):63-65.

[3]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4-38.

[4]孙丽伟.《十面埋伏》的流派比较[J].中国音乐,1995(3):1-5.

[5]闫芳.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演奏特点[J].乐器,2011(6):48.

[6]修金堂、子建编著.音乐名作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8):128-129.

[7]张唯佳主编.《音乐鉴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88-91.

[8]候云彩.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方法探析[J].文史艺术,2014(1):99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演奏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