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教育下的园本课程构建与探索
2022-02-22荆钰
荆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
一、引言
城乡各类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改善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幼儿园可以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对其实际状况进行创设和利用,环境资源对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园工作者充分地利用幼儿生态,挖掘自然和社会文化等资源,将幼儿园布置成一个自然、和谐、生态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与环境共生,使幼儿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家乡的意识,启蒙幼儿的思想。
二、自然生态园本课程要设立在自然基础之上
自然和社会是幼儿教师教学的活教材。幼儿教学资源不仅包含在学校内部环境里,还来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态环境的教学资源更符合幼儿的启蒙和成长,利于使幼儿走入到自然中,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感受与自然共生的快乐。自然生态下的课程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都属于活教材,是构建生态化的基础。第二,这种教学符合幼儿的好奇、爱玩、爱探索的天性。第三,自然环境给予幼儿探索场所。第四,教学方式自然化,满足幼儿的兴趣。
三、自然生态教育下的园本课堂构建方法
(一)改造成自然化的教学环境
幼儿在玩几种布偶或者机械类的玩具时,思维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生活吃饭,穿衣等活动中。玩具会局限幼儿的想象力。自然的环境可以给幼儿一些拓展思维的空间,让幼儿幻想更多新游戏,启发幼儿的潜能。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需要依赖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很多扮演类的游戏,促进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幼儿能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适当的指引,比如询问幼儿们“想要做什么游戏?有没有更好玩的活动?”等,启发幼儿思考。幼儿园可以给学校设立起草坡、沙地、竹林等自然环境,设置滑梯、树屋等设施,给沙地旁放置一些塑料铲子、小水桶、管道,木积、塑料草地片等,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玩具的使用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将幼儿园室内环境放置一些盆栽、竹林背景的墙壁,再在墙壁上贴一些小兔、小猴等,使得教室里看起来像是一个森林,给幼儿在教室里设置一些自然活动区,让幼儿可以在活动区自由的玩耍。
(一)幼儿生态环境创设——注入情景性
幼儿园创建灵巧的、富有生机的生态场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出的感觉,引发幼儿情感共鸣。比如,幼儿园可以借助闲置的区域,将生态理念和环境元素融入环境中,选择和自然颜色接近的颜色作为主题色,在门口和客厅部分布置一些花花草草,用绿色带将门和过道之间的空白墙壁进行装饰,在门口放置一些具有生态材质的校牌、班牌、柜子、桌子、椅子、大型盆栽、床等物品,让幼儿具有自然情景中感受生态气息。教师可以在走廊旁的桌子上放置一些家乡特点的食物,让幼儿品味家乡特色的同时联想到生态自然的惬意和自由。
(二)幼儿生态环境创设——渗入标识性
教师要培养幼儿生态意识,教给幼儿一些生态文化和保护生態的做法,培养幼儿的生态习惯和生态道德,使幼儿在“生态”环境中与自然共生,教育幼儿简单的生态知识,萌发幼儿的生态意识,利用标识性的环境创设为幼儿的生态思维做“支架”。教师可以在楼道设立一些主题墙,在墙上创设“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环境日”“地球日”等十个环保节日的图文主题,让幼儿对这些环保类的节日熟练掌握,让幼儿了解人类和生态共生才能生存的原因。教师对于垃圾分类问题,给幼儿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将垃圾分类箱放在很显眼的地方,在垃圾箱旁边挂上一个用图画表达的分类牌,给幼儿提醒,使幼儿养成分类的好习惯。
(二)拓展教学培训,提高课程开发力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大力支撑,通过学校教研组和培训提升教师们的自然教学方法和实施能力。教研活动组先促进教师对自然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让教师们在授课前先具备自然教学的理念和素养,包括对自然生态、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等的认识。在自然教育实施时,教师需要将教研活动场所放置在教室外,让教师自身感受自然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使教师感知自然教育的要素、方法和特征。其次,教研组对教师们对自然生态教育的园本课程进行培训,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外送、内培、自学等研究活动,让骨干教师对组织自然户外游戏进行观摩和研究,邀请教师参与自然教学培训方案的活动,提升教师自然生态教育下的课程观。
结语
自然生态建设的园本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影响很大。幼儿园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教学环境具有生态气息。幼儿园利用室外环境设立一些沙地、草坡等设施,并提供玩具,使幼儿感受自然生态背景的教育方式,使学校的走廊、过道等场所得到利用。教师可以建立生态墙等,给幼儿科普一些生态知识,提升幼儿的对生态的好奇心理。同时,幼儿园也要重视对教师自然生态教育意识的培训,使教师建立起自然生态课程观,让自然生态建设教育更好的落实在幼儿课程中。
参考文献
[1]王丽霞.“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田园课程的探索[J].情感读本,2019:39-39.
[2]李颖超.“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