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022-02-22申小军
申小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体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6-
引言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其中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的学习,从而有效改善目前的局面,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要求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铺垫,实现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值较小,分数较小,因此部分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程,对历史课程的教学也不感兴趣,导致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积极参与度也不高。二是由于传统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往往以读课本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这无疑降低了历史课的历史味。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足导致教学模式的创新比较困难,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三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缺乏,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达不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运用史料结合法,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史料结合法,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搜集历史资料,这个过程也对学生的探索和认知的提高做好了铺垫,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只有具备了探究历史的能力,才能获得历史学习的本质,培养核心素养。因此在史料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使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搜集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探究历史发生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其中发生的变化。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帮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探究历史、发现历史的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铺垫,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2]。
2.适应历史教师角色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時代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很多,无需经过历史老师的训练,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角色转换,即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翻转,把知识传承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历史教师不再需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信息,必须依靠自身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对历史的宏观理解,熟悉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教会学生结合历史信息、从网上检索信息和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历史原貌的完整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必须独立创作动画、音频、视频和教育资源,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和评价能力,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进步。
3.立足现实,回归历史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教学必须回归历史,关注现实,放眼未来。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从历史中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从理论的角度理解和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观察社会现象,关注现实。历史是从过去到现在所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动脉,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散发出历史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历史不应成为初中入学考试的工具,它应该是提高学生研究历史和思维能力的材料。历史教师必须用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将活生生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历史味,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3]。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改的压力,初中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历史味,促进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史料结合法,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适应历史教师角色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立足现实,回归历史等措施,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
[2]施文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138.
[3]张帆.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文理导航, 2018, 000(004):P.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