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探讨
2022-02-22张有新
张有新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加强对时事热点与教学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开展,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本文就先了解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具体融合对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事热点;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对策
因为高中地理学习内容较为枯燥,所以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时事热点作为学生关注的内容,教师就就可以将时事热点和高中地理有效融合,进而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从而来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
1.缺少关注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生活出现大量的娱乐活动,学生对于娱乐相关信息更加感兴趣,而缺少对时事热点的关注[1]。而且,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紧,所以学生的压力较大,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时事热点不正确,那么就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关注,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地理知识。
2.使用率低
在高中阶段学生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课程时间来合理分配,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能够节约时间,就没有将时事热点应用其中。与此同时,因为时事热点具有真实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整理和利用上,可能会影响时事热点的时效性,导致不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作用,影响教学顺利进行。
二、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策
1.合理收集热点新闻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的方法来将时事热点导入到其中,通过这样的方法与教学内容更好结合,从而来明确课堂主题,能够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合理选择案例,保证学生的思维逻辑正确,通过利用时事热点来引出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时事热点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好思考。教师要能够注重时事热点的针对性,合理的选择,并且有效的调整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对时事热点有效关注,从中发现地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创新引入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热点,则是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能够有效的迎合时代发展来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时事热点更加感兴趣[2]。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入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控制,保证不会影响到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时事热点的基础上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地球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播放历年来环境变化新闻和视频,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历程。而教师在这其中则是要能够有效的控制视频长度,避免因为视频过长,而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视频上,没有重视教学内容。
3.开展讨论课堂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也能够更好的积累,让学生对时事热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来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时事热点,并且按照小组的方法来完成,有效的分配任务,让学生能够从中更好的获取时事热点。在小组获取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内容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兴趣。比如,针对某一地区的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来收集知识,在学生按照小组分享完,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案例加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能够思考,带领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4.开展实践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积极结合,在时事热点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和世界水日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是自愿管理下来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对不同家庭的实际水资源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感受到不同的用水方法,还能够加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从而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针对地理知识有效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总而言之,因为高中地理中所涉及到的知識较多,而且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合理的应用时事热点,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地理知识,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有效的收集时事热点,并以此为基础来让学生能够课堂讨论,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明振. 浅谈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J]. 天津教育, 2021(19):2.
[2] 朱红蕊. 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研究[J]. 科学咨询, 202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