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时事相结合
2016-03-25蔡文英
蔡文英
摘 要: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具体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素材如时事新闻、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等成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及时事新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时事热点 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中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身边新鲜的刺激。如果在《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其身边容易获得的资源,将《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多的时事、热点,如果全部引入教学,肯定就不切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时事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1.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如2015年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等;2.带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碳生活等;3.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社会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如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习马会等。4.科技、人文和国际重大事件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马航事件,联合国气候大会等。5.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问题,如区域发展,南海问题。
时事热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呢?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时政事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跨越时空的深沉思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每一年都会在所教班级播放“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经常被感动得流泪。如果只停留在看还不行,观看完后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说说最受感动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一句话,学生往往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所感动并得到启发。这些真实实例与教师的纯理论教育对比,对学生的影响很直接和深刻。这些真实实例与教师的理论教育对比,对学生的影响来得直接和深刻,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二、让学生亲自着手收集时事热点
由于初中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多收听一些新闻,课余时间浏览我国主要的新闻网站,鼓励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法制教育》等电视节目。比如说在思想品德课的前五分钟里,我设置一个“时事我来讲”的课堂环节,每周两三次在班上轮流一位学生主讲,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小组一位学生为代表将搜集到的时事新闻进行演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每节课只安排一位学生,学生轮流上台,一学期下来,学生都能有机会主讲。学生很有兴趣,都盼望上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享受,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既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久而久之,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大有益处。
三、将时事热点带进课堂教学
利用时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如何用它创设良好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我讲到环境的主题时,先让学生观看我课前准备的视频,央视主持人柴静的《穹顶之下》,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时事导入课堂。这一做法,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对尽快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运用情境,找准时事热点与教学结合的切入点。把时事灵活地“嫁接”到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生活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
马克思说:“实践是生活的源泉。”重大新闻都能唤起学生的使命感,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兴衰;挖掘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学起来倍感轻松。如:我在讲授《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生态文明》时,选取课本案例“21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白环境的重要性,但这种例子毕竟离学生生活有些远,学生不好理解。在教学中我又选取了“2015年深圳市环境质量提升十大重点任务”中茅洲河成为首要治理对象的内容,用大屏幕展示茅洲河受污染的图片和文字,学生瞠目结舌,感染力强。接着我提问:作为深圳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行动保护母亲河呢?课堂中把这一时事引入教学,由于事件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讨论热烈,分析透彻,而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思想品德课课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从而使其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014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