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构建
——基于2017-2022年全国卷命题观察
2022-02-21涂韶华
涂韶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1]因此,统整高考作文命题教学内容,构建高考作文命题讲评教学的支架,切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水平,进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养成。
一、高考作文材料的“语文本体”概观
2017-202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具体如下。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通过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当下由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美丽乡村等共同构成的多样而立体的新时代中国;全国卷Ⅱ作文材料由六个“化育后世”的中华名句组成,指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展示名句的内在生命力——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人格修养等;全国卷Ⅲ作文命题以副标题的形式给出“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去认识高考、评价高考,表达对教育理念、高考价值、人生奋斗等主题的思考。2018年,全国卷Ⅰ命题材料给出了从2000年到2035年七个不同时间点的大事,表现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全国卷Ⅱ作文材料选用逻辑学中“幸存者偏差”案例,指向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惯性-逆向思维、部分-全局观念、现象-本质透视、从众-批判思考等;全国卷Ⅲ将“三条标语口号”作为审题立意的材料,每条标语口号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旨在表现对改革开放、和谐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的思考。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展示了劳动思想的历史,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引导青少年自觉弘扬劳动精神;全国卷Ⅱ材料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命题立足“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观照我国从落后走向强大的艰难历史,将个人成长与民族、社会、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全国卷Ⅲ采用了漫画类材料,让学生联系真实的学习生活情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感受师生情谊,思考教育方式。2020年,全国卷Ⅰ取材于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三个历史人物故事,在品评历史人物过程中,关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全国卷Ⅱ写作主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引导青年对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全球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全国卷Ⅲ命题从“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出发,引导对自己的观照、对自己的审视、对自己的反思。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以“可为”“有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时代特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全国乙卷作文材料“追求理想”,引起青年对个人理想、成长心路等问题的思考。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为材料,以“创新”为主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全国乙卷作文以北京“双奥”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弘扬北京奥运精神,并将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
作文命题材料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1.培植家国情怀。在“立德树人”原则指引下,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家国情怀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显著特点。2.传承中华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重要范畴,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考作文命题,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3.突出理性思辨。高考作文命题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选择一个角度”就是基于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写出认识深刻、表达严谨、结构清晰、语言精彩的文章。4.关注生活阅历。作文命题关注新时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指向学生切实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人生成长的思考,在表达中体会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新青年一代历史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高考评价”观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写作的学习要求提出:“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2]我们以2017-2022年全国卷作文阅读命题为参照,来梳理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考查:
年份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卷例课标甲课标乙课标甲课标乙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材料类型文学材料时政热点时政热点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时政热点哲理材料社会生活时政热点学习生活时政热点历史故事时代标语时政热点名言名句学习生活题干形式材料+要求材料+要求材料+要求材料+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要求材料+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任务驱动+要求材料+要求文体要求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发言稿自选文体自选文体演讲稿演讲稿、信、读后感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文体测试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功能:为什么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内容: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命题思路: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可以看出,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以现实生活、人文语段、宏观历史等“材料”附加“任务驱动”和“要求”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身心成长特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命题主题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素养,凸显时代主题,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符合新课程标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的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情感、思维和观点”[4]的要求。
三、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
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是高考评价体系对写作能力的终极考查。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在讲评教学实践中,将作文命题文本材料形式与写作要求进行统整,以作文命题路径为原点进行射线式统整成“链”,即“定点成链”。这样可以形成高考作文命题6个维度的“教学链”:“意义解构、主体在场、语文取向、情理共生、写作智慧、发展素养。”[5]这些维度的作文讲评教学,对作文材料内容与命题角度的内隐性(语文知识的文字呈现方式)、作文材料主题理解与表达的深刻性(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致)、作文命题测试方式与育人功能的指向性(学业水平质量的呈现与学生发展素养的要求)等三个层面作深入分析,具有逻辑组合完整的体系结构,为讲评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教学链”的构建,增强了作文命题材料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学生作文能力的贯通性,进而可促进学生认知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及基本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2017年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2018年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2019年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2020年课标Ⅰ√课标Ⅱ√课标Ⅲ√2021年课标甲√课标乙√2022年课标甲√课标乙√教学链命题路径1.意义解构2.主体在场3.语文取向4.情理共生5.写作智慧6.发展素养类题链1.记叙文体知识及写作思维。2.议论文体知识及写作思维。3.应用文体知识及写作思维。
四、“问题驱动”: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支架的构建
高考作文命题讲评教学应该建构一个以语文素养为目标、以问题为内驱、以写作能力为核心、以结构化分层为指向的“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支架”:
问题设置关键语句材料的对象是谁?写了什么?材料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作能力文体特征、文本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意图
材料重要的字词句有哪些?这用了怎样的技巧?有何深意?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及理由。如果我是命题人,我命题的出发点是什么?这则命题材料给我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关键语句、领会主题审视主题、提出见解换位思考、思辨选择关照生活、自我反思
从教学评价视角看,问题的编制是教学支架的“指向”——作为高考作文命题讲评教学纲领性的表述和程序教学的基准的整合。通过提取问题关键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前者重在教学内容(选择的素材或问题对象是什么?)与目标(预设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水平)的确定,后者重在教学实施(如何将命题的语境转化为写作教学的生活情境?)和评价(怎样通过高考评价体系来界定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能力水平?)的过程。高考作文讲评教学以六个“问题”为教学支架,涵盖命题材料的内容选择与意义生成、写作主题情感与表现方式等文本情境要素,驱动学生获得命题材料整体性的认识,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序列化写作的逻辑路线,并通过深入思考和切身参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的支架。
五、讲评过程: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设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研发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的高考作文命题统整讲评“教学链”(如图):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点2017-2022年全国卷作文命题语言运用与建构: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写作,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思维发展与提升:立足于作文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写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品质和高雅的艺术追求。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1.厘清各种文体特征2.把握写作主要过程3.掌握写作思维逻辑4.把握写作表达技巧5.创生材料教学价值
教学链课时安排自学清单1.“意义解构”知识建构与“人文底蕴”素养生成2.“主体在场”知识建构与“健康生活”素养生成3.“语文取向”知识建构与“实践创新”素养生成4.“情理共生”知识建构与“学会学习”素养生成5.“写作智慧”知识建构与“科学精神”素养生成6.“发展素养”知识建构与“责任担当”素养生成6课时1.整体感知材料,多层面、多角度把握材料内容。2.把握材料表述的技巧特征,比如文体特征、修辞手法、视角分类等。3.阅读命题的题干,将题干按材料,任务驱动(提示)、要求等进行划分。4.确定作文立意,搜集素材。5.注意作文的谋篇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作文结构。6.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
下面是高考作文讲评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主题:“意义解构”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22年全国甲卷
材料素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
教学引导①:“人文底蕴”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主要是指“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6]。“学科素养”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人文底蕴”必定是高考作文命题指向的范畴之一。
任务驱动①: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命题,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厘清写作的对象,进而确定写作角度与观点。
教师延伸①:对命题材料的“意义解构”过程是指“将作文材料表象化的内容进行深层的‘解构’性解读,以达到作文命题生成的‘意义’主题”[7]。意义解构的方法主要有:一、抓住关键语句(材料中评议性的语句)。二、把握命题倾向(明辨材料褒贬情感)。三、辨明材料关系(运用辩证思维,抓住材料内在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四、运用多向思维(从不同层面、角度挖掘材料的信息)等。
教师明确①:2022年全国甲卷中清客受到贾政的反驳是因为题额“翼然”不切实际,这是因为众人犯了引述陈词而泥古失实的毛病,这实质上是照搬抄袭与投机取巧的行为;相反,宝玉提出“沁芳”赢得贾政暗许,“沁芳”二字实写桥亭却不落俗套、用语独到而意境深远,“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实则明白学以致用之理,懂得创新之道。总之,无论是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还是根据情境独创,必须要做到恰如其分,新颖文雅,符合实际需要。作文命题取材经典名著,直接而鲜明地关注教材(课文相关)与课程标准(整本书的阅读),启发考生把学习内容融入生活,做到放眼现实,思考生活,从而揭示命题材料所体现的生活真谛。同时,作文命题“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就是在思维和语言上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写作的过程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念。
教师延伸②:①命题取向:作文命题一般是比较典型的体现人文情怀的材料,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知识、思想与方法,关注学生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表现艺术表达、创意表现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②写作切入:写作时,首先明确命题材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等,可从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时代之间多重辨证关系上立意,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评述人文底蕴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影响。
第二课时:教学主题:“主体在场”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20年全国卷Ⅲ,2021年全国甲卷
材料素养: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
教学引导①:“健康生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主要表现为“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和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特征”[8]。“健康生活素养”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过程中的关键品质,指向学生“主体”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的素质。
任务驱动①:阅读2020年全国卷Ⅲ、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命题,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重点把握写作任务在写作情境、内容、主题和文体等方面的限制。
教师明确①:2020年全国卷Ⅲ作文材料提供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情境,体现了写作主体在场,即要求“你”以“高中毕业”的学生身份写信与新入学者“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作过程要富有表达交流情感性,写作主题即分享“你”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与思考。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设置了“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的情境,第一人称“我们”,既凸显了写作主体的“在场性”,也拉近了当代青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距离,促使考生思考自身成长与发展问题,思考“可为”与“有为”,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的未来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教师延伸①:高考作文命题重在表现学生与命题材料以“学生-命题者”形式直接交流,或通过应用性文本(演讲稿、书信等)暗示学生以“特定身份-对象”特定方式进行交流,即“主体在场”——设定写作者(考生)特定的写作情境:“把写作主体与这个文本指向的事件或现象的时间场域给予了共时(不管发生在何时,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场(不管发生在何地)、共鸣、(基于材料阐明观点、立场)的命题意图,这正是写作主体在场的超越性体现。”[9]
教师延伸②:①命题取向:人文性和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命题从精神层面引领学生关注阅读,感悟生活,关注细节,启发学生观察社会,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
②写作切入:写作时,立足于“我”的成长现实,可以阐述对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精神的培养过程,也可以是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根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等。
第三课时:教学主题:“语文取向”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19年全国卷Ⅰ
材料素养: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
教学引导①:“实践创新”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是指“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10]。这也就决定了其成为高考作文命题指向的范畴。
任务驱动①:阅读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命题,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确定写作的对象与文体,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文体知识的运用。
教师明确①: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写作设置情境暗示了“写作身份”即“你”是复兴中学的学生;“写作对象”即复兴中学同学及老师;“写作主题”即“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作文体”即“演讲稿”,写作过程中既要体现演讲稿的格式,还要注重演讲稿的针对性、整体性、鼓动性等特点。
教师延伸②:①命题取向:命题立足引导考生对劳动、问题、技术形成深入理性、积极正面的认知,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
②写作切入:(1)正确把握和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2)对劳动实践、问题解决、技能养成做出正面积极客观的理解和评价。(3)注意写作任务,明确文体,表达观点。
第四课时:教学主题:“情理共生”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17年全国卷Ⅲ
材料素养: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
教学引导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11]。
任务驱动①:阅读2017年全国卷Ⅲ作文命题,确定写作角度与观点。或是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性思考,或是站在国家教育的高度,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教师延伸①:①命题取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审视自身的学习状态,根据不同的学习生活情境,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
②写作切入:首先,要结合材料内涵,关注自身的学习情况;其次,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对当下社会生活做出理性的思考;最后,明确观点,就事论事,析理明情。
第五课时:教学主题:“写作智慧”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18年全国卷Ⅱ
材料素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
教学引导①:“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12]。
任务驱动①:阅读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命题,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厘清写作的对象,进而确定写作角度与观点。
教师延伸①:所谓“写作智慧”,研究者一般认为就是写作者在为了完成目标的写作过程中心理机制、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特殊活动。培育写作智慧的过程:一、意识写作。(由写作者意识支配,根据自身的写作经验,完成对写作对象的思考,明确写作意向等。)二、口头写作。(由写作者思维驱动语言,表述对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写作过程。)三、书面写作。(由语言文字驱动思维进行写作,将自己的思考所得文本化。)
教师明确①: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材料截取“幸存者偏差”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地看问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逆向思维分析社会现象等。
教师延伸②:①命题取向: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写作切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同时,要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第六课时:教学主题:“语文素养”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内容:2021、2022年全国乙卷
材料素养: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教学引导①:“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13]。
任务驱动①:阅读2021、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命题,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厘清写作的对象,进而确定写作角度与观点。
教师延伸①:“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角度:通过特定的交际情境,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写作过程中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审美体验、思想情感和态度立场,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在写作过程中,挖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圣人智者的崇高品德和个人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
教师明确①: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试题材料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别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多个层面对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进行了比较,充分展现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骄人成就,深刻诠释了北京奥运精神的丰富内涵,即“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等。写作主题是“跨越,再跨越”,“跨越”指向已经取得的卓越成就,“再跨越”则指向未来,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的高昂的姿态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
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材料先是指出古人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的观点进行说明。写作对象设置“当代青年”,要求写作的内容必须站在考生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在具体写作中,要突出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延伸②:①命题取向:责任担当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也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不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这些都是高考作文命题取材的重要内容。
②写作切入:首先要对命题材料的中心思想有准确的理解;其次要把握试题隐含的内容、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要求;最后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高考作文命题讲评教学以“命题路径”为教学链,以“问题”为驱动,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既构建了写作知识的体系化教学支架,又融合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情境,既统整了教学内容,又统整了学习方法,这必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注释: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2页,第33页,第1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1页。
[5]涂韶华:《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语文命题路径建构》,《教育评论》,2021年第6期,第98页。
[6][8][10][11][12][13]参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上海教育》,2016年第27期,第8页,第9页,第8页,第9页,第9页,第9页。
[7][9]涂韶华:《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作文命题路径初探》,《中学语文》,2020年第28期,第76页,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