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

2022-02-21肖春燕华禄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革命育人思政

肖春燕 华禄

将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推动一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及策略的过程。教师既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从革命传统作品的背景知识、内在含义、外在延伸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洞察为人处世的真谛,塑造其独立健康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一词,由“课程”与“思政”组合而成。“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有关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教材。“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现代公民。从短语结构来看,“思政”是中心语,“课程”则是修饰语。换言之,课程思政其实是指在学生所应学习的专业学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教育活动。

课程思政是在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指导之下的一种思政教育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其是思政课程的补充。它不同于以道德规范等作为主要学科知识,对学生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隐性的思政教育活动,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与思政课程一起成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双轮”。

二、部编本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统观

中国革命历史源远流长,“革命”这一核心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面对中国漫长的革命史,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对其内涵进行有效界定,不仅能帮助我们明确本文的探讨范围,还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研究。

温儒敏先生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特色的说明中指出,教材创新点之一在于选文标准的变化,除传统文化的篇目明显增加外,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里提到的“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是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广泛定义,即具有教育意义、爱国色彩相对鲜明丰富的作品,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也可以叫作革命传统课文。

从狭义上来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体现整个革命进程、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包括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述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及记载革命事迹的文章。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多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资源。

版本部编本教材必修上册/下册(13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17篇)篇目《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祝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包身工》《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阿Q正传(节选)》《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

必修一/二/三/四(8篇)《沁园春长沙》《雨巷》《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囚绿记》《祝福》《荷花淀》《拿来主义》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演讲与辩论等选修教材(17篇)《天狗》《无题》《贺新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新纪元》《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红旗谱》《红高粱》《茶馆》《毛泽东传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表1:部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编对比)

由上表可知,部编本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数量较之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虽然人教版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有25篇,但其中17篇均来自16本选修教材,5本必修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仅有8篇。反观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单必修和选择性必修5本教材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就有29篇。温儒敏先生也曾坦言:部编本教材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提高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所占之比例。篇目的增加就代表着革命内容更加丰富,革命精神更加多样,更多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被中学生们熟知;与此同时,更多的思政元素可以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综合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三、部编本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经过上述对部编本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分析,笔者将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学习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部编本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加强教师思政意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育人,课程思政的价值成效能否达到预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增强教师思政意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教学能力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增强政治意识

教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政治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对思政教育效果的优劣造成影响。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信仰,对教育事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灵魂的启迪;二是要时刻保持政治灵敏度和洞察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党的理论和历史的了解程度、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思辨程度、对国家发展建设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等,都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要有不断给自己“充电”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思政理论水平,能够理解并认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积极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教师需结合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高科技平台,认真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我们党不断更新的政治理念的理解。而这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起着重要影响。

2.加强道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这也是对教师自身道德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一个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之情的教师在教学《红烛》时,会将诗歌朗诵得炙热而坚定,尽管迷茫、矛盾,却依旧义无反顾,愿为祖国牺牲奉献。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会对中国在贫困恶劣的情况下,仅凭“小米加步枪”打下自己的江山,开创太平盛世而啧啧称赞,引导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教师的情感投入会化作无形的推力,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积极引导学生崇善、扬善、为善。

3.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和道德素养外,还要学会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和教育学生,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某种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清楚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避免政治理论的单纯灌输,保证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要不断更新时政知识,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相关文学理论,增强文学鉴赏能力,丰富自身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更好地针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最近发展区内谋求学生更大程度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备课时要多借鉴优秀课例,开拓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在课后要善于反思,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案进行再修改。总之,教师要通过自我研修、教学反思、参与教学培训、公开展示和向优秀教师请教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满足课程思政和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坚持立德树人,合理设定育人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表现的标准之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学科育人方向为导向,依据课程标准、文本特色和实际学情设定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确定学生成长的方向。

1.依据课程标准设定育人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2],是国家层面对语文教学实施最权威的指导,一线教师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模块指出,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外,要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由此可见,相比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将其放在首位。具体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要尤其重视作品中蕴含着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会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感受爱国精神,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拿来主义》一文为例,这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杂文,他针对当时“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现实,以反语讽刺、委婉劝谕、直接抨击等各种手法阐述个人观点。该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一个亮点,鲁迅先生综合运用了比喻、类比和对比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破立结合。充分挖掘出该课文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育人目标的实现最核心的还是学生的思想层面。在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自信,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4]。

当然,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慢慢培养与不断引导,因此教师在教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逐个笼统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来,注意语文素养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2.围绕作品特色选定育人内容

育人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的是教学的方向。而“用什么培养人”,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即育人内容,则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来灵活选择。育人内容是育人目标落实的有力抓手,正确选择育人内容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形成于“五四”运动之后,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族侵略、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过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过程,展现了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科学民主等精神,具有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等特征。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文体、语言特点、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等知识层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国家意志的导向下,结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特色,实现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教育的育人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文体入手,如在教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课文时,不能只注意到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标志,将教学内容设定为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悦上。这样极易将课堂的重点导向至革命历史的教育上,反而丢失了语文课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从演讲辞的文体特点——可以针对听众和场合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带有适当的情感等——入手,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文体意识。之后,再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相关史实,品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词句背后蕴含的真挚情感,体会革命历程的艰辛,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从而在革命成功的骄傲与喜悦的共鸣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除文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典型结构特点和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教学。这类作品往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对比、首尾呼应、直抒胸臆等写作手法来突出革命传统的主题。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委婉含蓄,对反动的“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竟至如此之下劣”进行公开的抨击和无情的斥责,又暗示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就会在沉默中被奴役而灭亡的真理,启示人们唯一的出路有且只有革命。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核心内容是革命精神与革命品质,而这通常又是通过记叙革命事件、塑造革命人物体现出来的。因此,面对写人叙事类文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学习其革命品质。如学习张秉贵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热情真诚地服务每一位顾客的精神,袁隆平的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尚品格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屠呦呦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热情与科学严谨的态度,等等。

3.依据学生情况调整育人方向

教与学从来不是分离的,新时代之下的教学绝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一线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学情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以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来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同样的文本放在不同的学段,或是不同认知水平的班级,就要有不同的目标设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听得懂,才能让其学有所得。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调整教学目标。教授的第一篇爱国主义作品的育人目标要与教授第五篇爱国主义作品有所区别,可以在育人方向上适当深化,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层面产生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创作年代与当今时代相隔较远,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较少,很难在感情体会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育人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教学《包身工》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一天工作、生活情况,还有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但基于学生兴趣,我们可以使教学目标更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将目标调整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三)灵活使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要呈现方式。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讲授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兴趣较低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就更应创新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远离新时代学生生活的年代,有巨大的时空需要跨越,这时情境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在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创设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布置更接地气的教学任务,让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完成阅读学习。如是,学生才能感同身受,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并自觉将其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

具体来看,高中语文阅读任务的教学情境可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5]。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向学生个体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为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体验丰富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等。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度较高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表达。例如在教授《祝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侦探,自行找出杀死祥林嫂的凶手。通过思考与交流,大家逐渐领悟到鲁镇上的所有人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他们都是“凶手”。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指的是在校内外具体的社会场域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设置这类情境时需要充分考虑该学习任务是否是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现象,设置既契合文本又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探界者”钟扬》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任务:现今,全社会正在评选最新一期的“感动中国”人物,你想要推荐钟扬。颁奖组委会要求你写一篇推荐辞,重点介绍一两项突出成就。你会选择哪个方面,理由是什么?学生比较的过程,也正是深入文本,了解钟扬的相关事迹、感受钟扬伟大精神的过程。学科认知情境指需要调动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具备学科问题探究空间的情境,通常要求学生有对文本内部、文本建构的思考,体现较为专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笔者在开展《沁园春·长沙》教学时,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如果让你自读并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你会做哪些准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将借助哪些工具抑或渠道?能够获得哪些学习成果?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强对毛泽东诗词的认识,也能够在筛选、整合信息的过程中运用资料查找、文本鉴赏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由上可见,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灵活地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

四、结语

课程思政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课程思政并不仅仅是课堂的产物,而应贯穿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难真正使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宽教学途径,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教学效果。

一线教师要重视新时代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策略,让学生在汲取大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大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001版。

[2]徐林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4]琚书萍:《〈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18年第6期,第18页。

[5]冯广建:《情境教学与情境导入》,《中学语文》,2018年第16期,第78页。

猜你喜欢

革命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