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在高校排球公体课中的实验研究
2022-02-21张浩博张鑫毛康哲杨晶晶王宇佳
张浩博 张鑫 毛康哲 杨晶晶 王宇佳
(1.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106;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0)
功能性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FT)由GRAY COOK[1-2]于1997 年首先提出,是指通过全面性的身体训练,力求整体上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效能,以达到使竞技能力以较高水平发挥的一种训练方法体系[3],也有学者提出功能性训练是为了提高某种专项运动特定属性的训练[4],其本质是有目的地以身体功能与运动专项性相一致的方式来进行训练,目前已泛应用于运动康复、体能训练、运动训练领域以及竞技体育中,这种训练方式基于人体“运动链”理论、人体动作模式概念,以及人体竞技能力功能性训练结构模型三大理论[5]。其优点是具有与专项运动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对人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表现都有着系统化的作用,能够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6-7]。同时,结合运动专项特点的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复合训练模式,可以提高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灵敏素质,提高运动表现,并降低运动损伤概率,这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是一种极好的训练方式[8]。但目前少有“专项功能性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复合训练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实证研究。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可通过专项体能训练来弥补功能性训练中所缺乏的最大力量提升手段和方法[9]。
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可提升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1]。但其与专项技术动作学习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能确定。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实验观察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学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以下假设。H1: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对学生排球专项技术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H2: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对学生排球专项技术的学习无积极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
选定32 名学生作为该实验的受试者(男性16 名,女性16名)。实验前要求所有参与该实验的受试者填写《伤病情况基本信息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确保所有受试者无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史;近两年无肌肉、骨骼、关节等损伤史。实验地点为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排球馆。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且每组男女人数相同。同时,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通过SPSS 23.0软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两组受试者的体重、身高、年龄指标进行组间对比(P>0.05)(见表1)。由于受试者此前未有排球训练经历,因此依据《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排球教学大纲》的标准,受试者技术均设为59分(<60分)。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表
1.2 训练内容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设计《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在高校排球公体课中的实验研究访谈调查提纲》,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该领域相关专家(见表2)进行电话访谈,以获取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选取研究中所涉及的评价指标[10],从而推进实验的进行。
表2 访谈专家信息一览表
1.2.1 技术评价指标的选取
经专家们同意,技术评价指标参考《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排球教学大纲》。
1.2.2 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内容安排
(1)双脚跳栏加跳箱;(2)哑铃俯卧飞鸟;(3)药球过头抛;(4)弹力带挥臂;(5)90°壶铃深蹲跳;(6)哑铃屈臂;(7)哑铃屈腕;(8)平板支撑。
1.2.3 传统体能训练内容安排
(1)90°壶铃深蹲跳;(2)哑铃屈臂;(3)哑铃屈腕;(4)哑铃俯卧飞鸟;(5)哑铃头后举;(6)弓步下蹲;(7)40°卷腹;(8)壶铃举腿。
1.3 实验方案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见表3),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能训练(见表4)。实验共持续18周,其中1周进行受试者的培训和前测,另花1周时间进行受试者的后测。两组授课教师以及授课内容和进度、训练强度、场地、设施等均保持一致[6]。每周共三次排球公共选修课,技术课为每周的周一、周二;体能课为周四。为避免体能训练所带来的肌肉疲劳影响技术课,故将实验组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安排在每周四。
表3 实验组训练安排
表4 对照组训练安排
实验依据动力定型理论,即动作技能形成的实质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稳固的神经联系系统,或称为自动化的运动条件反射系统[11],该理论借用条件反射中泛化、分化、内抑制来解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12]。因此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能训练分为“初级阶段”和“进阶阶段”。初级阶段为第2~6 周,进阶阶段为第7~17 周。以避免队员对基本技术动作理解不到位、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运动损伤率增高的现象[13-1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与Excel 2016对实验前后两组被试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实验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技术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是否存在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由表5可知,两组受试者实验后的自垫球、对垫球和扣球技术水平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受试者实验后传球技术水平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受试者实验后发球技术水平虽均有提高,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技术水平对比分析表
2.2 分析
通过为期18 周的训练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垫球、对垫球和扣球技术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表明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可以更有效提升受试者的自垫球、对垫球、扣球和传球技术水平,提高练习效果,并验证了研究中的假设H1。同时验证了张毅等学者的研究,即功能性训练对发球、扣球基本技术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通过实验发现,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对发球技术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P>0.05),传统力量训练与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在提高排球专项技术动作练习效果方面虽都有提升,但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对提升学生学习自垫球、对垫球、传球和扣球技术的效果更加明显。
3 结论与建议
实验发现,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对于专项技术学习的影响较为明显,可以提高学生技术练习效果和动作的准确性;实验组学生技术动作完成得更加流畅准确,衔接度更高,这验证了李丹阳等的研究结论,即功能性训练方法可使运动中动力链更加高效[11];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练习效果,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能够更好地弥补单一体能训练的不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练习效果。
在训练安排中应采用“专项功能性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复合训练方法,并根据运动专项技术特点选择符合生物力学特点的专项体能训练;在体能训练的强度方面,应根据每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技术练习的阶段来设计对应的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尽量做到根据个体不同特点设计训练方案。未来应当从技能学习阶段角度深入研究如何设计适应不同技能学习阶段的专项功能性复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