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托竹荪层架式种植技术研究
2022-02-21刘玉玲迟元凯柳西玉冯永见
刘玉玲 赵 伟 迟元凯 柳西玉 冯永见
(1临泉县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安徽临泉 236407;2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泉县分校,安徽临泉 236400;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01;4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安徽临泉 236416)
红托竹荪是竹荪中品质最好的一种,属于鬼笔科竹荪属菌类,是世界珍贵品种之一。红托竹荪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野生时多生长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内,为营腐生生活,其菌丝能穿透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具有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1-2]。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红托竹荪多采用竹木屑、少量无机盐及黑色壤土、紫色土、黄泥土等作为营养基质,利用地面拱形塑料大棚种植,其缺点如下:一是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时段生长缓慢,出荪时间长,年产量低;二是夏季(7—9月)高温时段不能生产,棚内不能进行恒温、恒湿调控,不能周年生产;三是不能换土或换土成本高,每年需要更换地点建棚,生产成本较高;四是仅能地面一层种植,产量低(干品红托竹荪产量在1 500 kg/hm2左右);五是地面积水时不能种植[3-4]。
近年来,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单栋钢架塑料大棚内,以杨树碎段、玉米秸秆替代竹竿碎段为营养基质,进行了恒温恒湿遮阳层架式层土种植红托竹荪的创新技术生产。笔者于2019—2020年在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开展了红托竹荪层架式培养基组分、配比种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红托竹荪种植地,单栋钢架塑料大棚面积为500 m2,棚外排水良好;层架共4层,层宽60 cm,层高50 cm,层长2.0 m;气温为18~28℃,空气相对湿度60%~70%,土壤湿度60%~65%,遮阳率80%以上。种植底层土和盖土为无菌砂姜黑土(pH值6.0~6.5),杨树碎段、玉米秸秆切段、小麦秸秆切段均为无菌;栽培前和栽培后对各种操作用具、菇房、床架、栽培场地等进行消毒。大棚生产条件满足红托竹荪生长对营养、温度、湿度、光线等的需求。种植层培养基从下往上依次为底层土、第1层培养料、第1层菌块、第2层培养料、第2层菌块、盖土。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有杨树碎段(长2~5 cm,无规则,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自备)、玉米秸秆切段(长3~5 cm,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自备)、小麦秸秆(长5~20 cm,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自备)、红托竹荪菌种(临泉县贡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自备)、黑色6针遮阳网(市售)、砂姜黑土。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8个处理,每个处理培养基的底层土厚度、第1层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混配比例和厚度、第1层菌块的大小和放置间距、第2层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混配比例和厚度、第2层菌块的大小和放置间距、盖土厚度见表1。每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1.2 m2(即每层支撑柱间距为一个小区,每层宽0.6 m、长 2.0 m)。
表1 不同处理培养基设计
1.4 产量调查
统计每小区(1.2 m2)红托竹荪1个年度(3茬)全部产品的干重(红托竹荪干品的含水量为12%)。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处理1~48红托竹荪小区产量(以下简称为产量)为73.0~194.3 g。其中:处理38产量最低,为73.0 g;处理31产量最高,为194.3 g,与处理 19(193.7 g)、处理 29(193.6 g)、处理 17(192.7 g)相当。
表2 不同处理产量比较 单位:g
相同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培养料厚度、菌块大小、菌块放置间距,盖土厚度2~3 cm和底层土厚5~6 cm的处理(处理1~12)中最高产量为153.6 g;盖土厚度4~5 cm和底层土厚7~8 cm的处理(处理13~24)中最高产量为193.7 g;盖土厚度4~5 cm和底层土厚9~10 cm的处理(处理25~36)中最高产量为194.7 g;盖土厚度6~7 cm和底层土厚9~10 cm的处理(处理37~48)中最高产量为122.9 g。说明盖土厚度4~5 cm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
相同盖土厚度、底层土厚度、菌块大小和放置间距、培养料厚度,处理1~48中,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 3∶7、4∶6、5∶5 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74.7、194.3、178.6 g。说明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4∶6最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
相同盖土厚度、底层土厚度、菌块大小和放置间距、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处理1~48中,培养料厚度4~5、6~7 cm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94.3、166.0 g。说明培养料厚度4~5 cm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
相同盖土厚度、底层土厚度、放置间距、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培养料厚度,处理1~48 中,菌块大小 3~4 cm 的最高产量(193.6 g)与菌块大小5~6 cm的最高产量(194.3 g)相当。说明菌块大小3~4 cm已能满足红托竹荪生长。
相同盖土厚度、底层土厚度、菌块大小、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培养料厚度,处理1~48中,菌块放置间距5~6cm的最高产量为194.3g,高于菌块放置间距7~8 cm的最高产量(166.0 g)。说明菌块放置间距5~6 cm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
相同盖土厚度、菌块大小和放置间距、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培养料厚度,处理1~48中,底层土厚5~6 cm的最高产量153.6 g,底层土厚7~8 cm的最高产量193.7 g,底层土厚9~10 cm的最高产量194.3 g,其中底层土厚7~8 cm和9~10 cm的最高产量相当。说明底层土厚7~8 cm已能满足红托竹荪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盖土厚度4~5 cm、菌块大小3~4 cm、菌块放置间距5~6 cm、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4∶6、培养料厚度 4~5 cm、底层土厚 7~8 cm是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的组合。试验期间观察结果表明:①盖土薄(2~3 cm)出菇个头小,商品性差,产量低;盖土厚(6~7 cm)出菇少,甚至不出菇,产量低,可能是因为透气性差。②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3∶7与切段比例4∶6第1茬出菇数量相当,切段比例5∶5的第1茬出菇数量明显低于切段比例 3∶7和 4∶6; 切段比例 3∶7第 2茬出菇数量低于切段比例 4∶6 和 5∶5,切段比例 4∶6 与 5∶5 第 2 茬出菇数量相当;切段比例3∶7第3茬出菇数量明显低于切段比例 4∶6和 5∶5, 切段比例 4∶6第 3茬出菇数量明显低于切段比例5∶5。此外,切段比例3∶7第1茬出菇多、个头大,第3茬菇个头小、产量低。这是由于第1茬培养料中玉米秸秆多且较杨树碎段易腐烂,有利于提供红托竹荪菌丝生长需要的营养,因而出菇多、产量较高;到第3茬时,由于杨树碎段量少,后期培养料中营养较少,表现个头小、产量低。由此可知,玉米秸秆切段较杨树碎段易腐烂,前期有利于红托竹荪菌丝吸收营养,而杨树碎段腐烂慢,利于后期提供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养分[5];但培养料杨树碎段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5∶5的产量低于切段4∶6的产量,说明不是杨树碎段越多越好。③菌块大小3~4 cm和5~6 cm时,放置间距5~6 cm出菇时间比放置间距7~8 cm早5~7 d。观察表明,菌丝在培养料表面没有覆盖完全时,红托竹荪不出菇,说明菌块放置间距远不利于红托竹荪出菇。与此同时,菌块大小3~4 cm和5~6 cm在放置间距5~6 cm时产量没有区别。④底层土厚5~6 cm时,红托竹荪有向层架下方生长的现象,而底层土厚7~8 cm和9~10 cm时没有此现象。底层土厚5~6 cm红托竹荪的产量低于底层土厚7~8 cm和9~10 cm的产量,底层土厚9~10 cm红托竹荪的产量虽然稍高于底层土厚7~8 cm的产量,但差别不大。因此,从用土量、生产操作用工量及层架承重量等方面考虑,底层土厚度以7~8 cm为宜。
本试验是在杨树碎段长2~5 cm、玉米秸秆切段长3~5 cm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研究杨树碎段长度、玉米秸秆切段长度及其对应长度比例对红托竹荪产量的影响,建议红托竹荪生产单位、科研部门等加强对红托竹荪栽培培养基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红托竹荪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