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K18⁃M30和内毒素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促进作用

2022-02-21耿妍史海涛耿燕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杆菌属乳酸杆菌内毒素

耿妍 史海涛 耿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且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1⁃2]。最重要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中多达2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3]。因此,对NAFLD 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其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细胞角蛋白18⁃M30 片段(cytokeratin⁃18 M30 fragment,CK18⁃M30)可用于作为预测NAFLD 的新的血清学指标,特别是用于区分NASH 和NAFLD[4]。此外,NAFLD 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其与糖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等有关。目前尚没有基于确实证据的获批药物用于NAFLD 的治疗。由此可见,揭示NAFLD 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及药物是脂肪肝研究领域的热点及难点。本研究通过高脂膳食建立大鼠NAFLD 模型,以探讨CK18⁃M30 与NAFLD 的相关性,旨在为NAFLD 发现新的、无创性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提供科学依据,并分析肠源性内毒素与NAFLD 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在NAFLD 的作用,以期为NAFLD 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SD 雄性大鼠[动物合格证号:skxk(shaan)2018⁃001]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粪便总DNA 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艾德莱试剂有限公司(DN2301)。实时定量PCR 反应试剂盒购自日本TaKaRa 公司(RR430A)。ELISA 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L18/F15950,ck18/F5922)。内毒素endotoxin,ET)检测试剂盒(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EC200310)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8 周龄雄性SD 大鼠26 只(SPF 级),平均体重160 g 左右,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分笼饲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动物实验条件符合二级标准)。高脂饲料配方:10%猪油、2%胆固醇、5%蔗糖、0.5%猪胆盐、82.5%基础饲料;普通饲料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26 只大鼠随机分为3 组,NC 组(n=6):普通饮食;NAFLD 组(n=12):高脂饮食喂养8 周;NASH组(n=8):高脂饮食喂养12 周。各组动物于喂养周数结束时采用10%水合氯醛3.5 ml/kg 麻醉处死大鼠,留取肝脏、末端回肠组织、血、粪便标本。NAFLD 及NASH 组在喂养结束时先处死一只大鼠采用肝脏组织HE 染色确保模型建立成功。

1.3 实验方法

1.3.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5811)检测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光度法测定血清ET。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IL⁃18、CK18⁃M30。

1.3.2 肝脏组织及回肠粘膜HE 染色

分别取各组大鼠肝脏及回肠组织,置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常规制成石蜡切片,行HE 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SH 临床网病理工作组指南[5],及《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6]内容对肝组织切片在病理学和形态学上进行评价。

1.3.3 肠道粪便中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测定

严格按照北京艾德莱试剂粪便总DNA 提取试剂盒及日本TaKaRa 公司荧光实时PCR 反应试剂盒操作。以DNA 为模板,PCR 扩增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标准品为内参。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DL⁃t 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和Spearman 秩相关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及饮食变化

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均无死亡。NC 组大鼠皮毛光泽,活动多,反应灵敏。NAFLD 及NASH组大鼠皮毛暗淡无光泽,活动减少,反应降低。

2.2 肝脏病理变化

NC 组可见肝细胞呈条索状排列。NAFLD 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可见散在小泡性脂滴浸润,无明显炎症细胞及坏死。NASH 组可见肝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存在大量脂肪空泡,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见图1。

图1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HE,×400)Figure 1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 of rats in each group(HE,×400)

2.3 肠道病理改变

NC 组可见小肠粘膜表面微绒毛排列整齐,结构清晰。NAFLD 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结构紊乱,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短小,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伴灶性糜烂;NASH 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不清晰,细胞游离面微绒毛排列紊乱甚至消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见图2。

图2 各组大鼠小肠粘膜病理改变(HE,×400)Figure 2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of rats in each group(HE,×400)

2.4 各组大鼠血清指标的比较

NAFLD 组、NASH 组ET、CK18⁃M30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SH 组ET、CK18⁃M30 高于NAF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SH 组ALT、AST、IL⁃18高于NC组及NAF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 组与NC 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转氨酶、内毒素、IL⁃18 及CK18(M30)的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transaminase、endotoxin、IL18 and CK18(M30)of rats in each group(±s)

表1 各组血清转氨酶、内毒素、IL⁃18 及CK18(M30)的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transaminase、endotoxin、IL18 and CK18(M30)of rats in each group(±s)

注:与NC 组比较,aP<0.05;与NAFLD 组比较,bP<0.05。

分组NC 组NAFLD 组NASH 组F 值P 值n6 1 2 8 ALT(IU/L)47.69±10.39 50.58±12.63 92.62±15.42ab 1.231 0.005 AST(IU/L)140.67±13.27 156.75±13.19 215.13±29.74ab 1.512 0.013 ET(pg/mL)4.28±1.65 15.43±4.64a 42.31±8.01ab 20.361 0.001 IL⁃18(ng/L)85.23±8.61 88.61±9.63 120.38±13.76ab 1.651 0.017 CK18⁃M30(IU/L)113.33±15.19 125.75±12.51a 143.87±14.66ab 1.348 0.003

2.5 各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活动度

NASH 及NAFLD 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均高于N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SH 组脂肪变性程度及NAS 高于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及NAS 相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patic steatosis degree and NAS of rats in each group(±s)

表2 各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及NAS 相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patic steatosis degree and NAS of rats in each group(±s)

注:与NC 组比较,aP<0.05;与NAFLD 组比较,bP<0.05。

分组NC 组NAFLD 组NASH 组F 值P 值脂肪变性程度6 12 8 06 0 0 10 8 0 20 3 3 30 1 5 NAS 0.40±0.54 1.58±0.67a 4.67±0.71ab 1.381 0.003

2.6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比较

NAFLD 组、NASH 组大肠杆菌属计数均高于NC 组,而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计数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SH 组大肠杆菌属计数高于NAFLD 组,而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计数低于NAF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大肠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计数的比较(±s)Table 3 The resul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rats were compared(±s)

表3 各组大肠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计数的比较(±s)Table 3 The results of intestinal flora in rats were compared(±s)

注:与NC 组比较,aP<0.05;与NAFLD 组比较,bP<0.05。

分组NC 组NAFLD NASH 组F 值P 值n 6 1 2 8大肠杆菌(mmol/L)8.41±0.96 9.54±0.69a 10.27±0.75ab 13.352 0.000双歧杆菌属(mmol/L)9.23±0.65 8.36±0.57a 6.53±0.69ab 15.618 0.001乳酸杆菌属(mmol/L)8.38±0.72 7.33±0.49a 5.69±0.58ab 14.837 0.001

2.7 大鼠血清ET 与肠道菌群、转氨酶、IL⁃18、NAS 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及spearman 秩相关分析表明,ET 与大肠杆菌属、IL⁃18、ALT、AST、NAS 均呈正相关(P<0.05),与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ET 与肠道菌群、IL⁃18、ALT、AST、NAS 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testinal flora with endotoxin and liver fat chang

2.8 大鼠血清CK18⁃M30 与ALT、AST、IL⁃18、NAS 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及spearman 秩相关分析表明,CK18⁃M30 与ALT、AST、IL⁃18、NAS 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5。

表5 CK18⁃M30 与ALT、AST、IL⁃18、NAS 的相关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K18⁃M30 with ALT、AST、IL⁃18 and NAS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展到NASH、肝硬化甚至肝癌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对NAFLD 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个血清生物标记物如TNF⁃α、IL⁃6、IL⁃10,miRNA[7]等在NAFLD 患者体内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细胞因子CK18⁃M30 是肝内主要的中间丝蛋白,是各种肝脏疾病细胞凋亡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特征[8]。已有研究发现,NAFLD 患者体内CK18⁃M30 的水平均显著升高,CK18⁃M30 水平是NASH 的独立预测指标[9]。这与本研究是一致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K18⁃M30与炎症因子、转氨酶及NAS 均呈正相关,推断CK18⁃M30 可成为预测NAFLD 的血清学指标。

目前,对于NAFLD 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高美丽等[10]研究证实,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炎症指标。目前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 的发病及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过度生长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使得内毒素移位至肝脏,进而激活库普弗细胞与其特异性受体CD14和TLR4 相结合,通过激活下游的NF⁃ΚB 等信号通路释放一系列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造成肝脏微环境变化,继而诱发或加剧肝脏发生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11⁃13]。因此肠道微生态、肠道屏障、内毒素及与NAFLD 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现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AFLD 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同正常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有益菌的减少,有害菌的增加[14⁃15],肠道菌群过度生长可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使得内毒素移位至肝脏,继而诱发或加剧肝脏发生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及纤维化的发生及进展。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NAFLD 及NASH 模型,检测各组血清中ET 水平,同时与转氨酶、炎症因子、NAS、肠道菌群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内毒素在NAFLD 进展为NASH 中的发挥重要作用,与之前研究是一致的,而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是以哪种吸收途径进行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CK18⁃M30 有助于NAFLD 的早期诊断及预测NASH 的发生,NAFLD 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设想可采用调整肠道微生态的药物来减轻肝损伤,并有助于延缓NAFLD 的发生发展。

猜你喜欢

杆菌属乳酸杆菌内毒素
食木白蚁肠道降解木质素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细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妊娠期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方法学确认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酸奶中的“长寿菌团”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空中天眼”监控油橄榄林木病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