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21夏榕蔚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要: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合作俨然已经演变成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区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之一,与珠三角和长三角一起为中国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以及无障碍通信的实现,为三地在投资、贸易、旅游、企业合作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多方面因素导致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存在发展不一致的现象。若想获得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中问题的探索对于该经济区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究影响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关键因素、应对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其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合作概述

区域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地区间的合作,经济学所说的“合作”,其含义不一定仅指区域互相帮助的利他主义行为。合作博弈中的均衡是非博弈的均衡,只要该均衡能使双方受益,只要是有序的竞争,就是合作。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画地为牢、人为阻隔。想要实现一个区域的协同快速发展,必须从体制上打破行政壁垒,扩大国内开放,下决心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根源。国家应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规定经济联系密切的不同行政区间,要加强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力度,以力戒资源重复配置、竞争盲目无序等弊端。

二、京津冀区域合作现状

由于地域特征的特殊性,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合作由来已久,在经历了经济技术协作、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发展阶段之后,2004年2月形成的“廊坊共识”,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1]。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历程来看,区域内第一产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河北为北京、天津提供农副产品,是京津两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米袋子”。但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第二产业中的合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条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带的雏形;二是跨行政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正在进行,部分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第三产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商贸、物流、口岸等领域加强了合作,实行在本区域内采用统一质量认证体系,商业信息联网共享,物流资源整合,力促连锁经营等重大举措;二是在旅游区域内共同开放旅游市场,提出建立无障碍旅游机制。但缺乏有效深度合作。

可见,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已从简单的物资交换扩展到技术合作、资本联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初显成效。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有机体应该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抑制两个大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统帅”和中心;二是在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在产业上形成一定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即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合理;三是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系统成为一个区域体系;四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支撑系统相适应。

三、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识别

通过本文前部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影响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宽泛,其中不难看出交通设施一体化对于该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三地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使得三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完善的交通体系网就显得尤为重要[2]。同时选取商业合作进行分析也是由于三地密切的联系,因为联系密切,所以合作项目也相应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三地的经济总量,给三地带去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构建的因子分析模型中本文选取了商业合作和城际交通作为两个主要因子来对变量进行分析,其中本文选择了京津冀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个人平均收入、企业收入、营业税、增值税、京津冀社会从业人数、京津冀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这些指标体现商业合作,这些指标能直观反映京津冀的经济状况,如政府财政收入、个人平均收入、企业收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合作造成的收入增长。另外选择了京津冀来往车次体现了城际交通合作,该指标数据直观反映了交通合作的密切与否。此外,由于因子的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本文通过进行因子旋转(最大方差旋转法)来旋转公共因子的方法来减少这种主观性,使得旋转之后的载荷矩阵在每一列上元素的绝对值尽量地拉开距离。最终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影响合作的两个因素:

由此图可以看出城际交通和商业合作两个重要因素对2000年到2019年的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数据的贡献,其中2019年时城际交通对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数据的贡献较大,而2018年商业合作对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数据的贡献较大,能够反映出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合作更加的密切。

四、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不均衡的要素空间分布必然导致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改变,使得不同区域之间商品交换、生产要素流动,进而达成优势互补、利益竞争的关系。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京津冀各地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揚长避短,形成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的效果,实现合理分工以建成区域合作。应该注意的是,三地之间应该相互配合,促进其科技、教育与创新的发展,缩小差距,走向共赢。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以及相关资源,长期以来这些优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有所不足,造成北京一枝独秀的现象,以及一定的地区之间的脱节。因此,北京要造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明显改善都市型电代农业水平[3]。天津应建造更多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此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化工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用以和制造业相互促进。

(二)加强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在交通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京津城际的开通、京津、京承等高速公路建设,现代化国际物流港的建立,首都国际机场与天津滨海机场的联动等等,都为推进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一体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三省市联合制定交通网络规划。制定统一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并且整个规划要有超前意识,为将来发展提供充足空间。(2)在铁路建设方面,通过高铁和有限提速,形成更加高效方便的现代化铁路网。建设新线,完善铁路网路,增强沿海道路和沿海港口运输能力。在高速公路网建设方面,建设京津冀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同时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通,减少迂回运输。

(三)合作与竞争共存,实现共赢

世界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前例表明:任意一个区域的得到更好的发展,靠的都不只是自己的发展壮大,城市和区域之间依靠相邻的地理位置,相互依托,协同发展。通过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合作各地能够实现自我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得区域的经济效益有大幅提升。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固然重要,但也不完全排斥竞争。健康的城市竞争不应该是争抢名号,或者是对政府资源投入倾斜、政策优惠的争夺,并利用各种“政策”洼地追求短期利益。健康的城市竞争应该是各自比拼如何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开放市场准入和缩减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治理水平,向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不应是争利争权,而应该是进行治理政绩的竞赛和吸引企业“用脚投票”,选择良治。区域合作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合作,而是在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

五、结论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之一,京津冀从发展条件来看,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以京津冀区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为了使得京津冀区域在世界甚至全国经济地位稳步上升,三地应该以促进区域发展为总体目标,为共同目标出言献策,相互促进,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三地要加快城镇化水平,努力缩小三地之间的经济差异,吸取优势,弥补劣势,只有不断让自身优秀,才能得到更好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翔. 区域冲突与合作及制度创新研究[D].南开大学,2014.

[2]黄希睿.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3.

[3]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肖金成,李忠. 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5(49):3-29+43.

作者简介:夏榕蔚(1998.0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上海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金融。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