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校分校青年教师压力应对的心理韧性过程模型建构

2022-02-21李建文 汪婷

中国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青年教师

李建文 汪婷

【摘 要】本研究旨在以心理韧性的积极研究视角,探讨名校分校特定情境下青年教师如何成功应对职业发展初期的“易感期”和“迷茫期”。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市S学校7位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展示了名校分校青年教师心理韧性的主要要素,即个人资源(个性特征)、应对策略(积极认知、情绪管理、行为策略)、环境资源(人际支持、自主性、專业支持)。这些要素环环相扣,交互影响,揭示了青年教师在高工作压力下良好适应能力培养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名校分校 青年教师 心理韧性

一、问题提出

“名校办分校”主要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依托教育质量水平较高学校的优势,促进薄弱学校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跨区域或区域内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或者向区域薄弱学校扩散,从而促进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优质中小学跨区办分校已达120余所[2]68-70。伴随着名校办分校的急剧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青年教师的入职,这也给教师队伍培养与管理带来新的课题[3]。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着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富有创造力和教育热情,能够快速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另一方面也面临一系列专业发展的问题。第一,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由于身份的转换、实际与预期的落差、巨大的工作压力等问题,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出现职业倦怠和枯竭感。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五年是最为脆弱的“易感期”[4]。第二,名校分校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同质性教师队伍难以发挥良好的同伴引领作用,大量青年教师缺乏有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带领,尚未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第三,青年教师的专业权威性有待加强,这与家长对教育的高需求、高期待形成矛盾。以上因素使得名校分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与社会问题上比其他类型学校的青年教师承担了更高水平的压力[2]71-72。

近几年,关于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逐渐从倦怠、消耗等消极视角转变为教师如何利用资源应对挑战并在压力中成长的积极视角,这种积极视角被概括为教师的“心理韧性”[5]。教师心理韧性指的是教师有效利用个体和环境资源处理学校工作压力的能力[6]。有心理韧性的教师不仅能够从压力中复原,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压力中获得个人成长、专业成就[7]。卡罗琳等人通过对71篇教师心理韧性文献的综述研究,将教师心理韧性要素编码为四大类:个人资源、应对策略、环境资源与韧性结果[8]。综述结果见表1。

教师心理韧性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已有研究却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对名校分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多为社会学及综述类文章,鲜少有定性及定量的实证研究[9]。第二,在名校分校的大背景下探讨青年教师心理韧性以及压力应对过程的研究极少,而这部分群体的压力管理和专业成长问题亟待关注[10]。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名校分校的青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发展初期调动个人资源和环境资源,综合应用各种策略应对高压力,并逐渐渡过“易感期”与“迷茫期”,成长为成熟教师的过程,总结归纳出该群体压力应对的心理韧性模型,为名校分校的教师队伍管理和培养提供依据和抓手。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个案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北京市一所名校承办的分校S学校为典型个案,选取教师进行访谈。在具体个案对象的选择上,为了保证受访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覆盖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男性及女性(见表2)。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被访者在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内容和程度);被访者是如何应对和走出困境的;希望学校管理层面提供的帮助,等等。在被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笔者分别对7位受访者进行录音,并把所有访谈录音转录成文本。

三、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受访的7位教师都翔实描述了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应对压力的方法、过程与结果,以及在处理挑战或困境时的内心感受。笔者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初步揭示了名校分校青年教师心理韧性要素主要包括个人资源(个性特征)、应对策略(积极认知、情绪管理、行为策略)和环境资源(人际支持、自主性、专业支持)三大方面(见表3)。

1. 个人资源编码结果

个人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个性特征,是青年教师应对困难、突破挑战的内在动机和核心力量,主要包括:(1)热爱教育。有3位教师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让自己坚持在教育一线的最主要原因。例如,编号B02号教师说:“就是因为喜欢小孩,没别的原因。”(2)成就动机。受访中有3位教育教学工作均较为突出的青年教师认为,“强烈的成长和发展欲望”“想要不断进步”是支撑他们克服困难并做出成绩的原动力。(3)自我效能。受访中,有2位教师认为自己“不畏惧这些困难”“它来了我就想办法去解决”“只要用心去做教育,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4)性格乐观。有2位教师认为,自己乐观的性格对处理压力有很大的帮助。B02号教师说:“我觉得我挺乐观的,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

2. 应对策略编码结果

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积极认知、情绪管理、行为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认知。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解释方式,采用预期良好结果的认知态度来调节,是青年教师会采用的压力应对方法。具体包括:(1)转变心态。教育是一门与人互动的艺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随着对教育规律理解的深入,动态调整教育目标以及对学生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编码B06号教师提到:“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问题生的转变这一块……当我突然间从个别同学身上发现这一点了以后就跟自己说不能着急,一次不好没关系,两次也没关系,第三次有点改变了,就坚持,不着急。”(2)主动反思。出了问题后,主动复盘,寻找问题,寻求办法,主动纠错。编码B02号与B07号教师都提到,在遇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自己反思”“在关键的时候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3)压力带来进步。转变对压力的看法,将压力看作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累积经验的宝贵机会。例如,编码B01号教师提到:“每一种问题对我来说都是财富,因为我现在碰到了,我想办法去解决了。”

第二,情绪管理。教师是情绪卷入度较高的职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管理,适当调适和宣泄情绪对于保持良好的工作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在本次受访中,青年教师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倾诉。有5名受访的青年教师提到,会通过倾诉舒缓情绪。例如,编码B04号教师提到会跟家人或长辈倾诉:“跟家人倾诉一下,或者说找长辈和有经验的人沟通。”(2)转移注意力。有些青年教师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编码B03号教师说:“其实我觉得我的生活方式会有助于我处理压力。因为我回家不加班,我哪怕在学校多干一些,多做一会儿。工作和生活分开。”(3)正常化。编号B01号教师提到:“后来就想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碰到。”

第三,行为策略。行为策略指的是青年教师采取具体措施去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本次访谈中,青年教师采用的行为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寻求帮助。7位受访青年教师都提到,寻求帮助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积极寻求帮助”“最最重要的就是寻求帮助”。有4位教师提到会求助同事,3位教师提到会求助领导,2位教师提到会寻求家长协助。(2)主动学习。有4位教师提到会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编号B01号教师说:“师傅给我推荐的班级管理的书我都会看。”(3)踏实工作。编号B07号教师提到:“通过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3. 环境资源编码结果

环境资源主要包括人际支持、自主性和专业支持,具体如下。

第一,人际支持。主要包括领导支持、同事帮忙和家人关心。根据访谈,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的人际关系较为融洽与真诚,领导能及时给予支持,同事之间彼此互相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有些是精神上的,如编号B02号教师提到:“等到我讲课的时候领导来了,我很意外,我觉得领导重视是对我们一个莫大的支持。”有些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如B01号教师提到:“我觉得这个过程中领导给我太多的帮助,我就觉得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问,包括像教学方面。”

第二,自主性。在访谈中,有多名教师认为在学校中感到被尊重,有自主性。这里自主性包括:(1)管理人性。编号B06号教师提到:“管理相对自主和人性化,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编号B03号教师提到:“管理人性化,教育理念上比较人本。”(2)尊重老师。编号B01号教师提到:“很尊重老师,给老师成长的空间。”(3)开放度高。编号B06号教师提到:“会接纳老师的一些新做法,整个学校蓬勃向上,充满青春气息。”(4)公平公正。编号B06号教师提到:“没有很多老教师或者是成文的规矩压着你,你认真做了就能得到发展。”

第三,专业支持。专业支持包括:(1)专家指导。比如,编号B01号和B02号教师都提到:“有专家来进行指导培训对我来说很重要……上完课给我提的建议,我都觉得很中肯,能够弥补自己在课堂管理或者教学上的一些不足。”(2)师傅制度。编号B02号和B06号教师提到,学校的师傅制度对自己有帮助。(3)机会平台。编号B05号教师提到,学校给大家的机会都比较均等。编号B06号教师提到,在求助领导后,领导能联系区里的资源带领大家一起成长。

四、讨论

通过对7位青年教师的访谈与质性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可以初步描绘出名校分校青年教师在处理工作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心理韧性过程(见图1)。这些保护性因素包括青年教师的个人资源(信念内核)、应对策略和环境资源,涵盖了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当遭遇外界压力的时候,首先启动的是教师个人资源中的动机系统,即信念内核。这种信念内核能够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主动处理和应对工作压力的积极性。它首先包括强烈的职业认同感,热爱教育,喜爱孩子,期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感:我喜欢做。其次包括旺盛的成就动机,乐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对专业成长有着强烈愿望。这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诉求:我要做好。最后,信念内核包括较高的自我效能和乐观的性格,即认为通过不懈努力、主动学习、积极反思能够解决问题,获得职业发展。这是青年教师的自我信念:我能做好。热爱教育、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性格乐观共同组成该模型的信念内核,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小循环,如同发动机,给青年教师带来不断追求专业成長的源源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是学校的外部资源:人际支持、自主性和专业支持。人际支持是社交网络对个体提供的心理支持和物质资源,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是对压力下个体的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具有增益作用[11]。自主性是一种教师自我监控、决策和外部自由的多维度决策能力。教师自主性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呈显著相关,而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可以缓冲工作负担对情绪衰竭的影响[12]。

五、总结与建议

第一,积极培养名校分校青年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个体优势资源。根据研究结论,在名校分校青年教师的个体保护性因素中首先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个人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自我成就与效能的信念。因此,在教师培训时,培训者要注重专业情感和专业信念的长期浸润,充分挖掘个体优势资源。

第二,充分发挥名校分校的体制机制优势,构建良好环境资源。新建的名校分校往往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教师队伍,这些“80后”“90后”青年教师对于自主性有着更强烈的诉求,对专业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因此,新建名校分校应认真研究管理年轻教师的新手段、新方法,在策略上不应局限于外在的行政规约,而应外在规约与内部需求满足双管齐下。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自主发展机会,搭建多元提升平台,满足教师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昌木.教师成长: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及发展[J].教育研究,2004(5):54-58.

[2] 郭华,汪婷. 新入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分析——名校分校与重点学校、普通学校的差别[J].中国教师,2019(10).

[3] 尹玉玲.从形式改进走向实质提升:对“名校办分校”政策的理性反思[J].中小学管理,2014(9):18-20.

[4] GALLANT A,RILEY P. Early career teacher attrition:new thoughts on an intractable problem [J]. Teacher Development,2014,18(4):562-580.

[5] BELTMAN S,MANSFIELD C,PRICE A. Thriving not just surviving: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resilience [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1(6):185-207.

[6] BELTMAN S. Teacher professional resilience:Thriving not just surviving. In N. Weather by-Fell (Ed.), Learning to teach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 Melbourne, Au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20-38.

[7] REICH J W,ZAUTRA A J,HALL J S. Handbook of adult resilience [M]. 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

[8] CAROLINE F M. Building resili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 An evidenced informed framework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6(54):77-87.

[9] 陈玉华.教师复原力研究的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0):71- 82.

[10] 李琼,吴丹丹.如何保持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国外教师心理韧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12):23-27+39.

[11]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34-39.

[12] 李玉姣.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心理一致感的中介效应与教师自主性的调节效应[D].重庆:西南大学,2014.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自我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BFB181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2.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从外部环境分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