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一生献给幼教事业

2022-02-21毋存鑫

中国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幼师幼教北京市

毋存鑫

一、我的学习经历(1941—1957年)

我1935年出生,87岁了。我爸爸搞古玩,我从小没有妈妈,有4个姐姐、2个哥哥,我是最小的。1941年,我在家门口的北平普育小学上学。1947年,我在北平竞存女中上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思想也比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我上到初一就辍学了。但是我一直渴望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我在当地识字班学习,1951年考上了北京市立女三中,1954年考入了北京市师范学校幼师班①。

进入北京市师范学校以后,我积极参与学校工作,先后担任了团委的组织委员、副书记。当时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很多活动都放手由学生来负责组织。1957年毕业后,领导让我留校做一名脱产的团干部。组织需要我,我就留了下来。

二、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7—1966年)

我在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师”)做团委书记,那时候叫团总支,发展团员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就成立团委会;后来我兼上政治课,做政治教研组长。1966年初做副教导主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生对幼教事业并不了解,所以思想工作任务很艰巨。我觉得,光让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但是他不热爱国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就是一个教书匠,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进行革命理想教育。我就在工作过程中提出:革命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 请革命前辈现身说法

延安时期,一群幼教前辈在延安带着100多个孩子行军1500公里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们就是原来延安第二保育院①的老师们。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留下了一些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我们学校跟六一幼儿院关系比较好,所以就请了三位当时的教育员、保育员、炊事员来“现身说法”。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教导员姚淑平后来任六一幼儿院院长,她说那时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这些孩子都是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们的父母都在枪林弹雨中拼命,必须要把这些孩子平安地带过来,才能对得起那些前线的战士。马走在前面,老师看到轰炸机过来了就扑倒把孩子护在身下。我们还请了背着大锅给孩子做饭熬粥的炊事員老罗同志,请他告诉我们怎样在那么困难的时期,让孩子吃饱、吃好的。这些老师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触动很大。延安行军1500公里通过敌人封锁线的事迹1979年还被拍成了电影《啊!摇篮》。

2.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还通过阅读进行革命理想教育。我们给大家推荐《普通一兵》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里雅的道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书。让学生读完写感想体会、开展座谈,让学生受到热爱革命的人生观教育。我们还读吴运铎③的《把一切献给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④,也请吴运铎、魏巍等革命老前辈来给学生作报告。通过阅读、座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革命理想,热爱祖国。

3. 发挥榜样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请被评为劳模、被评为特级教师的毕业生回到学校,让他们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幼教事业的认识、教育孩子的方法。每次请他们来之前,我都要把学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向他们反映,然后请他们有针对性地结合工作实际来讲,这样结合有效性就比较高。这样的思想教育既具体生动,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毕业的时候填工作的志愿,很多学生都没有填志愿,而是写: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4. 文艺演出

1964年,革命史诗《东方红》⑤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所走过的路程,场面非常壮大。1965年,我们学校自己也把《东方红》全剧演了一遍。基本上班里的学生都参加,能唱的就唱、能跳的就跳、能管服装的就来管理服装,把所有学生都调动起来了。这是一次规模很大、历史性的、具体的教育活动。我们请教育局领导、各幼儿园领导、学生的家长和教职工家属前来观看,反响很好。我们自己也很受教育。

三、全身心投入幼师复建工作(1974—1991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师停办,幼师的老师都被分配到各学校教书。1973年,8名幼教界的老前辈联名给中央写信,强烈要求恢复幼师。因为幼儿园8年没有分配新教师,没有新生力量,老教师都老了,应该退休但是退不下来,青黄不接,大家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1974年北京市下达“135号文件”①,要求尽快恢复幼儿师范学校。在这个文件指导之下,把我们原来老幼师的四个人从单位里面抽调出来,组成了一个筹备小组,一个是何君颀,原来的校长;一个是李燕贻,原来在学校里负责教学的;我,原来负责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还有一个后勤的管理人员,叫邵铎印。这样班子就比较完整了。

恢复办学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原来幼师的场地被改做中学,因此我们于1975年搬到了海淀区花园村,校舍总面积约15亩。当时有三个单位和几户农民,经过努力,三个单位和农民户搬走。其次,要解决教师问题。我们通过教育局调来了一批原来在幼儿师范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并吸纳了一批1974年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同时,我们还根据需要在外地吸收优秀教师,还在北京市吸收了一批原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人。

办学恢复以后,我基本上负责管理工作。我觉得招一名教师需要严格把关,所以那时候比较注意深入下去了解情况,招老师、调老师都积极跟教育局协商。挑选教师是比较难处理的工作,我们的宗旨就是根据幼师发展的需要来招募教师。在这种来源、水平不一的情况下,怎么把大家团结在一块,汗往一处流,劲儿往一块使?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 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是“老带新”,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派老师去幼儿园、一些单位、外地采访、学习,吸收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增加老师们对幼教工作的认识。除了请北京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和教研室老师来座谈以外,我还支持学校的教研组与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建立联系,我们的老师去天津学习,天津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学习,大家互相交流。还有,新来的老师要先到幼儿园见习一段时间,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在工作上,每位老师一定要承担教学任务,做班主任工作。另外,安排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取得本科学历。

2. 切实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校没有条件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老师们住在北京市的四面八方,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为了解决老师的住房问题,我们先是把一层学生宿舍腾出来,安排老师入住。1988年,经申请市教育局在学校划出一块地,盖了一栋家属宿舍,一共4个单元72套房。

拿到房子以后,组织几个人研究分配方案,最终决定按分数分配。比如,在幼师工作一年一分,有大学学历的一年一分,做教研组长多少分,多劳多得分就高,努力把每个标准都量化。分房条件还有一条:搬进新房,原来住的学校的房子得交出来,交出房也给加分。这样就又是一批房源,可以再分配给其他老师。当时我分析了情况,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有房子住,这样的话,领导基本上没有占房。分房条例出来以后,我们走群众路线,先请骨干提意见。然后召开教代会,把改好的条例拿到教代会上,各个教研组、各个单位都出一两个代表提出新的意见,我们再修改。这样反复几次后,我们公布了分房方案。老师们按积分排队,按分来挑房。

教师住房问题对领导来讲可能是小事,但对教师个人来讲是天大的事。教师没地方住,孩子没法上学,可能影响到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工作质量。那时候我就从这个角度做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到老师们的心坎上。

四、对幼教事业的认识

幼教是培养苗子的事业。栽大树首先要育苗。幼苗成长,需要老师去栽培,给它营养、给它浇水,还要掰掉多余的枝杈。幼教老师就起到这样的作用,给孩子打下好的牢固的基础,让他们生长成参天大树。同时,幼教也是未知的事业,你不知道将来它的贡献有多大;幼教老师是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没人记下你的名字。我的孩子上的是六一幼儿院,问他幼儿园(院)老师叫什么,想不起来了。但问他中学老师,都记得很清楚。这也是记忆发展的自然规律。幼教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一生默默奉献,我觉得這些老师尤其值得尊敬。

访谈后记

郭世敏老师是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老校长,是幼教界的老前辈。郭老师1957年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到1991年退休,可以说把一生都献给了幼教事业。在访谈过程中郭老师给我的感受是:纯粹。

郭老师培养学生的目的是纯粹的。热爱幼教事业,是郭老师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幼师刚开办的时候,社会上对幼儿教师存在误解,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学生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很多学生是因为调剂或者好找工作选择了幼师。对此,郭老师将革命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幼教,更要热爱祖国,不做教书匠。

郭老师为教师服务的态度是纯粹的。把工作做到心坎儿里,是郭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准则。组织教师进修、制订分房方案、协调教师个人情感问题。很多看起来与幼教并不直接相关的事情,郭老师都认真帮助大家解决。我想这是因为郭老师不仅把教师视为教育工作者,更视为一个有家庭、有生活的人。

郭老师的纯粹还体现在没有私心上。访谈过程中郭老师曾数次谈道:“不要总说我做了什么,一切事情没有大家的帮助做不好,不能一味突出个人的功绩。个人在其中只是一滴水,只是做了一点工作,这是应该的。眼里一定要有群众,心里要装着他们。”郭老师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一位心里只有“我们”而没有“我”的教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感谢郭老师接受访谈,为我们研究幼儿教师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口述史料;感谢郭老师的爱人刘铁岭老师对访谈的大力支持;感谢胡艳老师在访谈和整理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与点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幼师幼教北京市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男幼师荒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