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思维之弦,奏动人之曲

2022-02-21林璀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实效性小学语文

林璀华

【摘要】笔者认为,一个有活力、有生命、高质量的课堂,并不在于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或者是活灵活现地自我表演,而在于师生之间由浅入深的“问”和“答”的互动,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使用的一种比较潮流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调动、活跃课堂的气氛,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反馈,清楚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效性

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时候教师提的问题范围太大、太空泛、太抽象,以致于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思考,不知从何回答,压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的切入点要细,要选准时机,巧设疑难,要坚持“小材大用,以小见大”的原则,体现出教学新理念,优化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细细揣摩,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侧重问题的具体化、生活化,不能泛泛而谈。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易于学生理解,要让学生有纲可想、有话可说。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如何做到实效性,下面笔者具体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集中、简洁,直中要害,化繁为简,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多少次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时她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渴望得到这些东西,由此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在这里,笔者特别注意问题的梯度变化,让学生深入文本,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逐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她没有欢乐,没人疼爱,而她渴望得到的这一切只能出现在幻象中。接着,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女孩的境况进行对比,从而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进而揭露出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真正原因。这样刨根究底的提问既紧扣住文章的关键,又合乎逻辑,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保护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让学生感觉到每个问题自己都有能力去解决,增强了学生作答的自信心。

二、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学情巧妙地设计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逐渐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当读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灼烧身体的时候,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了相关影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平时自己不小心被火或者被热水烫一下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邱少云在被熊熊烈火灼烧身体的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毅力。笔者当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烈火中坚持一动不动呢?是一种怎样的强大力量支撑着他呢?你们知道当时邱少云的心里是在想什么吗?”这样的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和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个个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而且他们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完整、更深刻,演绎出很多精彩美妙的解读。在笔者由浅入深的层层启发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促进了他们的理性思考。这样既达到了知识传授的目的,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一课一得。

三、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

古语云:“学贵有疑。”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核心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专注、更有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在教学《那个星期天》第7自然段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段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互相矛盾吗?”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讨论,明白了“漫长”这个词写出了作者等待过程的难挨,“急遽”让我们感受到黄昏来得很迅速,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作者虽然等待的时间很漫长,但是他并不希望黑夜的降临,希望白天能够更长一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矛盾,而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妙笔。这种揭示“矛盾”式的提问,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只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含蓄、言尽而意未尽的结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大胆地发挥想象。比如,在教学《在柏林》时,笔者抛出问题:“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如果你当时是车厢里的其中一个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文本的重点挖深了,文本的难点突破了。从而让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与共鸣:战争是残酷的,是灾难性的,我们要捍卫和平,珍爱和平。

一个精彩的语文课堂,一个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好的问题必须紧扣文本、缘文而发,切忌为疑而疑、追求形式,脱离重点。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课堂教学中要从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爱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文教资料,2008(21):138-139.

[2]李拥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8).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实效性小学语文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