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罗生门》:好电影是人的心灵史
2022-02-21沈鲁
沈鲁
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为亚洲电影捧得第一个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时至今日,《罗生门》最值得回味的总是影片玄而又玄的电影主题,仿佛电影艺术世界的大师级人物总是绕不开主题设置上的现代哲学意味。从影片诞生至今,人们对黑泽明试图阐释的哲理充满了无尽的解读:“那片树林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习惯知人论世的我而言,总是觉得电影艺术不似文学,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里,电影艺术对于哲学思潮的反映始终没有文学那么贴切,而是一种游离的态度。对于黑泽明的《罗生门》,我习惯于回到影片诞生的时代里,去寻找某种我理解的哲理,那就是一个东方民族对人道关怀与人性本善的特殊信赖与希冀。这样一个关乎人性与世界的寓言化的主题,是一个足够沟通东西方民族以及不同文化族群的持久思考,且无疑是一个极富人文主义色彩的永恒话题。因此,电影大师的作品再次证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与所有艺术一样,都充满对人类所共同的生存困境和灵魂诉求的爱与同情,甚至悲悯的追寻与拷问,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行脚僧、樵夫和乞丐困在“罗生门”底下避雨。三人无事可做,开始闲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情。
最近发生了一起轰动社会的杀人案——武士金泽武被人杀害在树林中。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和借死者灵魂作证的女巫都被传唤到纠察使署。
樵夫说三天前他上山砍柴,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便就近报了官,并称这个凶手多襄丸是有名的强盗,却被马摔落在地,因此被抓捕。
对此多襄丸马上反驳,称自己是因为喝了有毒的泉水才无力反抗,并叙述了自己的作案过程:当时他在树下乘凉,武士及其妻子路过,他一眼看中了武士那貌美如花的妻子真砂,便起了歹意。他先将武士骗离山路,趁机袭击了武士,将其绑在树上。接着回头找到武士妻子,骗她说武士被毒蛇咬了,真砂一听连忙跑去,却发现丈夫被绑在树上,才发现中了计。他在武士面前强暴了武士的妻子后,便准备离开。武士的妻子却以“我不能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由,要求两人决一死战。他为武士松绑后,两人大战二十多个回合,最终他获胜,杀死了武士,而真砂早已吓得逃之夭夭。他还夸奖武士勇敢,能与自己大战二十多个回合,以此来衬托自己的威猛。
樵夫说完后,行脚僧紧接着描述了真砂在纠察使署里的证词: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真砂苦苦哀求,丈夫却不为所动,令她寒心。于是她捡起匕首并希望丈夫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刀尖对准了丈夫,却没想到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匕首。之后她便想自杀,可是没有成功。
在女巫的帮助下,武士的灵魂借女巫之口也讲述了案发经过:强盗强暴了他妻子后,还用花言巧语哄骗他妻子跟他走。这女人竟然一口答应,还要求强盗杀了武士。强盗听了大吃一惊,将她扔在地上,问武士如何处置这狠心的女人。这一举动令武士原谅了强盗,而真砂却趁乱逃跑。强盗前去追赶但没能追上,只能回来给武士松绑,然后自己也离开了。想到妻子的“狠毒”与“背叛”,武士捡起匕首自行了断,并说在他死后有人轻轻走过来,从他身上拔走了匕首。
事情讲述到这里,樵夫承认自己当时就在案发现场,目睹了事情经过:强盗强暴了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希望真砂跟他远走高飞。他说愿意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用劳动来养活她。真砂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向丈夫,割断了绳索。两个男人马上明白了,真砂这是要让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迟迟不敢动手。武士为了隐藏自己的胆怯,说道:“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了丑,为什么还不自尽?”强盗也马上跟着奚落真砂,嘲讽她。真砂气急败坏,骂他们是胆小鬼,是懦夫。在真砂的讽刺下,两个男人不得已拿起武器开始决斗。可惜两人的刀法都不准,一个砍在树上,一个插进地里,两人的决斗逐渐演变成毫无章法的扭打。最终强盗碰巧拿到插在地里的长刀,杀了武士。
躲雨的三个人正议论着这起事件,感叹人心叵测,忽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隐约传来,原来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乞丐二话不说便上前将婴儿的衣物剥了下来,樵夫大骂他是魔鬼,乞丐反驳道:“只顾自己快活,生了孩子却又丢弃的人才是魔鬼呢!”并揭发了樵夫为了隐瞒自己偷了匕首才说强盗是以长刀杀死武士的事实。樵夫顿时哑口无言。
乞丐将小孩的衣服脱下来并拿走,樵夫对行脚僧说:“ 我已经有六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说完他从行脚僧怀里抱过孩子。行脚僧感动地回道:“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
雨过天晴,樵夫抱着婴儿朝着夕阳余晖处走去。
我想《罗生门》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技术性。整部电影的场景相当简单而集中,无非就是“罗生门”“山林”“官衙”“河滩”。据说这部电影一共也就53场戏,却使用了417个镜头。这么多镜头却被处理得干净利索,情节紧凑,人物情绪饱满。在用视觉造型讲故事方面,黑泽明导演无疑是一个高手。在这417个镜头里,在山林中的镜头就有293个,将近占了整部电影镜头数的四分之三。在山林深处,道路崎岖起伏,树木杂乱无章,而电影的每一个镜头画面却都能够保持电影摄影的尊严感。尤其是多襄丸在山林中行走奔跑的镜头画面,既快捷飘忽又沉稳有力,就是放在今天,拍摄这样的画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山林中的阳光透过树梢枝叶的斑驳画面,更是被后来很多电影人津津乐道并一再模仿,并被公认是黑泽明独创的经典的电影画面。
这就是《罗生门》,人物简单,场景简洁,故事也简明扼要,却拍得活色生香,拍出了值得人们回味的丰富内涵。这也许是一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特色”,就像日本的“榻榻米”风格,大道至简,平淡之处却最有风味。
终究要回到“这部伟大电影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我想,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影片表达了对世界、真理和人性的不可信賴,但我总觉得《罗生门》还不至于是如此完全的悲观。影片的确对人的自私自利有批判,每个人对“事件”的描述,都有利于自己;但人的自私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对自私的批判难道就是对人的完全不信任吗?恐怕不一定。我更喜欢影片中行脚僧的话,他说:“要是任何人都不能相信,那么这个世界就成地狱了!”“不,我相信人!我不想把世界看成地狱!”而影片的最后,已经有了六个孩子的樵夫还是决定收养那个弃婴,他的这一举动,无疑让行脚僧由衷地说出那句“我还是可以相信人”。
既有对人性的批判,也不忍放弃对人道主义观念的信赖,这是一个矛盾,也说明一部好的电影同样是关于人的复杂心灵史。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