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究

2022-02-20常亮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金课建设

摘  要:“金课”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紧贴社会现实、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构成复杂不稳定、学科支撑弱等特殊性。建设形势与政策“金课”,要从认识和实践上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如何评”这几个根本性问题,并从制度层面构建“金课”培育机制。

关键词:“金课”;形势与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77-04

“金课”建设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也逐渐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组织管理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其特殊性,在“金课”建设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金课” 的内涵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金课,是指含金量高的课程,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较好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金课”具有“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换言之,课程的“含金量”之高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高水平”上,落脚到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能吸收到营养的“高接收”上。近年来,高校通过立项资助、软硬件建设等方式促进了“金课”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教师的“金课”意识正逐步加强。同时,“金课”建设也步入“深水区”。

首先,从课程设置层面看,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包含少量难度低、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作用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由教师按照自身的研究兴趣设置,没有经过充分的专业论证,在课程体系中缺少必要的逻辑支撑,其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明确的目标要求,甚至出现内容陈旧、重复、缺失等现象。

其次,从制度机制层面看,“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导向和实践偏差使教师着眼于个人和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论文、学历、职称评定等方面,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2]。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高校对科研重视程度的加大,一些高校的基层教学单位“教研室”逐步被课题组、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基层行政单位所取代,这就造成了教学研究基层单位的缺位,导致集体教学研究功能弱化甚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再者,从教师层面看,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数突破10万人[3],教师数量的快速增加保障了思政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但教师队伍的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培训机制尚在逐步探索完善中,传统的“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培养梯队又受到较大冲击。因此,部分高校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课桌”到“讲台”,在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没有经过充分培育和磨炼的情况下直接面向学生授课,进而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深刻、不全面等现象。

最后,从学生层面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实用化等倾向。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往往把具有实践效益、短期效益的课程放到重要位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厚,主观上造成了“逃课”“睡课”“混课”的情况。

“金课”建设是系统工程,宏观上是由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微观上则是师生共同沉浸、互动互鉴、相依相长的过程。高质量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存在的问题也应从多方面考量。从实践层面上看,让全国高校专任教师全部建成“金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金课”建设的意义之深远不仅在于课程的建设,更在于对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方向引导与不断追求。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具有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般功能,既对学生个人品德、情感修养、独立人格等进行培养和塑造,又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各类信息与事件進行多维度分析判断,进而形成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大局观和综合思维能力。较之其他思政课,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社会现实

形,当下所处之局势、环境;势,未来发展之趋势、走向。“形势与政策”课更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是一门应用性强的思政课,其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授课任务决定了其授课内容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变化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不断发展变化,并随着网络渠道迅速传播并扩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敏感突发事件等内容进行及时、深入、全面的分析,帮助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变化快

“形式与政策”课紧贴社会现实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始终处在不断更新、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的名称、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历经多次变革,但其教学内容始终包括“静”与“动”两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形势观下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最新理论、社会热点和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等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有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无法做出清晰准确的回答。这一特点导致在教材编写环节缺少统一、稳定的教材与教学大纲。目前教育部思政司发放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聚焦中央最新精神和影响广泛的时事热点,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体系,而教学中要求兼具政策的深度和形势的时效,这给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规范化带来较大的困难。如何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一特点,持续加强教材建设,及时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进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长期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B795F984-27C1-460D-ADD6-248D5070DA66

(三)师资队伍构成复杂、不稳定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主导和关键。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形势与政策”课实体教学组织,专任教师数量少或由其他思政课教师担任。部分授课任务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辅导员队伍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党政管理干部承担。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贴近现实、涉及面广、内容变化快等特点,专兼职教师很难围绕某一课题或方向开展持续、稳定的科学研究,因而难以形成具有一定科研成果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队伍稳定以及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和自身职业发展。

(四)学科支撑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理论研究和师资培养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支撑,而“形势与政策”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其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教学内容涵盖其他四门思政课程,缺乏独立的研究内容、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成熟的研究方法。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按照传统的学科逻辑顺序编写教材、设计课堂内容、进行科学研究,进而难以形成规范、系统、统一的教学科研体系,也很难形成全国范围内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对话基础。

以上这些特殊性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色,同时也是“金课”建设的难点。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具有鲜活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的视角,符合青年大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打造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庞杂、多变、不成体系等特点使大多数教师很难驾驭所有内容,加上师资队伍凝聚力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科研合力,这都给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金课”建设路径

实现从“水课”到“金课”的转变,需要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融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认识和实践上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如何评?”这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晰教学的本质与目标

回答好“为什么教”的问题,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核心要义。“教”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为了“不教”。“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要事及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其背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学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而在更高、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教师要转换视角,在学校办学与人才定位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差异,科学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材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实现高质量学习,进而掌握分析和判断问题的科学方式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教师视角”转换为“学生视角”是实现“金课”的核心,是教学技巧提升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源泉。

(二)推进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模块化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系统、适量、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纽带和基础。2004年起教育部加强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面向大学生组织编写《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制作《时事》VCD作为学习辅导资料。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和高校还在学校层面进一步明确教学范畴,从“学生角度”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可度和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把对中央政策的解读同学生发展利益相结合,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同学生个人的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把学生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二是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提升等相结合,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精心设计专题,健全教学方案,让党的政策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内心。三是积极推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规范化,制定相对统一的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让授课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向。

(三)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

回答好“怎么教”的问题。在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传授者,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应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灵活、多变、应用性强的特点。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值得警惕的是,要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把“互动”“热闹”“网络技术”等标签贴在“金课”上,而忽略了“金课”的内涵与本质,否则会导致课堂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学生学习的肤浅与碎片化,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产生错误引导,违背了教育的本意[5]。

(四)构建协同化教师队伍

解决好“谁来教”的问题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需求量大,教师队伍构成的多样化,要更加重视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建设,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

从微观上,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和教学组织的协同建设,引导专职教师围绕特定领域持续开展对教育教学、政策理论等的科学研究,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方向和一批有深度、有影响且对教育教学有现實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要搭建协同建设平台、优化机制,包括师资培训、激励奖励、考核考评、教学管理、多部门协同等,吸引更多高水平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等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只有在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的双保障下,“形势与政策”课的小班化教学才有实现的可能。

(五)健全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如何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指挥棒问题,对“金课”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方向指引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高校应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更新快、学科跨度大、备课时间长等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多元互补的评价体系。B795F984-27C1-460D-ADD6-248D5070DA66

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学习效果映射在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因此,评价的重点应放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量。二是强化学生的主体评价。要科学设定学生评价在评教体系中的比重,平衡好其责任与权利的关系,发挥好学生对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学生评教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与自主性,形成教学与教评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教师自我评价。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可,提升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主动从多个视角优化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思考与探索。同时激励更多教师将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探究多样化教学和学习方式,不断丰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四、结语

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愈发尖锐和复杂的今天,形势与政策的“金课”建设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金课”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警惕陷入名目繁多的形式上的改革创新之中。提高形势与政策育人效果与质量,仅靠少数人、少量“金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源源不断地涌现大批高质量课程。因此,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金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扎根不同高校的实际,立足师生需求,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从制度层面建立“金课”培育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质量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 叶信治. 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 中國高教研究,2019(10):99-103.

[3] 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数突破10万人[EB/OL]. (2020-12-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3/content_556 6847.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8-04-13). http://ww 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5] 董立平. 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基于中国大学“金课”建设的反思[J]. 大学教育科学,2019(11):15-22.

(荐稿人:李文华,宁夏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形势与政策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9VSZ 04);郑州轻工业大学2021年度党建创新项目“三融三微:促进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项目编号:20 21DJXM003);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1-DJXM-063)。

作者简介:常亮(1979—),女,硕士,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B795F984-27C1-460D-ADD6-248D5070DA66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金课建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寒露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