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备课”: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准备

2022-02-20杨春华

关键词:历史教师修养技艺

杨春华

摘要:“超级备课”,就是超出常态或超越普通的教学准备。不止新教师,任何一个教师都需要对“新的事物”重新认识、充分准备。为了在历史课堂上谱写教与学的协奏与变奏,教师需要穿越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基于学情进行设计,同时锤炼自身的修养和技艺。

关键词:“超级备课”;历史教师;修养;技艺

本文系苏州市历史名师工作室走进苏州科技大学“S—U”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几年前,我在一篇年度总结中提出了“super prepare(超级备课)”的想法,鞭策自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尝试超出常规的备课方式。所谓“超级备课”,就是超出常态或超越普通的教学准备。这一做法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节某一目内容,而是想尽量扩展历史教学的世界和视界。

没有人天生是教师。成为教师,是“修炼”的结果,需要经历从“新手”到“成熟”的过程。本文所讲的“新教师”,主要是指新入职的教师或是即将入职的教师。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新”教师,因为教育生活是常新的,教育情境亦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老革命”也会遇见“新问题”。最近几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便是一个“新的事物”,而新的教育形势、新的课标规定、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教育目标等,也无不指引我们重新认识、充分准备,在历史课堂上谱写教与学的协奏与变奏。

一、历史课堂的适当展示——教与学的协奏与变奏

(一)基于教师、教材、学生的三位一体

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5(5):817。但中学课堂顯然受到较多的制约。我们可以把中学课堂看作“三位一体”的关系,既要遵循国家的意志(教材维度),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情维度),还应该尽量发挥教师的才智(教师维度)。在有限的教育时空呈现特定课程的具体内容,我们才会看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模样,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教学特色。

其中,既有教与学的常规(协奏),亦含有溢出教学设计的部分(变奏),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其实,这亦是教师素养的具体呈现。

(二)基于课标、课程、课题的视域融合

从人教版教材到统编教材,无论体例、内容还是表述、观点,均有相当的变化,各种辅助性材料和栏目亦有鲜明的面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充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借鉴伽达默尔的说法,要在课标、课程、课题的视域下融合。从中学历史教育的特定视域来看,课标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大纲”,渗透了国家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课程是统合的教材资源,课题是系列疑难问题的丛聚。历史课堂风景的铺展,大致是按照课标规定,汇聚课程资源,设计相关问题。在探究中落实具体而微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课标诉求、课程视点、课题视野不断交融、教学视界不断放大的过程。

(三)基于主题、思路、目标的综合思考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依据教学立意确定教学思路,是对教学的洗练。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其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三个子目。课标要求感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革命精神,坚信中共执政能力,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就高中历史教育目标而言,这其实也是攸关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当我们细绎教材的文本,引领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时,很容易确定本课的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也是与以往教材的相同之处,是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体现;但是新教材同时强调了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今之视昔,可以说,这是中国新革命文化传统的奠基时代,重构蓝图、展示新貌、继续探索,思路与线索呼之欲出。

二、历史教学的学情设计——穿越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境

历史教学的学情设计要遵循的“学情”既包括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含有新的课程要求和问题探究学习的情境。因此,学情总是具体而微的,但首先应该因“材”施教。就历史教学而言,因“材”施教既要尊重学生的“材质”,也要基于历史的“材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孔子的眼中,教学的方法,或开导或启发,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即“以学论教”。历史是攸关过去的学问,史料是我们探究过去的唯一凭借,这是学科属性使然。因此,教材等各种教学的材料——史料,无疑是历史课堂的基石。史料的甄选既要贴近教学的内需,又应切合具体的学情,所以,还要考虑不同的课型与学段、班情与氛围等因素——历史课堂作为历史教学的场域,既是有形的物质性环境存在,亦含有“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的学习气氛。

(二)基于课程内容的情境

历史发生在过去,是由一个个过去的片段连缀而成的。回望消逝的过去,一些重要的事件依然闪烁。然而,国家育人目标的变化、新旧课标的不同要求、不同教材的变动、历史学家在不同时期的认识等,让我们看待同样的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观感。举一个例子,近些年的黄帝陵祭祀,可以帮助我们回望传说时代的中华始祖黄帝,并从考古学追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辗转形成华夏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比以往教材着墨更多的地方之一。

历史进入近代后,清代中期政局变动,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材直接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等人的观点,明确提出晚清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引发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督抚的“东南互保”,借此管窥清政府统治的虚弱,直至武昌首义、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土崩瓦解。这样的前后叙事更好地遵循了历史自身的演化脉络和学生学习的思维理路,助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

(三)基于探究学习的情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要求是要“合理合情”的。教学设计要“合理”,即合乎教育的原则,无论是课时的安排、主题的明确,还是流程的完善、問题的设计、目标的达成,都要遵循科学性、有序性、合理性的要求;“合情”即合乎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内容的实际、目标的实际,教学设计尤其应该适合相应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呈现层阶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至内。就历史学科层累积淀的特性而言,打个比方,就是要帮助学生一层一层剥开历史概念的“洋葱”。这也是透过历史材料探究历史本质的一种方式。

历史的过去性、层积性、包容性,内容丰富而内涵多样,决定了历史教学的特定方式。在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真正地做到“以学论教”?我也经常扪心自问:基于学科特性的讲述法一定不是探究法吗?引领学生重勘史料的“废墟”,“一言堂”一定不好吗?换句话说,是否所有的历史课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总应基于具体而微的学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情不止关乎学生,还关乎教师。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教学’,更是‘学习’”。如此,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首席学习者;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的“超级备课”,也是历史教师修养与技艺的展现。

三、历史教师的“超级备课”——锤炼修养与技艺

(一)基于教师的思路与方法

历史教学的设计是基于各种学情的设计,既有共同的旨归,必然指向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的要求;亦有各自的领会,这与每一个教师理解的独特性和设计的创新性有关,往往基于自我的思路与方法,以一种“我注六经”的方式,在历史教学的边际创新。我曾经无数次触及抗日战争的课题,突然有一次脑海中一个闪念——以“回望抗日战争”的方式重新切入这个熟悉的题旨,在“化熟悉为陌生”和“化陌生为熟悉”之间辩证思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爱国精神的展示,回望抗日战争能否超越民族史观,超越仇恨与恩怨,立足新时代,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重新探讨呢?反省战争,探询人性,关注人类命运是我从新文化史学透镜观照的立意和思路。李自健先生的著名油画《1937》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并不陌生,我以往也经常在课堂使用,但只是作为图像史料。透过新的历史视界,我尝试了“图像证史”的教学方式,让历史课堂可以“观看”。

(二)基于教师的视野与手段

作为教师,如何扩展历史教学的世界和视界?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提倡“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毛泽东则倡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两位伟人的话语中,我认识到,这是“剥蕉见心”的历史本质论。就历史教学而言,通过学术研读反哺教学,让学术前沿成果和历史教育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或是可行的路径之一。我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引用梁启超先生的《释革》,通过英文“revolution”和“变革天命”的比较,完成了对近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辩证,并实现了对“革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学理性把握,形成了课堂对话历史思维的间架。

我们有幸生在一个科技发达、人文荟萃的时代。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信息手段层见叠出,这都有助于扩大我们的学术视野,改进我们的历史教学。

(三)基于教师的学养与素养

课堂既是历史内容的适当呈现,又是知识探究、思维训练、情感体验、价值分享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关联呼应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当然,任何教学设计背后的思路与方法、呈现的视野与手段,都与历史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有关。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你的业余是什么,你就是什么人。”是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课堂就是什么样子。稍演其意,一个教师的学养与素养是一种重要的魅力,不仅会影响到历史课堂的视域和边界,也或多或少(不是全部)会影响到课堂的氛围、气质与品位。

因此,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扩展历史教学的世界和视界,无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涵育、升华自我的各种素养——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学术素养等,是历史教师的必修课。我认为,内外兼修、沉潜往复是丰富历史教师的底蕴与意蕴的不二法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学术、思想、文化上的相关准备,满足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历史教学既是我们的职业,也应成为我们念兹在兹的志业。它攸关历史学术型课堂的意味和底蕴。我将上下求索,放开眼量,多角度、分层次、换立场、跨学科地看历史,观世界。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傅国涌.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修养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