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兴发感动”

2022-02-20张艳梅

关键词:观沧海古诗词教学

张艳梅

摘要:把“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即“激发”诗感,创设情境、引入诗歌,诵读感知、品味诗歌;第二个层级即“体悟”诗情,知人论世、体悟情感,品读意象、体味匠心;第三个层级即“传延”诗志,诗歌互映、交流感悟,诗意升华、诗歌再创。

关键词:“兴发感动”;古诗词教学;《观沧海》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诗学理论的核心,是其在中国传统诗论“缘情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诗歌批评理论。“兴”包含两层含义,既指诗人见物起兴、生发情感,也指读者在阅读时因进入诗歌情境而产生情感;“发”指诗人抒发所思所想;“感动”则指读者在阅读和鉴赏中深入体悟诗歌的内在情感之后,萌生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以阅读反馈等形式表现出来。

把“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对教师开启教学思路,学生深度学习古诗词、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教学,从“兴发感动”的“兴——激发”“发——体悟”“感动——传延”三个层级入手,提出具体策略。

一、“激发”诗感

叶嘉莹先生在一次讲座上说:“诗人以天地为心,有一种仁爱之心,对于草木鸟兽都有一种关心和爱护。”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诗感,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歌

古诗词的创作多因诗人在其境而生其情,而学生由于脫离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与诗人之间存在隔膜。为了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传达出的生命张力以及审美价值,教师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观沧海》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播放一段浪打海岛的视频)崴嵬山岛、惊涛拍岸,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下?

生波澜壮阔。

生惊涛骇浪。

生恢宏大气。

师 (在原有的视频中加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现在老师配上了音乐,耳畔是丝竹激昂,眼前是白浪翻滚,触目远眺,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豪气慷慨。

生慷慨激昂。

生意气风发。

生惊心动魄。

师真不错!你们看到了海的力量,感受到了豪气慷慨,但惊心动魄是何缘由呢?

生这么大的海浪,一个人站在那里,我感到有点无助且渺小。

师很好,你的代入体验感很强,你是一个情感比较细腻的同学。海浪拍岸,山岛耸然,此情此景,同学们感受到了壮阔,也感受到了豪气,甚至还因自身渺小而感到一丝惊心动魄。那么,千年前的曹操身处这样的情境中,他又有何所见、所闻、所思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

以上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还为其后体会诗人心志的抒发及其人格魅力埋下了伏笔。情境的创设,首先可在诗意的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意境氛围。其次,可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创设情境,通过意境重现,让学生融入其中,拉近与作品、作者的距离,为进一步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张力做铺垫。最后,可在配乐的利用上下功夫。《尚书》中言:“诗言志,歌咏情,声依永,律和声。”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密切,以乐入心,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二)诵读感知,品味诗歌

“读”是感受诗歌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的重要手段。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也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古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诵中感。但并不是让学生一味机械地读,而应多角度地予以启发。在《观沧海》的教学中,诵读片段如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预习时划分的节奏齐读《观沧海》,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是其中的重音、停顿和连读之处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美感。请同学们听范读——听视频中的朗读,边听边学习范读中重音、停顿和连读的处理技巧,并做好圈画标记。

(教师播放范读视频。)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预习时了解到的创作背景,体悟情感,小组入情共读。注意读出重音、情感、字音、节奏。

(学生入情读。)

师听到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老师感到非常欣慰。接下来,请两位同学分享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他们的诵读好在哪里,哪里还可以再提高。

(两位学生汇报读,其他学生点评。)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醒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特点和情感,注意语句的衔接、音律的切换、押韵的韵味,根据诗词情感的起伏变化调整语速、语调。在感情澎湃、激情迭起的地方,要体现情感的变化,采用转折、递进等方式,分清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还可让学生自主圈画朗读符号来增强朗读感染力。

二、“体悟”诗情

“兴发感动”理论中,评价诗歌的两条标准是“能感之”和“能写之”。“能感之”指诗歌的情感是诗人心物交感的结果,“能写之”指诗人运用艺术技巧将情意叙写和表达出来。这实际上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笔者提出以下两种教学策略,以促进诗歌情感和审美的培育。

(一)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知人论世”是古诗词品鉴中的常用手法。“知人”,是了解作者,分析其写作才华、生活阅历、价值观、审美倾向、性格特点等;“论世”,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叶嘉莹先生在品鉴诗歌作品时,十分注重知人论世。例如,在品鉴《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她用了大量的篇幅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进行了描述,让读者在了解陶渊明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赏析。

知其人而明其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悟,更能体味到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在《观沧海》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下发导学案和课上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收集其人其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曹操其人。学生知其人,知其事,能够在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重点上迅速突破,更快地感受到诗人之心志。

(二)品读意象,体味匠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对情感的抒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在将意象缀连成意境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法与表达技巧,体现着诗人独具的匠心。明晰诗人是如何运用一定的技巧来表情达意的,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取意象、探析手法,来体会诗人的匠心。在《观沧海》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这首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思考:

(1)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描绘了大海怎样的特点?

(4)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此时的内心情感如何?

2.齐读第9—12句,思考:

(1)看到如此景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2)刻画了哪些景物?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描绘了大海怎样的特点?

(3)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此时的内心情感如何?

通过这一教学策略的引导,让学生明晰《观沧海》中诗人选取山岛、水、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壮阔、壮美的意境,从而达到“明为观沧海,实为观心海”的艺术呈现。学生与诗人心神共振,历经千年依旧能拂去历史的尘埃,看到怀有建功立业、统一中原雄心壮志的枭雄曹操。

三、“传延”诗志

“兴发感动”是一个先由诗人书写,再由读者阅读诗歌,接收到诗人蕴藉于诗歌中的情感,进而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新的感触的审美过程。诗歌的生命只有在传延中才能焕发出生生不息的魅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评价以及再创造来达到深度学习古诗词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受到诗歌情感的熏陶。

(一)诗歌互映,交流感悟

收集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1+X”的群文拓展阅读,能使学生对诗人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对其情感的阐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感受。在《观沧海》的教学拓展中,笔者出示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龟虽寿》,让学生体会曹操的诗风特点,并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进行再认识。随后,进行古今联动,将其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展开互读与比较。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诗歌的历久不衰,感受两代英雄人物的“所见略同”以及为远大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体会到詩歌跨越千年的传延,以及给予人之伟力。

(二)诗意升华,诗歌再创

《观沧海》以眼前之景,抒心中之志。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诗人所体现出来的乐观洒脱和志存高远,无不成为学生审美取向和情感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养料。如何能够让那一份感动更深入人心,让学生的本次学习成为具有迁移性的深度学习?便可通过诗歌的再创予以体现。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我通过布置仿写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其中的雄浑与壮志,体会汉乐府诗歌的形式之美,在仿写中再一次体会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吕莉.浅议新课标下中学诗歌鉴赏之教学引导[J].大众文艺,2011(23).

[4] 尹学艳.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J].中学语文,2009(3).

[5] 曹睿.叶嘉莹词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 朱维.叶嘉莹“兴发感动”理论对王国维“境界”的体系化及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6).

[7] 刘卓一.叶嘉莹诗学理念下的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8] 彭思.叶嘉莹“兴发感动”说指导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9] 张春华.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0] 张冬.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观沧海古诗词教学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观沧海》的修辞策略研究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协会 通联站
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