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2022-02-19吴汝静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荆轲太子文言文

吴汝静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必修课程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选修课程中的经典文化和作品研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群6”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1],因此,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教学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议题。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类型,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荆轲刺秦王》为例,简单地探讨如何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言文是优秀散文,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中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深邃的语言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思辨能力强调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要同时具有“思考”和“辨别”两方面的能力。这两种能力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言文中字词句篇的分析,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文言文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原则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依托文本、立足课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才能实现。[2]

一是依托文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语文教科书“能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现语言文字使用和构建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的本体功能。

二是立足课堂。文言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是“言”和“文”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有机融合。从“言”的角度看,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区别于现代文的文本格式,强调文言作品“言”的特点,带领学生把握字词句本身的特点,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从“文”的角度看,文言文包含了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三是系统科学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边批判边求证”,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文言文有深刻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

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的。由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斟酌词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炼词”“炼句”“炼篇”三个方面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从“炼词”角度出发

文言文具有一套严谨且周密的语言系统。文言文的“言”是学生进行文言审美的必要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文章的词汇才能读懂文言文,从而掌握写作技巧,继而进行文言审美。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首先立足于语言教学,以“言”为本位来开展文章、文化、文学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后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的文言阅读。学习文言词汇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并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词汇积累,以便学生在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能够快速地理解文章大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的方式进行词汇学习,掌握好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因此,从词汇的角度出发鉴赏文章的情感表达,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1.通过单音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词是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单位,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能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单音词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文中“请”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第二次为“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第一个“请”字在词义辨析中存在分歧。部分教材辅导资料将此字译为“请求”,而部分学者将“请”字解为“拜见、谒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这个词义的意见分歧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首先,《说文解字》认为“请”的本义是“谒见”,含尊重之意,而“请求”是“请”的引申义,即希望他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给予满足。其次,在本文的语境中,秦王攻占了六国,太子丹担心燕国不保,召见荆轲来商量对策,体现了太子丹渴望从荆轲处找到对抗秦国的方法,并非向荆轲提出请求。最后,将“请”翻译成“谒见”可以从同类型作品中得到印证。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魏国公子无忌听闻侯赢是位德才兼备的君子,专门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在宴会结束后亲自为他赶车拜访朋友朱亥。公子前往朱亥家,屡次谒见他,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此时,公子对侯生所提及的贤者朱亥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此处的“请”字解为“谒见”才合乎情理。

《荆轲刺秦王》中第二次出现的“请”字不是“谒见”之意,而是表达一种催促和责怪的态度。荆轲与太子丹商量完对策之后并未立刻出发动身前往秦国,而是在等待秦武阳同行。太子丹担心荆轲临时改变态度不去秦国,于是开始催促他,从后文中的“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可以看出太子丹在责怪荆轲迟迟未动身。此刻,荆轲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而有了下文“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同样都是“请”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上下文分析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或不同的词对表情达意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通过实词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文言文中的实词占据了文章篇幅的大部分,因此,掌握实词是进行文言文阅读及提高思辨能力的关键。以《荆轲刺秦王》中“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一句的“箕踞”一词为例,“箕踞”指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形容的是一种轻慢、不拘礼节地坐的姿态。这个词将荆轲对秦国倨傲不羁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荆轲的刺杀失败了,但他临死前毫不辱没燕国的尊严,表现出对暴秦的不屑,以及毅然赴死的大无畏精神。从精神层面看,荆轲是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箕踞”这类极具感情色彩的词汇,教师应抓住它的词汇内涵及情感色彩,对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词汇放在整篇阅读中加以整体考虑。

3.通过虚词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无实际意义的词汇,其功能是辅助句子的构成,形成不同结构的句子格式,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乎”“者”“也”等。虚词在文言文篇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文章断句、文法、语气、作者表情达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言文阅读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文言虚词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为例,句中“……者,……也”句式表示判断,全句的意思为: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要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燕太子啊!如果学生对文言虚词掌握不到位,就会把“事所以不成者”翻译为“做事情没有成功的人”,导致对该短句翻译错误,从而无法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需要掌握虚词,从而掌握由虚词构成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例如:

(1)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以上例子中,例(1)为宾语前置句,例(2)为被动句,例(3)为反问句。若想理解这些句子,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虚词。对虚词掌握不当,可能会引起学生对文章句子的误判,甚至影响他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学习虚词,对理解文章和培养思辨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炼句”角度出发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不同是思维方式不同的体现,不同的语言种类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观。[4]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能了解文章所体现的古人思维方式,体悟文章所蕴含的古人思想智慧。正如王荣生所说,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5]因此,“炼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炼句”强调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句子首先应该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问题。进一步,句子要能增强表达效果。更进一步,句子要能突出文章的意境。[6]句子是文章的骨架,文言文句式可以分为常见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两种类型。对不同句式进行总结归纳,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中国语言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文化自信。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不同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以及句子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的。

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为例,从句式的角度看,该句为定语后置句,作用是突出太子及宾客这个群体范围,其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意为:太子丹及知道这件事的官员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别荆轲。在古代,穿白衣戴白帽一般是人们在葬礼上的穿着,从这句话可以分析出:大家认为荆轲此去必将赴死。因为当时秦王已经一统六国,军事力量远超燕国,燕国仅派荆轲和秦武阳赴秦进行刺杀,无论刺杀是否成功,荆轲都无法平安回到燕国。所以,大家都“白衣冠以送之”。

(三)从“炼篇”的角度出发

“炼篇”的本质是篇章阅读。篇章阅读的作用在于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文言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立足文章既定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定脱离文本的随意阅读。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中的主人。[7]这样,学生才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实现创造性阅读,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8]在学习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做出不同角度的回答。

1.从哲理处思辨

中学文言文的选材极富哲理性。考虑到中学生正处于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分析“荆轲刺秦王是被动之举还是主动之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在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邀请荆轲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一方面,荆轲作为燕国大臣,对燕国有爱国之情,对太子丹有君臣之义,他不能袖手旁观。出于对国家和太子丹的情义,荆轲主动请缨。从这个角度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主动之举。另一方面,荆轲在等待秦武阳共同前往秦国之际,太子丹说“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对荆轲迟迟未动身之举产生怀疑和责怪,而荆轲因太子丹的言行而发怒。此时,他愤怒地说出“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及“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这样的言论。由此可见,此刻的荆轲处于一种不可不出发的被动状态。从这个角度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之举。教师在教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改变学生非黑即白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从群文阅读处思辨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基于一定的主题,以教材为立足点,将各种材料或者文本整合在一起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达成共识的阅读教学方式。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师生不再对单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而是对一组文章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教授《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不同人物如何摆脱困境”为议题,结合同类型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三篇文言文作品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荆轲、烛之武和刘邦,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点在于摆脱困境时都能够抓住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不同点在于他们对问题的具体处理方式:荆轲通过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方式试图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燕国;烛之武通过个人较强的雄辩能力,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刘邦通过利用项羽的弱点使自己在宴会上化险为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议题的主线,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讨论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进行群文阅读,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材料。具体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要有三种途径:炼词、炼句、炼篇。从这三种途径出发,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与作品、作者、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积累文言文词汇、理解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荆轲太子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