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研学旅行师资培养:应为与有为

2022-02-19王浩宇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研学师范生

王浩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作为一项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的集体实践活动,研学旅行以教育性、体验性、实践性为遵循,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育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为导向,从课程高度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出真知”的平台。自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途径,贯彻综合实践育人的新举措和带动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纽带。[1]现阶段,研学旅行在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其课程教学目标虚化、专业引领与指导不力及教学现场规划缺失等现实困境也随之凸显,缺乏专业型指导教师已成为研学旅行稳步推进的重要瓶颈。[2]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而中小学普遍缺少从事研学旅行的专兼职工作者,县域教育部门更是缺乏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主力军,其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与组织将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实效开展。因此,师范院校研学旅行师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师范院校开展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应为”之意出发,继而提出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科学化、标准化推进的“有为”之策。

一、应为:师范院校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价值取向

师范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应有步骤、有计划地承担起研学旅行师资培养工作:一方面,提升师范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完善从业素质;另一方面,培育专业型教师组织并指导研学旅行,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师范院校依托自身科研力量开展研学旅行学术研究,可以有力推动研学旅行的学理发展。

(一)人本性: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从业本领

教师职前教育并不是把师范生培养成只能从事某一特定、不变的学科教学,而应使他们具有开展各项综合实践育人活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其探究精神,拓宽思维视野,丰富人文自然知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3]这为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师范生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我国研学旅行要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需要、能够开展研学旅行的新型教师。师范院校要培养出适用于研学旅行的新型教师,就要在加强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其具备实施研学旅行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一方面,要使师范生了解当下研学旅行现状,掌握组织研学旅行的基本实务,丰富自身教育素养与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具备研学旅行知能素养的师范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有效指导本校研学旅行的实施,提高职业竞争力,充分适应未来教师角色需要。

(二)规范化:培育专业型教师,发挥研学旅行育人实效

教师是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决策者,在研学旅行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前期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到中期现场组织、实施规划再到后期反思与评价,教师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与决策会影响研学旅行各阶段的质量。现阶段,由于缺乏专业型教师,研学旅行各项机制无法落实到位,育人效果难以有效发挥。师范院校通过构建研学旅行师资培养平台,能够培育有能力、有素质从事研学旅行的专兼职工作者,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专业型教师参与并指导研学旅行,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课程标准及学科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与开发,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多元化渠道,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性、课程性与实践性,能够突破研学旅行科学化发展的层层壁垒,治疗“重游轻学”的通病。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以研学旅行为依托,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中领略秀丽山河、体悟风土人情、探求科技奥秘,继而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使研学旅行真正实现“游与学”的有机融合。

(三)专业化:促进研学旅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其中,教学是高校的中心职能,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科研成果转化能有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科研也是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4]师范院校在开展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同时,要依托自身科研资源进行研学旅行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社会为归宿,积极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使研学旅行更为社会认可和重视。为此,师范院校要以研学旅行师资培养为载体,搭建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研学旅行教研体系,进一步推进研学旅行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教学,同时提升高校自身的学术实力与科研能力。除常规教学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开展研学旅行相关研究,了解当下研学旅行的前沿动态与发展成果,同时依托学科背景与专业特长,为研学旅行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设计并开发区域内优质课程方案,为研学旅行的开展与运行建言献策,不断丰富研学旅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助力研学旅行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有为:师范院校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路径选择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师范院校可以在原有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及教学资源,对师范生培养体系做适当调整,制订合理、科学、高效的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方案,培养研学旅行专业型人才。

(一)靶向所需:明晰培养目标是前提

培养目标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中之重。师范院校对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实施需以设定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其应体现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稳步推进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兼职工作者,如从事研学旅行的咨询、教学人员,研学旅行领域内的指导专家、研究学者等。因此,师范院校应综合分析、研判新时代研学旅行教师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制订并完善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目标,并在培养目标下完善各维度培养标准与细则,依据各项指标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并严格落实。从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市场需求等角度入手,结合师范生专业成长与教师职业素养的多元性需求,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目标应体现在道德、知识、能力与身心发展等不同维度。其中,道德方面,要以德为先,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与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方面,要掌握研学旅行的理论知识,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能力方面,能够独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胜任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5]总之,师范院校以培养目标为引领,助力师范生掌握组织研学旅行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熟悉研学旅行不同阶段的实施要求,培养师范生开展研学旅行的专业情感,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载体建设:完善课程结构是核心

课程结构是师范生成长为专业教师的实施载体,课程设置多元化与丰富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课程结构如何为师范生提供夯实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保证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基于终身发展的素质与技能,成为当下教师职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6]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需求等维度出发,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合理构建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师范院校应以研学教师执教所需的教育知识、实践能力、实操技巧以及情感态度为准绳,在已有课程基础上增设旅游管理实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导游基本技能、旅游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师范生系统掌握研学旅行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授课内容要凸显实际性与应用性,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连接,避免空谈教育理论。在课程类型方面,为调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避免对其造成不必要的学业压力与心理负担,研学旅行课程应作为师范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与非师范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有足够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师范院校可将其作为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安排方面,课程设置以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要求为原则,学习时长为1—2学年,建议开设于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

(三)多维构架:更新教学体系是关键

教学体系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基本框架,是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其教学体系构建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打造开放、共享与创生的智慧课堂。教学内容上,倡导融合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与成长经历,贴近生活实际需求,体现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实施上,设置真实问题情境,使其在课程学习中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能有所悟、有所思;教学方式上,顺应师范生认知与发展,改变传统 “一言堂”模式,彰显实践性与体验性。二是建立校外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基地。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教学环境,加强与中小学、博物馆、天文馆及自然人文景区等单位的合作,积极组织师范生开展观摩、见习和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活动,切身实地经历研学旅行,为师范生提供体验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与教学素养,借助校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开展研学旅行专题论坛、讲座或学术沙龙。师范院校可以定期邀请研学旅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学旅行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为师范生答疑解惑,丰富师范生理论素养,开阔视野。此外,师范生还可利用顶岗实习等机会参与研学旅行,掌握当下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从而增强学习内容的实效性。

(四)协同推进:强化资源开发是基础

学习资源对学生成长发展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为保证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师范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方向与要求,不断更新与完善已有学习资源,加强对研学旅行相关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一是成立研学旅行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业人才对研学旅行开展相关研究,调查分析当下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境况,积极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著、论文等便于及时进行经验交流的形式,助力师范生更好地了解当下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现实状况与实施路径。二是编订或选购研学旅行相关的专业书籍、材料,使知识学习更具导向性与精确性,同时定期向师范生推荐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文献、专著等作参考书目,为其广泛吸收研学旅行相关知识提供便利。三是及时更新网络资源信息库。师范院校要以丰富师范生人文素养与从业素养为核心,引进研学旅行相关课程资源,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更新换代,确保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加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互联网+研学旅行”培养模式,使师范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依托网上研修,为更多想要研习研学旅行的师范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四是联合同一区域内的师范院校成立研学旅行教学联盟或教育案例资源库,注重校校联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分享有益教学模式与经验,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五)多元并举:培育教师队伍是保障

师范生对研学旅行基本情况的认知与把控,对开展研学旅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与传授,专业性高、稳定性强的教师团队是教学的基本保障。首先,师范院校应充分挖掘已有教师资源,借助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依托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平台,以复合性教学、科研工作为契机,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承担研学旅行师资培养课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投入到研学旅行领域进行研究与探索,扩宽研究视野和范围,对勇于挑战自我、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型人才进行一定的奖励资助。其次,选聘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担任研学旅行课程讲授的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应用到师资建设与培养中,积极接收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前来进修,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最后,师范院校在研学旅行师资培养上可实行“双导师”制,即邀请研学旅行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具有研学旅行组织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鼓励校内外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充分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前沿动态。“双导师”团队通过对研学旅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协力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与疑惑。

(六)创新赋能:优化评价机制是出路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机制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载体,如何使师范院校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评价具有科学性与时效性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完善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评估,采取有效考核方式,健全师范生评价体系。评价维度上细分为知识能力、专业实践和情感态度等层面,评价机制力求评价内容多元性与评价方式丰富性,实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学期中段,教师要动员并鼓励师范生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文博场所、旅游机构等,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下研学旅行实施现状。依托教育机构或实践平台,教师对师范生的实践进行引导与评价,并做好过程性总结与记录。学期末考核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纸笔考试,考查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如撰写研学旅行调研报告、设计区域内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导游词讲解示范课等。师范院校可将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学习、培训经历作为师范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激发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评价方式要由教师评价丰富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多种方式,只有经过多方评价合格后,师范生才能被授予合格证书,并取得相应学分。

专业型指导教师在研学旅行的稳步推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与“游”相结合的有效支撑。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职前成长的摇篮,其研学旅行师资培养质量将影响着未来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水平。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教育改革需要,优化育人渠道,拓宽培养口径,在原有师范生培养模式基础上增设研学旅行师资培养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型研学旅行师资,助力研学旅行育人功能有效发挥。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研学师范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