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时代下的教师素养要素
——基于2000—2020年知网文献的分析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教学模式

龚 婕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00)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

2004年,何克抗将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的概念引入中国,此后,混合式教学便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1]在对未来教育模式的设想上,学者们大都认为,只有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020年之前,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混合式教学”这个概念的演变过程,少有文献涉足实践层面的研究和总结。同时,过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在高校开展,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内容,而较少关注到影响力更大、普及面更广的基础教育。[2]

2020年春季学期,为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中小学在“停课不停学”政策指导下,无论在线教育学习环境是否准备成熟、教师是否具备混合式教学能力、学生是否做好混合式学习的准备,都纷纷展开了在线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和积累的经验表明,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各级各类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李政涛指出,对基础教育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疫情之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仅要求线上线下教育共同开展,更要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3]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必然是混合式教学的时代。

面对疫情的冲击和全新教学模式的挑战,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教师是混合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能力直接影响了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教学质量。[4-5]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必然对教师提出了超出经验范围内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到底包含哪些方面,或者换句话说,这些要求中到底哪些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外国学者们大都强调的是教师外显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了从教学流程、教学改革和专门能力出发的三种主要观点。教学流程是以King等人构建的教师能力框架为代表的,包括课程准备、课程设计、交互和动机等四个维度[6];教学改革以混合式教学教师能力模型为代表,包括理念、素质、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等四个方面[7];专门能力视角则以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TPACK能力框架为代表,说明教师教学不仅要掌握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三种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四种综合知识[8]。

国内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回答,与国外学者强调知识与能力不同的是,我国学者还特别关注教师的人格特质。他们认为创新性品质、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同程度、价值观念等相对内隐的人格素养对成功开展混合式教学也十分重要。[9-10]在诸多被提及的品质中,哪些素质在混合式教学中尤为重要,成为亟待厘清的问题。

二、混合式教学需要的教师素养

梳理文献发现,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素养,既包括外显的知识与技能的部分,也包括教师的内隐的人格特质。因此,本研究借鉴胜任力冰山模型将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划分为包括外显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沟通协作能力和内隐的教师个性、教师态度和教师观念在内的五个方面。[11]外显的知识与技能决定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而内隐的人格特征则关系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内隐的素养作为支撑和动力,驱使教师不断提升外显的知识与技能以取得教学成功,成功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体验又不断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教师更加认同新教学模式,形成教师混合教学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包含与教学相关的诸多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它具体表现在教师的价值观念、教育过程观念和教育评价观念上。[5]

正如檀传宝所言,教育与价值的关系是教育理论中最基本的命题。[12]叶澜认为,“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开始,从重新认识教育价值和目的开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13]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始终铭记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教学,其目的都是育人,都是要传递课堂中的核心价值。因此,线上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线上课堂一样承担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任务,一样需要教师用情用爱跨越屏幕距离抵达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课程中的生命价值。

在教育过程观上,需要处理好的主要是线上和线下教学中的混合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周彬指出,网络教学带来教学形式多种变化的同时,需要牢记教育目的是不变的;在知识多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下,不能遗忘教学内容是不变的;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不能超出规定的课程标准;技术革新推动师生交流方式产生飞速变革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情谊和互动是不变的。[14]

在教育评价观上,不仅要评价教师“教得如何”,也要评价学生“学得如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资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无疑对教师的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环境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到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而且应该考量其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有效交互和深度思考。

(二)教师态度

教师态度主要是指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同情况,混合式教学能否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教师的态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态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混合式教学开展的成败。本文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接受度两个方面来分析教师态度。

就认可度而言,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混合式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Stareko通过研究发现,在混合式教学中,对混合课程的效果满意的教师占比高达88%,并且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15]黄丽红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持认同态度,教师的性别和年龄不影响教师的态度倾向[16];冯晓英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同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认同混合式教学效果,资源的限制反而让他们对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表现出更高的期待。[4]

而就接受度而言,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有所差异。冯晓英等人发现在感知易用性、兼容性、自我效能感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教师准备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教师在运用新教学模式上比西部地区的教师更加熟练,也更愿意在实践中开展混合教学。[4]王良存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工作量的增大是教师不愿意进行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原因。[17]

由上述文献分析可得,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浪潮下,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预期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就应用层面来说,则受限于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量和信息教学能力水平,他们往往对是否实践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要想扭转部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增加教师对其易用性、兼容性的肯定,提高教师在混合教学实践中的成就感,还必须给予教师充分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学校应从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给足领导支持和构建互助的同侪氛围几个方面入手,帮助部分教师改变对混合式教学望而生畏的态度。

(三)教师个性

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统一体。在当前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应忘记作为教育中的另一个关键主体(教师)个性化的发展。试想,一位个性受到压制、按部就班、缺乏想象力的教师又怎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好课?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又怎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在更加复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个人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教师需要敏锐的感知力。在混合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发生的,常常隔着电子屏幕,有时还有时间的延迟,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甚至是学生日常的情绪状态捕捉到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消除学生面对新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其次,教师需要发挥个人创造性。面对混合式教学中各种各样诸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教师不仅要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境要素对教学方式进行理性选择,而且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生动的课堂生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线上教学时学生参与感不足的问题。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反思意识和进取意识。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很难想象新手教师初次使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和反思。总的来说,发展教师个性就是促进教师的感知力、创造性、进取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发展。其中,创造性是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灵魂,进取意识驱使教师不甘平庸,帮助教师快速适应和驾驭新的教学模式,反思意识则提醒教师在新教学模式探索的路上要积极反思、及时修正。

(四)信息化教学素养

信息化教学素养作为一种外显的教学知识和能力,是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来设计和组织个人教学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包含人们常用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18]

在信息素养方面,祝智庭指出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要求应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由此他将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19]此外,信息化素养也应该包含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尚的信息道德。

在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最早官方提法,见于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份文件提出了4个能力素质维度、14个一级指标和N个相关从业人员的概要绩效指标。[20]何克抗指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不可混为一谈[21],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一种更加具体专门的能力,不单独属于教学技术能力的某一类别,而是渗透在各种教学技术能力中的,应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提升教师整体的教育技术能力。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将指导、影响其他的能力,渗透在其他的能力中。

信息化教学能力,顾名思义,与网络资源的筛选、使用、管理紧密关联。信息化教学能力既体现在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调控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效果的跟踪、反馈和评价等的教学能力上,又体现在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协作教学的合作交往能力上,还体现在教师利用网联网技术将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能力上,是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之上的综合能力。

简而言之,在实施层面,教师上好一堂线上课程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与学科相匹配的信息素养,能否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能否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增强来提高个人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石,是必须提高的专业能力。此外,在强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时刻牢记和把握的是如前文所述的教育中不变的部分,切忌只看到技术而忽视了人的存在。正如唐纳德·伊利在《技术是答案,但问题在哪?》中指出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们很好地服务。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想用技术来实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22]

(五)沟通协作能力

混合式教学的运用颠覆了传统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老师、同样的学生的传统课堂,它不仅是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双线展开,更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沟通主要是针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常认为,线上教学因为其“泛在”的学习方式,具有线下教学无法企及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线下课堂上师生间产生的眼神交流、情感互动也是线上教学难以通过一面电子屏幕传达的,所以混合式教学下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形式和沟通内容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入更多的情感要素、更加留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行更多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协作主要是针对教师之间合作配合的能力,既有相对模式化的“双师型”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有发生在日常中教师们关于混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心得的积极讨论、探索。一个具有协作精神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与他人合作尝试混合式教学范式的勇气,还需要具备与他人协作完成乃至领导他人合作完成混合式教学的能力,更要有与他人分享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奉献精神。教师要明白,每一位教师都不是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政的,面对新模式、新挑战,教师之间不仅要彼此协作,更要互相支持,以形成1+1>2的教育合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总结为内隐的教师观念、教师态度、教师个性和外显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沟通协作能力五个维度。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政府和学校不仅应当关注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应当关注教师观念的革新、教师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态度,为教师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支持系统和创设一个互助共享的工作氛围。教师则应该不断学习,提升个人信息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反思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量,为个人的混合教学赋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信息化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