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2022-02-19高晓兰赵旺来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高晓兰,赵旺来

(1.平凉市庄浪县郑河小学,甘肃平凉,744600;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潜能的开发列入学校教育的日程。[1]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2]在教育领域,新媒体技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善发展注入了新的灵魂,其共享、开放、包容、透明的特征契合了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建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堂、数字资源学习平台、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推动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变革,对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多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明确以下三点:首先,教育媒介和手段是网络信息技术;其次,不只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而是建构一种虚拟的新型教育环境;最后,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开发、处理、加工、设计、创新等智力活动。[3]概括起来,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优化性。教师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自由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的自由性,即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可以采取多样的且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是开放性。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体悟与感受,将作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学习环境,进而提供一种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开放的自由的环境。三是匿名性。在一个虚拟的、互动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隐去真实姓名、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能够摆脱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与限制,自愿交流学习体会,充分表达心理困惑,倾诉自己的内心需求,“与他人平等自由地、开放地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桥梁”。[4]

二、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实践困境

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5]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新媒体可以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系统化、明细化的方式进入学校知识库,以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便利快捷的学习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体技术打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幼儿、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连接起来,让他们聚集在同一网络平台上进行多维度、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分享自己的情感、经验等。任何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或评价手段,再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自身状况,发展出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然而,受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系列的难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不纯净

部分青少年出于好奇,可能会浏览一些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非法网站,如暴力网站、黄色网站等,导致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契合“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初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自我认知不正确、人际关系失调等心理行为问题,当无法充分解决这些问题时,部分青少年容易缺乏学习动力,长时间迷恋网络。有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不纯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一是学习态度懈怠,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二是“玩物丧志”,对生活丧失信心,常常回避困难、逃避责任;三是学习中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问题。[6]对此,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育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为青少年创建一个洁净的教育环境。

(二)人际互动减少,青少年情感迷失

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最直接的人际情感源于人—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情感体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能在人—人互动中得到及时纠正,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更清晰。然而,在网络世界中,人际交往更多反映在人与机器的交流,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更倾向于“个体化”,人际情感的疏远和缺损容易使青少年情感匮乏、情感冷淡、情感迷失,从而引发他们心里的焦虑情绪。[6]值得注意的是,当青少年的焦虑情绪和压力不能及时排解时,他们很可能迷失自我,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好地转换角色,从而造成心理错位,引发行为失调。情绪体验容易在青少年同伴群体中传播,“当青少年拥有5个或更多心理健康好友时,他们患抑郁风险的概率几乎为0;当青少年拥有10个或更多心理健康的伙伴时,抑郁症状在6—12月内康复的比例会增加1倍”。[7]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增加了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心理弹性,尤其是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同伴存在。[8]

(三)缺乏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

任何人只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学习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与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交流,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然而,青少年与客户端“虚拟实体”的非身体性对话交流只能形成一种“诉说—倾听”的关系,很难深入了解彼此的心理状态,无法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关注到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有效提升和优化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对教师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治疗”和“调试”,还是培养他们更加积极的生活心态。教师的任务就是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9]

三、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原则及路径

(一)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第一,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符合时代的诸多特征,跟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节奏。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追求时效性原则。在理论层面,生物学、基因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稳定的科学基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宏观走向微观,融入当今的时代特征,更好地探究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微之处,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实践层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家庭访谈等一系列的传统手段应该结合现代心理仪器、医学仪器,如脑电图、眼动实验等,为更进一步探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拓宽了路径。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时效性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结构、教育评价等领域进行多维度、多视野、多层次的探究。

第二,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也称差异性原则,是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多元、多维、多角度的视野下考虑整体性,而不是在同一性或同一化视域下考虑整体性。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学校等群体领域的影响,而且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年龄特征制订教育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及实施效果评价等。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中,同一个青少年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同一事件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整体性原则要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家长等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合力,全方位把握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注重从空间的维度考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而发展性原则则注重从时间维度来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的《富尔报告》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第一次报告《学会生存》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事情,并不局限于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制度化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影响了20—21世纪的教育理念及原则,尤其是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随时随地地学习”成了这个学习化时代的标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根据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阶段性地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展开。新媒体技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并实施提供了数据平台,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数据分析。

(二)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

1.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

根据发展性原则,新媒体理念与模式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差异性与个性化特点出发,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学习资源平台,快捷、迅速地为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发展性原则不仅体现在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让青少年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特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第二,对一些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学校应该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袋,开展跟踪服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将网络文明与规范纳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过程,通过向青少年传授基本知识、调适方法,让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0]主要表现为:第一,通过对传统知识的不断解构与重构,使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得到更新与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出及时的诊断与评价,对那些过时的、存在偏见的及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的知识予以纠正和完善,融入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第二,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助互助意识,在合作、互动与共享中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工具,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结合新媒体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学生心理在线”“网上心理测试”等网页,定期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咨询,为青少年排忧解难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具有时效性的。在传统的心理健康咨询中,访谈者和来访者常常是“face to face”(面对面)的交流。访谈者企图通过来访者谈话、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为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可能途径。随着交流或通信工具的不断更新,心理健康咨询打破了最初的“face to face”交流,不仅表现在倾听、协商、谈话的过程中实现咨询的效果,而且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成为心理健康咨询的重要形式。新媒体数字网络丰富和拓宽了这一形式,青少年更多地利用网络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专业人士为自己排忧解难。网上的咨询方式对咨询者是保密的,可以打消青少年的心理顾虑,有利于他们打开心扉,使心理咨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11]然而,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咨询手段的变化,而且遇到如下挑战,如无限扩大访谈者群体,从线下到线上都使访谈者与来访者缺乏一种具身交流,湮没身体语言。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平衡线下与线上的关系,使二者间形成张力,是线上心理咨询面临的难题。针对青少年更愿意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流而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专家帮助的情况,学校应该利用新媒体,让青少年获得更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寻求心理健康咨询的机会,如建立校园青少年BBS、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察力度。针对青少年自身发展问题等心理健康热点话题,学校可以创建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多参与讨论。

3.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应该集中各种力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起到关键作用。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般对自我有科学的认识。相反,在家庭不和谐或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更容易出现偏差,缺乏幸福感。”[6]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保障。针对青少年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转而在网络中寻找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为降低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学校应寻求国家、社会、家长等的有效支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早期心理创伤、家庭变故、亲子关系等,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心理问题。在三者合力协同的作用下,创建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站的生成,成年人不定期将自身经历或感悟放在网站上供青少年学习与参考,有利于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