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研究
——以生物科学(师范类)为例

2022-02-19曾建军周晓燕胡文海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情怀

曾建军,周晓燕,胡文海

(1.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江西省泰和中学,江西吉安,343799)

教育情怀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教师应有的教育理想、信念和情操。[1]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育情怀”被列为认证标准之一。[2]基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教育情怀的内涵,王秋实提出师范生教育情怀内涵包括“道德规范、从教意愿、乐于教研、仁爱之心”四个维度。[3]谭杰等人指出,从教育情怀的四个维度,探索通过课程思政途径建立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相关研究,但存在研究较为宏观、侧重理论探讨、缺乏基于学科特点的专门研究、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3,5]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地方中学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情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让教育情怀养成教育贯穿师范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理念,进行了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改革探索,以期为同类院校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剖析

(一)针对特定区域的教师教育情怀内涵挖掘不足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所在地域的基层中学教师,因此,师范生培养目标不仅要具有一个专业教师的普适性标准,即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考虑怎样让学生能够在基层中学留下来。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教得好、留得下的优秀教师。

不同区域有不同经济背景,专业教师在师德、情感、意志与行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不同,因而教育情怀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基层乡村中学生物教师,关于教育情怀“道德规范、从教意愿、乐于教研、仁爱之心”这四个维度的内涵研究较为缺乏,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二)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教育规律把握不足

各高校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师德教育,师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养成教育是指在不断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自主生成良好品质与素养的过程与方式。[6]这种模式未充分把握教育情怀教育规律,容易将师德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训练三方面割裂开来,存在思政教育“孤岛化”现象。[7-9]因此,需要将师德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育情怀培养贯穿于师范生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课堂内外的教书育人全过程。师范生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教育情怀的有效达成。

(三)缺乏协同合力的教育情怀养成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师范院校也在加速转型,地方师范院校不断向综合化方向拓展。[10]综合化发展为师范类专业办学带来两方面的冲击,一是学校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为了顺应发展趋势抢抓机遇,部分高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导致学校“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师范类专业被弱化;二是师范生的培养呈现条块分割的特点。这类高校师范类专业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由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因此,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乏统一的规范与管理,需要高校进行顶层设计,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整体构建师范生德育体系。

二、地方中学生物教师教育情怀现状调查与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教育情怀的“道德规范、从教意愿、乐于教研、仁爱之心”四个维度,调查并分析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热爱、忠诚和信念程度,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了解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生物教师教育情怀现状。问卷调查对象涉及江西省欠发达地区20所中学的生物教师,有效回收问卷共108份。问卷题型采用单选题和主观题方式,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内容、多个方向对地方中学生物课程教师的教育情怀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道德规范”维度

从问题“您认为自己是否具备很高的道德品质水平”的结果统计分析来看(详见文后延伸出版),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水平;问题“您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的结果中,43.70%的教师选择了敬业精神。“您认为当前教师工作中最欠缺什么?”问题中,生物教师认为创新精神是他们日常教学中所缺乏的。因此,在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敬业精神基础上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从教意愿”维度

在“您对教师职业评价如何”回答中,仅6.67%的教师选择了“崇高神圣的职业”,62.22%的教师选择是一份教书育人的职业,7.41%的教师选择了不太理想的职业。由此可见,职业认同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生物教师职业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问题,52.59%的教师选择了“能”;针对问题“您认为生物学科的教师在本校受重视程度如何”,仅21.48%的教师选择了“比较重视”,24.44%的教师选择了“不重视”。调查数据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生物课程教师的从教意愿总体上不高,对自身专业兴趣不足。(“从教意愿”维度统计情况详见文后延伸出版)

(三)“乐于教研”维度

针对“您是否会反思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存在的问题”的问题,67.4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针对“您在工作之余是否认真钻研课程、教材、教法” 的问题,选择“经常”的教师占比59.26%,有20.00%的教师选择“很少”;在“您是否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的问题中,选择“很少”的教师占比12.59%,选择“偶尔”的教师占比28.15%。调查数据表明,反思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师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但教师的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仍需加强。(“乐于教研”维度统计情况详见文后延伸出版)

(四)“仁爱之心”维度

针对问题“您热爱您的学生吗?”,选择“不热爱”的教师比例仅为0.74%(图4a);针对问题“对待学生的时候您能做到一视同仁吗?”,选择“能”的教师占比高达80%(图4b);针对问题“您认为您的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您的爱?”,选择“感受到了”的比例占69.63%,约有25.19%的教师不确定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图4c)。数据表明,生物课程教师总体上对学生具有较强的仁爱之心,教师大体能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但是需要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对教师关爱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地方中学生物教师普遍在“道德规范、仁爱之心”两个维度上表现优秀,即“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富有爱心,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结果也表明,地方中学生物教师在教育情怀内涵有关“从教意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欠缺,因此,需要加强师范生“从教意愿”“乐于教研”方面的培养。(“仁爱之心”维度统计详见文后延伸出版)

三、地方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体系构建实践

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物教师“从教意愿”和“乐于教研”不足的问题,我校探索了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课堂内“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课堂内+课堂外”教育情怀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情怀培养体系构建

1.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

道德规范包含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规范两方面内容,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遵循的基本准则。高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发挥思政课程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有远大理想的师范生,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意愿。高校的思政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等[7]。思政课教师要将师德师风内容融入相关章节的教学,将教师行业从业准则内化为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职业操守和职业发展愿景,培养职业认同感,使师范生从心底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2.挖掘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师范生“乐于教研”的精神

教师在课程目标设定及课程大纲制定时,要结合教育情怀的四个维度,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将教育情怀的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体系中,实现在知识的传递中实现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1)从激发专业热情的角度培养学生“乐于教研”的精神

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中介绍了很多生物学经典理论的发现史,正因为科学家一直保持对生命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去探索,才有理论上的一次次突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具体实例,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以“植物生长素发现史”为例,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生长的向光性。1928年,荷兰人Went提取出来导致向光性的物质生长素。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11]生长素的发现,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们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瓜果。通过科学史讲解法可以坚定学生专业自信,激发生物科学类师范生的专业热情,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2)从培养钻研精神角度培养学生“乐于教研”的精神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格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案例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教育情怀的很好的切入点。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充满情怀的“禾下乘凉梦”,正是基于几十年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辛勤耕耘;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是建立在实验室几十年不断钻研的工作基础上的。通过收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并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3)从培养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角度强化学生“乐于教研”的精神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渗透社会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的课程思政教育,可强化师范生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例如,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而深入研究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并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运用,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分析相关知识领域时,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从培养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角度强化学生“乐于教研”精神。

(二)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课堂内+课堂外”教育情怀培养体系构建

高校应基于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类课程,通过构建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增设一系列活动。如“名师访谈”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师范生了解优秀教师从业的心理状态;“乡村老教师走访交友”,目的是帮助师范生了解乡村教师的从业心理状态;“一次家访”,目的是帮助师范生了解当地经济生活及家庭教育状况;“一堂农村中小学支教课”,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更深层地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及乡村儿童的心理。通过这些活动,推动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加强与中小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师范生通过亲身体验, 激发了教育情怀的自体觉醒,强化了投身基层教育的意愿。

四、结语

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了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理念,基于教育情怀“道德规范、从教意愿、乐于教研、仁爱之心”四个维度的内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总结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物教师普遍存在“从教意愿”和“乐于教研”不足的问题。基于问题,探索构建了以学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为切入点,通过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以及校外教育实践环节强化效果的生物科学类师范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师范生教育情怀一体化培养体系。该体系对于增强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提升师范生乐于教研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情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