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视角下金融行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9唐晓蕊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训金融人才

唐晓蕊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升级,金融与会计行业都在变革中迎来新的发展,金融行业会计人才面临的挑战显著增加,对金融会计人才的会计专业技能、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现今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综合型金融会计人才。因此,高校亟须调整金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金融会计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打造新形势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对金融行业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新发展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金融领域迎来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线上保险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金融行业的热点。2013年被冠名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6月,阿里“余额宝”横空出世,降低了大众理财的门槛,产品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开启了“碎片化”理财时代。在余额宝强大效应影响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类似产品以应对挑战,例如平安银行推出“平安盈”、中信银行推出“薪金煲”、兴业银行推出“掌柜钱包”等。2014年1月,腾讯“微信红包”上线,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空前火爆,腾讯微信支付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成功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扎根。在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阿里和腾讯合计占有超过90%的份额。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活力。2015年,互联网金融火热依旧,但随着平台跑路,股权众筹纠纷等事件频频爆出,开始引发金融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被提上议程。在互联网金融猛烈冲击下,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改变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布局新的金融生态体系,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支付清算、投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注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实现良性“竞争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金融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金融会计是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其核算主体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金融”与“会计”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金融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金融会计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通常跨区域开展业务活动,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依托互联网技术统一数据标准,完成不同区域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将“分散式”的基础财务工作集中到统一平台完成。通过构建财务共享中心,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能够实现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处理,财务数据同步更新,实现各区域、各网点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财务共享中心集约化、平台化、智能化的运作方式,提升财务工作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大大优化金融机构财务资源配置,为金融机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1]。

(二)金融会计为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

互联网时代,金融会计核算能够贯穿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事后核算转化为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核算,实现全程追踪,会计信息时效性增强,有助于管理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足短板,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金融会计更加注重“创造价值”,金融会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呈现跨越式提升,能够提供多维度财务分析结果,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布局金融业务未来发展。例如,目前商业银行拓展理财业务,充分运用金融会计的数据筛选、分析等功能,精准确立理财产品销售目标,提高新客户获取率。

(三)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工作更趋智能化

随着金融行业业务的多元化、规模化,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必然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助力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工作,构筑风险防范的有效屏障。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建设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对业务流程采用全方位跟踪与监控,同时充分利用金融会计的数据分析功能,突出重点,对关键性指标设置风险阈值,定性定量地评估金融资产,对未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出有效的判断,做出对应的有效防范措施。

三、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与会计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会计人才是目前社会稀缺性人才,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对金融会计人才需求旺盛。金融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会计与金融交叉渗透的复合特征。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会计准则的频繁修订对金融会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素养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大多数毕业生只具备会计初级证书和财务软件操作基础技能,只能从事基础性会计核算工作,不具备处理金融行业多元化、复杂化业务的能力。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突出金融与会计融合的特色,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以具备未来发展成金融行业中高层次人才的潜质。

(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金融会计人才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渗透到金融和会计行业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财务数据共享”模式,财务数据的集成化和共享化程度不断推进,金融会计核算价值弱化,决策价值提升。金融会计人才需要“破圈”,走出传统会计工作范畴,拓宽自身职业边界,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转换传统思维模式,深刻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具备对财务数据分析判断的职业能力,能够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信息,让财务数据发挥更大价值,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2]。

(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会计人才

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必然进一步加快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未来金融机构亟须大量国际视野开阔、专业能力突出的高端金融会计人才。国际金融会计人才需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惯例,了解各国金融制度、会计准则、税法的主要差异,以创新性意识和前瞻性眼光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提升处理国际复杂金融业务的能力水平,服务于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四、互联网时代金融会计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跨界”“协同”“融合”对金融会计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跨界”培养理念融入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推动会计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实现从会计基础技能型人才培养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越。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金融会计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需要推陈出新,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既要涵盖会计专业的共性,又要充分体现金融特色,同时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融入,形成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基础会计、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智能、会计数据处理与挖掘、区块链与财会等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程;以中级财务会计、金融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税务会计等为专业主干课程,并适当开设与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相关的就业导向课程;以商业银行仿真实验、金融会计实务、金融综合实验、财务共享实验等为实训环节课程。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打造新的知识体系,多维度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同时,为优化国际金融会计人才的培养,高校需要构建会计本科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培养模式,引进会计学ACCA、金融学CFA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课程。ACCA、CFA课程含金量高,课程设置紧跟国际前沿,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通过课程考试,获得证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具备国际专业职业能力的金融会计人才,拓展学生国内外就业渠道[3]。

(二)倡导多元化教学手段,打造高质量课堂

融入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金融会计主要面向金融行业,金融会计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从教师授课到学生理解,都存在一定难度,金融会计的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从行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切入,增强课堂教学创新能动性,让学生走出“刻板严谨”的教材内容,感受到“灵动”的课堂体验,打造高质量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讲解知识原理”和“教授技能要求”,然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比单一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譬如,讲解金融会计资产负债表,在重点分析存贷款利率变动对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影响时,还需立足原理发散思考,联想分析身边与利率关系密切的生活金融学,培养学生对利率的敏感意识[4]。

引入项目和模块化教学法。金融会计“怎么教”不应束缚于章节式教学推进,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以项目为中心,教学围绕项目展开,对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分析,拓展金融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外汇业务专题,重点理解银行结汇、售汇、套汇业务;证券公司业务专题,重点围绕证券经纪业务,做到重点难点突出,专题讲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高校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倒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因此,会计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辅助教学,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推送教学视频、PPT课件、测试题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前先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线下课堂;线下课堂中对于简单知识点教师可简而带过,针对重点、难点和学生疑惑点详细讲解,线下课堂多设计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以及延伸阅读资料,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

(三)打造“融合型”双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

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近些年来,高校教师普遍具备双师资格,然而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真正达到双师水平的甚少。教师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证书,只反映其理论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而实践水平仍然与岗位需求脱节。高校应积极邀请金融机构会计高管到校开展讲座,鼓励教师参加金融行业会计培训,以此开阔教师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安排教师脱产进入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深入了解金融机构会计岗位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为推进国际金融会计人才的培养,高校可积极引进海外留学背景教师。金融与会计专业的海外留学人才所具备的国际化视野、驾驭经典外文教材和双语教学的能力,能够契合当下金融会计国际化教学的要求。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而言,提升信息素养已是刻不容缓。金融会计教师需认清会计教育新形势,充分认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的融合,更新自身知识体系,能够将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云会计等新事物以及互联网思维带入课堂,传授学科前沿动态。同时,教师应主动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微课、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丰富教学模式,开发网络教学资源。高校也应加大互联网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多渠道学习的需求。

(四)加大实训平台投入,构建“递阶式”实训教学体系

互联网时代,高校金融会计实训教学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纳入多元化实训平台,构建课程单项实训、学科综合实训、跨学科综合实训三个层面的“递阶式”实训教学体系。课程单项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学科综合实训让学生掌握业务模式和整体流程,体验相关角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跨学科综合实训将突出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知识的引入,具有一定的设计性、创造性、融合性,为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平台。同时,注重实训教材的更新,教材内容需贴近金融会计学科前沿,紧跟最新政策,可以从创新应用成果中吸收题材,从实际业务中提取素材,实现与行业标准对接[5]。

高校应加大实训教学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实训教学平台的搭建应注重应用性、前沿性、体验感于一体,实现场景模拟仿真,全方位模拟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会计处理、决策分析,让学生树立职场意识。同时,利用远程教学手段,连接行业导师进行教学直播,实现金融机构工作场景的实时呈现,业务流程处理的实时对接。高校还应与时俱进,建设财务共享中心、人工智能会计平台和云财务实验室,促进大数据交流,实现与信息化技术对接。

(五)推进“引企入教”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互联网时代,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产教融合的倡导,推进“引企入教”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引企入教”是高校与企业的资源融合,协同育人,企业提前介入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培养目标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合同式”层面,需要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采用诸如“订单式”等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局面。

譬如,银校“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高校根据银行会计岗位需求量身定做金融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银行实践资源,实施共同培养,从课程设置、课程授课、校内实训到毕业顶岗实习,全方位深度融合,满足银行金融会计复合型人才储备的需求。学生就业后可以很快融入银行的企业文化,大大缩短岗位适应期,节省银行人力资源成本。银校产教融合打通了学校走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通道,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行业、贴近市场,拓宽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高校通过与银行共建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发培训项目,为新入职员工提供岗前业务培训,为银行职员和高校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高校通过与银行联合举办产学研论坛,推广产教融合课题研究成果,宣传银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银校双方建立多元化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扩大社会影响力[6]。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我国金融行业步入繁荣阶段,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培养理念,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打造金融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合理对接,填补中高层次金融会计人才需求缺口。

猜你喜欢

实训金融人才
人才云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