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三结合两帮扶”实践育人研究
2022-02-19陈杰军但耀卿
陈杰军,但耀卿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涉农专业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和先期教育的差距,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同龄人相比,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成长和求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更多的矛盾、困难,甚至歧视。经济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大学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同样也是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的关键力量,只有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倾向,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能力,才能真正激活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研究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分析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和资助中心了解到,该校2018、2019、2020三个年级共有大专学生22 14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有14 108人,占总人数的63.71%;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有6 643人,占全校人数的30%,其中属于建档立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人数5 647人,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85%。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有5个涉农专业,2018、2019、2020三个年级共有大专学生人数1 729人,来自农村的学生有1 504人,占总人数的86.99%;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有667人,占全校人数的38.58%,其中属于建档立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人数581人,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87.1%。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高职院校中来自农村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涉农专业学生人数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比例远高于学校平均数。因此,可以判断出高职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所占比例大。
(二)家庭经济困难给学生造成的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少负面影响,在生活、学习、思想、心理、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来讲都是深远的。
1.生活方面。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如遇天灾人祸、家庭变故或者家庭子女多等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致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缺衣少食,在物质上是无法和非贫困家庭相比的。有些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背井离乡打工挣钱,导致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从小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这些孩子在心智上相比其他孩子要成熟得更早一些。
2.学习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有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意愿和拼搏奋斗的精神,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劳作维持生计,有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使不少贫困家庭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贫困山区、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有限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怨天尤人。
3. 思想方面。总体来看,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较好的。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能够吃苦耐劳,有着坚定的意志品质,能够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但是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如诚信意识不足,感恩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等。
4. 心理方面。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较大,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经历、心理上的精神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抑郁、自卑、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
5.职业发展方面。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努力跨入大学的门槛,打算通过自身努力拼搏摆脱贫困,但是伴随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使得就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与普通家庭或富裕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处于竞争劣势,社会关系弱、视野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绝大数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就业,很少有学生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凭借所学知识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三结合两帮扶”基本内容
“三结合两帮扶”就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帮扶对象开展物质援助、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技能训练、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孵化等实践活动,从“扶智”“扶志”两个方面对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教育,以此增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持续能力。
(一)“三结合两帮扶”的内涵
“三结合两帮扶”是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的实践育人项目。项目通过对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对其家庭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其家庭情况及致贫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搭建帮扶体系、制定帮扶措施,引领全体教师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困难,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听”“看”“访”“帮”“谈”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树立党员教师在学生中良好的形象,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
(二)“三结合两帮扶”的意义
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帮扶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课题。从贫困大学生思想、就业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帮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而且能够给贫困大学生以直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正确认识困难,积极摆脱贫困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圆满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成功创业,这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三)“三结合两帮扶”的特色
一是将项目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通过专题教育、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帮扶对象的通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二是将项目与就业、创业结合,指导帮扶对象“能就业、就好业、能创业”,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将项目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立志,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四是将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引导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关注基层、关心基层、投身基层;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四)“三结合两帮扶”体系构建
1. 摸底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实施“三结合两帮扶”的前提条件是确定帮扶对象,只有帮扶对象是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后续所做的帮扶工作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确定帮扶对象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是整个帮扶工作的基础。项目组从新生入学报到时启动帮扶对象的挑选,结合学生入学时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报到手续的情况,学生学籍档案信息情况来圈定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入学后,组织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搭建家校联络平台,通过和家长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在院部层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把“绿色通道”报到学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统一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组织项目组成员、党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逐一对数据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核实,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帮扶对象。
2.对帮扶对象及其家庭开展访谈调研。帮扶对象确定后,需要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详细情况。项目组对帮扶对象及其家庭进行访谈调研,通过和学生家长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家访等形式,全方位了解帮扶对象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职业理想,并了解其家庭状况及致贫原因。将以上通过调查得来的信息录入家庭经济困难数据库。
3. 建立“1+X”帮扶体系。所谓的“1+X”的帮扶体系就是以帮扶对象为中心,由项目组牵头组织协调基层党组织、资助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入驻企业多部门联动,党员、教师、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通过“1+X”帮扶体系的构建,组织协调各方资源联动,并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实施帮扶,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4. 制订帮扶方案,搭建活动载体。通过调查发现,每一位帮扶对象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要想实现精准帮扶,必须结合每一个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活动是载体,要通过制定帮扶方案,搭建活动载体,实现对帮扶对象的帮扶。比如,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培训等主题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自信心态,提升通识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就业创业本领。
三、“三结合两帮扶”实施路径
帮扶方案若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有实施的有效途径。要对照“三结合两帮扶”的基本内容,通过党员“五个一”暖心行动活动的开展对帮扶对象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实施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开展专业技能辅导、训练;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心理健康中心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对接双创学院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学校和社会。
(一)党员“五个一”暖心行动
党员“五个一”暖心行动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帮扶活动。分别是“与贫困生共进一次午餐”“走访一次学生寝室”“访谈一次学生家长”“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展一次谈心谈话”。
1.与贫困生共进一次午餐。党员教师邀请自己所帮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学院食堂共同吃一次午餐。通过和学生共进午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面对面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平时的就餐情况、生活开支情况和家庭状况以及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健康饮食,呵护身体。
2.走访一次学生寝室。党员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自己所帮扶学生的寝室,查看学生的衣物、床上用品、生活必需品是否短缺。冬天来临时,学生的过冬棉衣、棉被等防寒物品是否准备齐全;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指导学生整理好寝室内务。
3.访谈一次学生家长。党员教师通过电话以及网上通讯工具和所帮扶的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或者面对面进行沟通,通过访谈了解其家庭成员、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同时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4.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党员教师通过和帮扶学生共进午餐、走访学生寝室、访谈学生家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分析被帮扶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开展一次谈心谈话。一是由党支部牵头组织支部党员和党员帮扶学生共同组织开展集体谈心谈话。二是党员教师专门邀约受助学生开展谈心谈话。通过和受助学生进行谈话,对其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和感恩教育,指导受助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对照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路径,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心存感恩,身体力行,从小事、实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国家、社会和母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扶贫先扶志。若想使贫困家庭真正走出困境,最关键的还是要使贫困家庭的成员立志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家庭现状,如果他们安于现状,一切只靠国家和政府救济帮扶,而自身思想上没有勤劳致富的想法,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真正摆脱贫困。作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引导贫困家庭的学生立志摆脱贫困,教育他们自食其力,用双手创造财富,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1.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指出:“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践教育中,一是把每周四下午确定为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时间,学校相关教学及活动都为其让路,每个学期提前设计主题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进课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进课堂。二是每周一早上组织全体学生集中开展早训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三是每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掌握实时动态。四是结合实际不定时组织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上党课,学党史,学习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讨论有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五是结合清明节、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九·一八”“一二·九”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劳动教育、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通过以上主题教育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奋勇拼搏,带头脱贫致富,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励志成才教育。由于村风民俗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生境遇的不同,也使得个别贫困村和贫困户,思想的贫困比现实贫困更可怕。据了解,个别贫困村和贫困户,村里不缺田土,不缺水电路,贫困户一没啥大病,二不缺劳力,贫穷的根子是“等靠要”。这些现象说明,扶贫更离不开内在因素的精神激励,也就是常说的“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志,就是要给“自强自立”添加“钙片”,摆脱依赖心理,从思想根源上解决“扶不起来”的问题。
因此,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能仅限于物质,更要注重帮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进而实现由“受助”走向“自助”并最终走向“助人”的转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围绕“四自”教育开展专题辅导讲座、谈心谈话教育,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对学生实施励志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奋学习,勤于实践,自食其力,用实际行动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
(三)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能力培养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最关键的是实施“智的扶贫”,简单地说,就是只有让帮扶对象脑袋“富”了,才能让口袋一直富下去。它讲究的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怎么让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脑袋“富”起来,重要的是要让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走在前列。事实证明,帮扶对象的智力水平往往决定富裕水平。
1.专业技能训练。在对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项目组一方面要从专业教育入手,组织专业研究室主任、专任教师为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社会发展趋势、就业方向等,为同学们勾画出职业愿景。还要为帮扶对象组织专班,邀请专任老师为他们“开小灶”,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专业技能大赛,让更多受帮扶的学生参与进来,请大赛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进行训练,从中挑选成绩优异的帮扶对象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国家级以及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其次是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邀请企业精英担任学生的带教师傅,实现“一对一,手把手”实训教学,真正让帮扶对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带头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2.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据不少用人单位反馈,他们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更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麦克斯”第三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机构反馈的数据看,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入职后,最欠缺的分别是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管理能力。以此反观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多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确实较少。
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要组织带领帮扶对象开展读书活动,结合用人单位反馈的问题精心挑选一批图书,在帮扶对象中循环流动,并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读书交流会,帮助贫困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参与一个社团”“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练一手绝活”“做一次分享”等活动培养提升帮扶对象的综合能力。
(四)心理健康辅导
家庭贫困大学生由于承受着多重压力,通常容易出现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帮扶的过程中心理帮扶必不可少。只有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使他们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促进人格的完善及自我的全面发展。
在帮扶的过程中,通过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帮扶对象讲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集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对一面对面咨询等,帮助贫困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顾虑,走出自卑心理阴影,树立阳光、自信的健康心态。
(五)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
1.就业指导。就业观折射了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要特别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还可以防止脱贫后的返贫。
要将贫困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实施“一人一策”进行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即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四种关系。二是主动对接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借助湖北省畜牧兽医职教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岗位;通过校友会组织,联络走访优秀校友,请优秀校友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通过组织企业宣讲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邀请企业单位走进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拉近学生和企业之间距离。四是带领帮扶对象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规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更多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平台,使他们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2.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是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的基础性环节,是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推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进程中,要主动对接学校大学生科技孵化园、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成立“创新创业雏鹰班”,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为学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帮助、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创业环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帮助和服务;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生创客空间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协调各方资源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生创业进行技术指导。
(六)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不可缺少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当前不少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受到帮扶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感恩情感的缺失的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如果感恩情感缺失,对其人生和职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在“三结合两帮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同时也要将感恩教育贯穿其中,通过培养帮扶对象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提升他们的感恩能力,激发他们的感恩行为。以感恩活动为依托,组织帮扶对象开展学雷锋活动,引领他们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走进福利院献爱心,走上街头当“创文”志愿者,走到汉江边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走进森林公园开展爱鸟行动等。通过开展各类感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明白党之恩、国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并将这种情感转化成行动回报父母、学校、党和国家。
四、“三结合两帮扶”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三结合两帮扶”项目实践过程中,结合被帮扶学生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由党支部和党员分头制定出帮扶措施,并逐项落实解决。针对帮扶对象家庭贫困、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理想信念缺失、职业目标模糊以及校内兼职等问题党支部集中制定了帮扶措施。一是开展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的辅导培训,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和心理健康中心对接,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走出阴影。三是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为困难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四是和创新创业学院对接,组建创新创业“雏鹰班”,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并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目前创业学院已经在校内为他们搭建了“焙多芬”创客空间的创业平台,已有三家企业入驻帮扶。
针对帮扶对象提出的缺衣少物、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个人兴趣爱好上加以指导,指导其参加技能大赛,组织教师党员分头进行帮扶。一是为学生送过冬棉衣、棉被帮助困难学生御寒。二是为学生送去生活用品,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三是为学生送去励志成才的书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四是为兴趣特长学生寻找名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技艺。五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六是春节前夕,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对困难学生进行了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生活物资,帮助其渡过难关。
目前,在项目组成员的带领下已完成帮扶两批困难学生,共计86人。通过帮扶,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52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41人,发展成预备党员36人;受到校级各类表彰57人;荣获市级以上表彰4人;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22人,在省级大赛获奖14人,在国家级大赛获奖2人;荣获校级奖学金26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8人,国家奖学金2人,专升本35人,自主创业4人,其他均为高质量就业。“三结合两帮扶”项目被学校党委作为优秀实践育人项目在全校推介实施,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项目团队通过实践研究,形成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三结合两帮扶”实践育人研究相关论文4篇,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百科论坛》期刊进行发表;撰写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三结合两帮扶”实践育人研究报告1篇;在湖北高校思政网发表涉农专业贫困大学生“三结合两帮扶”实践育人典型案例1篇,相关活动报道25篇。
通过项目的实施,引领全体教师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困难,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听”“看”“访”“帮”“谈”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树立了党员教师在学生中良好的形象,提高了学生满意度。
(二)反思
1.不足之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涉农专业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偏远的乡村,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所在地域距离学校较远不方便进行走访,同时,参与帮扶困难学生的党员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时间精力有限,受两重因素的影响,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党员教师进行实地走访学生家庭没能做到全覆盖。二是在对困难学生家庭走访及后期对困难学生的帮扶过程中,党员教师所采取的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三是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系统设计,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时间节点把握不准,致使项目实施整体推进不力,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
2.改进策略。针对党员教师在帮扶困难学生过程中因距离远、时间少不便实地走访的问题,项目组今后实施的过程中尝试搭建网络平台,采取远程视频连线等形式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但是,线上访谈仅限于确实不便走访的家庭,对于能够克服困难条件进行实地走访的,由项目组牵头组织,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程走访,也可以利用外出招生宣传、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等机会进行实地走访。只有实地走访了解到信息才更全面,更真实,才能使以后的帮扶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线上走访加实地的形式做到困难学生家庭走访全覆盖。
针对党员教师在帮扶过程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项目组在今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打算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党员教师参与活动情况和帮扶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性较高,帮扶针对性强,帮扶效果好的党员教师进行表彰,反之,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将考核评价结果和党员教师的育人工作量、绩效奖励、职级晋升进行对接,从而调动大家参与对困难学生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帮扶成效。
针对项目实施整体推进不力、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的问题,项目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推进实施进度表,明确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定期对照进度表检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分阶段召开项目组成员会议,对已完成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对完成质量不高的项目进行整改,对下一阶段任务进行布置,以此提高项目任务的推进的效果。组织项目组成员结合项目实施内容分模块进行研究分析,进行总结提炼,力争形成更多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