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营商环境的襄阳探索

2022-02-19姜海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襄阳办事营商

姜海华,邹 丹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一、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下,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区域能持续发展的“引凤梧桐”,是政府部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排名前十,并且在总排名中继续获得大幅提升,由2019年的46位上升至31位,位列东亚太平洋地区第7位,仅次于日本。[1]中国的经济之所以在过去几十年里能够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原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同志明确指出:地区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突破口,以“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力度,着力实现湖北省营商环境的根本性转变。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对标国内一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把“一网通办”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工作,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32条措施和30条升级版措施,围绕优化政务及市场、法治、开放环境等领域重点改革,确定100项任务,由各部门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襄阳市荣获优秀等次,首次跻身全国前50;[3]在“湖北营商环境2020年评价成果”中,襄阳市仅次于武汉市,排名全省第二,入选全省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4]2021年6月,襄阳市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进入全国50强。[5]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与优化,极大地促进了襄阳市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2019年襄阳市GDP总量4 812.84亿,首次跻身全国50强,位列第46位;2020年以4 601.97亿元的规模位列第49位;2021年GDP总量为5 309.43亿元,襄阳市经济总量首次迈入全国城市GDP5 000亿俱乐部。[6]

二、数字化时代必然借助信息化手段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为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趋势带来的两大红利:一是泛数字化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二是数字治理带来的社会进步。把握发展红利的最好抓手、最佳切入点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区域数字治理水平提高为先导,为智能时代以创新为驱动的泛数字产业发展做好铺垫。

2021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山东、湖北、四川、福建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10名,与这些省份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在全国的排名顺序高度契合、基本一致。[7]这就是对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最好的回答、最有力的证明。

上海作为以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代表、“一网通办”改革的最优城市,其成功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大力破解政务服务多头(部门)受理的传统模式,实现市场主体从“找部门”到“找政府”的彻底转变。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自2018年10月17日上线以来,平台事项不断丰富,目前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2 035个;社会受益面逐步扩大,目前个人用户已达3 821万人、法人用户210万户;办事效率不断提高,94.91%的事项可以一次办成。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已实现PC端、随申办APP以及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四端”融合,智慧城市的数字化政府服务红利延伸到寻常巷陌。其次,大力实施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动“以部门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聚焦“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少跑路”等重点环节,全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确保办事企业和群众“只上一次网、只登一次门”就能把事情办成,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获得感好、满意度高。第三,着力解决数据整合、共享难的顽疾,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建设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交换;持续加大电子证照的归集力度和社会化应用程度,方便企业群众线上线下无证明办事。最后,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办事单位和部门充分利用现有大数据资源,及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便利化”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服务评价系统,及时收集办事企业群众对服务的意见;认真对待每一条差评,把问题的解决作为不断完善、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动力源。[8]

三、襄阳市在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目前,襄阳市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是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借鉴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有序推进“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跨省联办”暨“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1.完成“网络通”。全市乡镇(办事处)电子政务外网专线联通率达94.8%,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专线联通率达90.0%。

2.实现“系统通”。全市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对接工作已经完成,办事群众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可以申请办理市、县、乡、村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3. 做到“数据通”。建立大数据督查平台,对数据采集、存储、治理、交换、反馈等全过程开展动态管控,登记发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 341条、3.77万个数据项,掌握可共享交换政务信息达8.9亿条。

4.实现“自助通”。市行政审批局在市民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共设置了27台自助机器,全天候提供公安、税务、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的521项自助办理服务。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一张网”注册用户已达149.22万人,可网办率已达99.1%。

四、襄阳市在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襄阳市在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受认知、观念、能力、素质、体制、机制、人员、经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襄阳市各级政府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全市一网通办”系统尚未彻底实现“应合尽合、应通尽通”。这种情况在市、县两级自建的不动产和房管业务系统,公安、司法、卫健、交通等部门的国(省)垂直业务管理系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 全市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还无法真正做到“应享尽享”。受制于人力、物力、观念、认识、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市直单位、县(市、区)还存在着“存量数据数字化不彻底、增量信息录入不完整、录入信息提交不及时、入库信息更新周期长”等现象,导致数据共享还无法真正实现。据襄阳市大数据管理局提供的信息,数据录入不完整主要涉及公安、卫健、教育、文旅等部门的居住证、机动车、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教师、学籍、饭店、景区等几个方面;数据提交不及时、更新周期长主要集中在市司法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市直部门和老河口、枣阳、保康、谷城、襄州等市(县、区)。

3.部分已入库数据还存在着“差错率高、可用性差”的非正常现象。例如,在将不动产登记信息与人口基础库进行交叉比对时,权利人姓名与实际户籍登记不一致的信息有2.4万条;婚姻登记信息与人口基础库进行交叉比对结果显示:男女双方姓名与实际户籍登记的姓名不一致的信息达13.2万条。为规避业务办理风险,包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内的一些职能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得不要求办事群众必须提交纸质“房查证明”等材料,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麻烦与不便。

4. 电子证照没有“应集尽集”,直接导致该项政策的应用效果打折扣。按照省政务办的要求,第一批51类免提交证照中涉及市州层面的电子证照共有6类(不动产证书、不动产证明、残疾人证、取水许可证、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高级证书)。截至目前,除残疾人证和取水许可证两类电子证照基本归集完毕外,其他四类电子证照仍没有按计划完成归集工作,严重影响到群众“免提交”申请材料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5.“多网合一”和村、社区智能终端标准化配备工作进展程度未达预期。在“多网合一”项目建设方面,除保康、南漳县外,其他县(市、区)工作进度普遍较为迟缓,目标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在社区智能终端配备方面,全市虽然已完成了235个社区的终端配备工作,但从现场检查和电话随机抽查的情况来看,个别地区存在虚报现象,工作落实有水分。

五、对襄阳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同志指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以下简称“两网”)建设是我市当前的“头号改革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方向,加快推进“两网”建设;要坚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城市治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信息壁垒,补足短板弱项;要坚持结果导向,既要保证实战管用,又要提高工作标准,努力使“两网”建设成为襄阳城市的亮点和品牌。

襄阳市政协研究室2021年7月开展的网络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最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专项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优化服务流程、减少跑腿次数的意见排在首位,占比为41.9%;减少申请材料、避免重复提交材料排第二,占比为36.11%;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排第三,占比为29.4%;提供网上办、手机办、终端办等多种办理方式排第五,占比为24.31%。

群众呼声就是改革“哨声”,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就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在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襄阳市营商环境的工作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力求做到更好。

1. 继续全面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从源头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增量,努力化解存量,力争打造全国、全省审批最简城市。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最新法律、政策的要求,对市、县两级政府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再次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确实需要保留的要严格按照“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的要求实施流程革命性再造,坚决打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让更多事项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

2.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强烈的紧迫感确保“两网”建设各项工作尽快取得扎实成效。“两张网”建设是襄阳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工程,襄阳市委已经决定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两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压实部门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等不起、拖不得”的工作态度扎实推进本部门、本单位“两网”建设各项工作。

3. 进一步加大对“两网”建设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两网”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投入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两网”建设工作所需人力、物力的投入支持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能尽快配备到位、已经到位的工作人员尽可能保持稳定,尽快解决目前乡镇、村(社区)普遍存在的“无专人干事、没人会干事、工作干不长”的窘况,确保“两网”建设工作不因人力、物力保障不足而陷入延迟、停顿状态。

4.要加强检查督办,强化跟踪问效,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两网”建设任务按期顺利完成。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对照问题清单抓整改;要对标“一网通办”改革最优城市——上海市,以构建“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为目标,如期实现市、县、乡、村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政务外网专线四级全覆盖,试点地区“一窗通办”系统基本建立,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全面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营商环境是未来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是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商业群体的服务水平(一网通办等)、对区域产业企业的服务效率(一网统管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区域治理创新能力将奠定一个城市产业长期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各级政府最有作为的领域。企业群体的数字化转型和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襄阳市优越的营商环境的形成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持续地促进,是一个与襄阳企业群体数字化转型正向激励过程,相互促进,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襄阳办事营商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各自为政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营商环境软转型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