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程全域式导师制实践研究

2022-02-19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全域全程

杨 政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而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被欧美高校应用于本科生教育,我国高校在2000年后陆续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意在建立教师与本科学生之间特定的、长期的、稳定的、个别化的辅导关系[1]。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科生导师自引入我国高校以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导师制的内涵不断扩展,同时导师的类型也不断增加,其主要类型包括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等[2]。导师种类增加所带来的覆盖面分散、关注点不聚焦、导师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导师作用发挥,进而影响导师制运行绩效的发挥。同时,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国家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即新工科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呈现多主体参与、涉及面广等特点[3-4]。新工科建设对于传统导师制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衢州学院在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基础上,针对原有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学习借鉴相关兄弟学校好的做法与经验,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完善导师制运行机制、促进专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覆盖本科生在校学习生涯全周期的全程全域式导师制。本文基于此,对全程全域式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提升导师制实施绩效。

1 实施背景与动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推进大学生导师制的普遍要求,衢州学院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推进导师团队建设为抓手,围绕学业指导、学科竞赛、学生专业社团、考研就业等组建了相应导师团队,全校部分专任教师全员进入相应指导团队,基本构建起了多元化的导师体系,通过学生导师的全覆盖,基本上实现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运行过程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学业导师的职能虚化,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在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学工体系作为学生管理与服务主体的背景下,同时学生学科竞赛、专业实践等环节指导又是随机组建的情形下,学业导师的职能虚化、空化,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难以实现导师的指导功能与影响作用。二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匹配难度加大,匹配过程机会成本过高。在原有的导师制下,导师团队是固定的,学生团队是随机的,使得在学科竞赛、创新训练项目指导过程中先要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对接,随机对接的方式降低了导师与学生的匹配难度,进而影响指导效果,也提高了对接的交易成本,增加教师和学生负担。三是割裂了不同指导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以学生竞赛项目为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等项目之间存在持续联系,同时学科竞赛项目主题选择甚至可以和学生未来研究生报考专业方向相挂钩,而原有的导师制难以实现不同环节、不同项目之间的有机与持续结合,影响了整体效能与导师持续影响力的发挥[3]。

2 全程全域式导师制的实践分析

2.1 学校层面推进机制的构建

完备的组织机制是全程全域导师制动力与发生的关键,它就像人的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一样,指挥着整个导师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整个大学生导师制运行过程而言,健全的组织机制是构建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组织机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2.1.1 构建完整的领导架构

高校党委担负起大学生全程全域导师制的组织领导责任,构建三级组织领导体系。第一级为学校层面,由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教学的校领导组建全程全域导师制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招生就业部门、计财处、后勤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全程全域导师制的统筹领导工作,履行顶层设计、科学决策、组织领导工作。第二级为具体操作层面,由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第三级为各二级学院、系、部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学校计划、部署的贯彻落实。

2.1.2 确定明晰的职责分工

在学校组织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应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全程全域导师制目标各负其责。例如,党政办公室做好各相关部门及资源的统筹协调,组织部门将全程全域导师制组织落实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系、部年终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与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内容,宣传部门统筹做好全程全域导师制的宣传引导和舆论氛围营造工作,团委负责组织运行管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在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指导大学生进行辅导员的选配工作,招生就业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协助做好实践基地的确定及用人单位就业见习的联系工作上等。

2.1.3 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

从大学生参加全程全域导师制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讲,包括团队和个人两种方式。围绕设定的主题,集中一段时间,分工协作,共同进行全程全域导师制的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参加全程全域导师制有利于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实现,有助于提升全程全域导师制效果。全程全域导师制团队在组织结构上可采取跨专业组建的学校直属队,院系级重点团队、小分队,以同一个学生社团为单位组建团队,以同一个班级成员组建团队等。

2.2 二级学院层面主导实践

2.2.1 结合专业,全面梳理,识别学生应用能力与成才成长提升关键环节与节点

导师制首先要明确的是“导什么”?导什么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与成才成长。因此学校依托院系两级,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关键环节节点的识别及与学习生涯周期的匹配。一是全面梳理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与成才成长的关键环节。经过充分讨论,结合经管类专业特征,先后梳理出专业认知实践、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专业社团实践、考研、考公(就业)、毕业论文等关键环节,将以上环节作为全过程式导师制的指导环节与内容。二是关键环节节点与学生学习生涯的匹配。将上述指导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匹配,1,2学期为专业认知实践;2,3学期为科技创新项目与专业社团实践;3,4,5学期为社会实践;4,5学期为学科竞赛;6,7学期为考研、考公;7,8学期为毕业论文设计。三是推拉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导学活动。在第二课堂学分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竞赛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平台型课程灵活考核方式,用足学生毕业论文免答辩政策等。

2.2.2 构建“十字形”的导师指导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一是拓展学业导师指导职能,实行“基础+模块”的指导要求,纵向到底。即以学业指导作为基础,以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与成才成长关键环节节点作为模块,实行学业导师围绕学生学习生涯的指导环节转换、纵贯到底的纵向指导体系,即导师要针对不同学期开展不同环节的指导,实行学业导师一旦匹配,一跟到底,分别承担专业认知实践、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学科竞赛、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等指导,实现导师期期有任务,年年有目标。二是鼓励引导专任教师全员加入各指导团队。既实现与全过程、全环节指导的要求相匹配并起支撑作用,又通过更多专任教师进入各指导团队,触发“鲶鱼效应”和“团队效应”,逐步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2.2.3 强化考核与绩效匹配,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制定完备的导师选聘、管理与考核办法,围绕构建全过程式的导师制建设实施,相关二级学院先后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考核办法》,规定了明确的导师与学生匹配方式、导师具体职责与指导业绩的量化考核方法。二是实施与指导业绩相挂钩的正向激励机制,相关学院先后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实施细则》,在相关指导环节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实施二级学院内部二次绩效分配的现金与学时双重奖励,并将导师业绩纳入学院职称与职务晋升推荐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导师指导能力的培养机制,实施3个“1”的培养制度:每个环节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做1次指导,先后邀请省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相关专业教师来院做讲座或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每个导师参加1次外出学习或培训;每个导师参加(观摩)1个赛事的省赛决赛环节,以学科竞赛常任指导教师制为基础,派出指导组的老师全程观摩决赛环节,增强竞赛指导的针对性与指导能力。

3 全程全域式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分析

3.1 社会实践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与学科竞赛的指导效应开始呈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首先,从申报数量看师生积极性的提升,从原先的二级学院申报推荐名额未满,到学院首先进行内部排序与评审淘汰体现了量变。其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立项数以及学科竞赛的获奖数均得到明显提升。以商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为例,2017—2020年,连续3年浙江省级A类竞赛获奖数实现跨越式增长,其中,获得省级A类一等奖的项目数从0项增加到9项,先后在浙江省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获得一等奖的突破。工科学院如机械学院、化工学院则先后在多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3.2 教师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并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科研

全过程多环节的指导要求,倒逼专任教师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一是出于指导学生的需要,教师多通过自己主持课题与学生竞赛选题相结合,甚至以竞赛选题来作为科研项目选题,实现了双向促进。二是教师参与各类培训的积极性也显著增强,对学生学科竞赛、创新训练的指导需要教师具备更宽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更深的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以商学院组织参加的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为例,全院共有120余位本科生组21支队伍参赛,共有12位教师参与指导,单一赛事的导师数和学生参与数均创新高。

3.3 阶梯式、可持续的指导效应开始显现

首先,通过实施全过程式的指导体系,学生年级构成阶梯式的传帮带效应开始出现,一名指导教师下面同时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例会制、专题指导会等形式,既帮助低年级学生提前介入后续的专业项目与竞赛环节,提升竞赛能力;同时高年级的同学又可以指导低年级同学的相应专业实践环节,如已参加国家级大学生科创项目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同学申报校级科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指导老师的负担,促进了团队同学的共同学习与成长。其次,全过程式指导增加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以及沟通的持续性,使得导师在学生诸如考研院校和专业选择等关键环节中的指导作用与影响力更加突出[5]。

4 推进全程全域式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能力

全过程全领域式导师制的实施,对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从目前来看,本科生导师主要有两类群众构成:主体是专任教师,其次一部分是学校管理岗位的教师。两类教师群体各有所长,但对于全程全域导师制来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指导能力缺失。高校在推进全程全域导师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除了专业技能,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就业选择、行业发展也应该是导师掌握的内容,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4.2 加强导师激励,提升导师动力

全过程全领域式导师制的成效关键在于导师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全程全域又要求导师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因此,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加强对导师的激励,提升其承担导师工作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在精神层面注重对导师的激励,包括荣誉称号、模范教师以及各级育人先进个人的推荐,应重点考量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投入与成效,并优先把相应的先进评选向导师工作突出的教师倾斜。其次,在物质层面也应加入对导师的激励,在教师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干部聘任等方面充分考虑其导师工作绩效,真正使工作投入、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成长成效明显的导师能够获得更多激励,从而推动更多教师投入全程全域导师工作中。

4.3 加强育人整合,提升导师合力

随着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工作的逐步推进,对于学生培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逐年加大。同时,“三全”育人的目标与全程全域式导师的目标高度一致,有必要加强“三全育人”跟全程全域导师制的有机融合,也可以把全程全域式导师制作为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从顶层设计、目标原则、重点任务、激励制度、保障机制等层面加强系统整合,合力推进,从而更好地提升全程全域式导师制的运行效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全域全程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